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胰腺浆液性微囊性腺瘤13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林生明 张声 +5 位作者 陈余朋 刘雪咏 王鹏程 蔡珊珊 熊令根 王行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21-725,共5页
目的探讨胰腺浆液性微囊性腺瘤(serous microcystic adenoma,SMA)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SMA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3例SMA中女性10例,男性3例;年龄39~74岁,平... 目的探讨胰腺浆液性微囊性腺瘤(serous microcystic adenoma,SMA)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SMA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3例SMA中女性10例,男性3例;年龄39~74岁,平均58.8岁;8例为体检时发现,无临床症状。9例伴肝和(或)肾囊肿,其中3例中央可见骨化。镜下见肿瘤主要由大小不等的囊腔组成,囊壁衬覆单层立方上皮,细胞质透明并富含糖原。肿瘤细胞核小而圆,居中,无核仁,无核分裂象。间质可见粗大的纤维组织分隔。免疫表型:上皮细胞CK(AE1/AE3)、CK7、CK19、CK8/18、Cyclin D1和EMA均阳性,CEA、CD34、ER和PR均阴性。随访2~65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胰腺SMA是发生于胰腺外分泌部的少见肿瘤,结合临床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和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手术切除肿瘤后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浆液性微囊性腺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刘雪咏 王行富 +4 位作者 陈余朋 王鹏程 林生明 蔡珊珊 张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0-72,共3页
目的 探讨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myxopapillary ependymoma,MP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MPE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组织学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1例发生于脊髓的MPE中男性7例,女性4例,男女比... 目的 探讨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myxopapillary ependymoma,MP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MPE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组织学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1例发生于脊髓的MPE中男性7例,女性4例,男女比为1.75:1.年龄6-38岁,平均24.6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管膜瘤 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下载PDF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
3
作者 苏谦 农琳 +1 位作者 张爽 李挺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06-411,共6页
目的探讨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病理诊断。方法复习3例NLPH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表型、EBV原位杂交及抗原受体基因重排PCR检测结果。结果 3例NLPHL中,淋巴结结构破坏,淋巴组织呈结节性或结节-... 目的探讨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病理诊断。方法复习3例NLPH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表型、EBV原位杂交及抗原受体基因重排PCR检测结果。结果 3例NLPHL中,淋巴结结构破坏,淋巴组织呈结节性或结节-弥漫性增生,可见进行转化的生发中心(PTGC),小淋巴细胞背景中散在大型单个核或多分叶核异型肿瘤细胞。免疫组化:3例肿瘤细胞CD20、PAX5、Oct-2和BOB.1均(+);仅1例CD30弱(+);2例bcl-6(+);CD3、CD15和LMP1(-);CD21(+)显示扩大的不规则滤泡树突细胞网。3例EBV原位杂交均(-)。运用激光显微切割收集肿瘤细胞并对其进行抗原受体基因重排PCR检测,2例IgH单克隆性重排(+)(1例为Fr2a,1例为Fr3a),3例TCRγ多克隆性重排。结论 NLPHL是一种罕见的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霍奇金淋巴瘤亚型,细致的形态学观察及完善的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 免疫表型 基因重排 原位杂交 激光显微切割
下载PDF
肾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肿瘤患者4例临床分析
4
作者 林亦库 王慧 +2 位作者 施健伟 李脚根 郑建瑞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肾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PEComa)的CT、MRI表现及临床特点,对该疾病进一步诊治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4例PEComa患者的CT、MRI、超声及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PEComa病灶均位于右... 目的探讨肾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PEComa)的CT、MRI表现及临床特点,对该疾病进一步诊治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4例PEComa患者的CT、MRI、超声及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PEComa病灶均位于右肾,且均为单发病例,手术方式分别采用后腹腔镜下右肾部分切除术或右肾肿物剜除术,术后病理均显示为肾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肿瘤.术后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3例随访未见复发,1例随访33个月后因下肢疼痛检查发现病灶复发.结论肾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肿瘤是一种少见的具有恶性潜能的间叶来源性肿瘤,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需结合影像学、病理结果进一步进行诊治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 影像学 病理 预后
下载PDF
介绍一种简化的巴氏染色法
5
作者 毛瑛玉 杨敏 +3 位作者 张丽琴 林茂华 苏谦 张武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1-632,共2页
关键词 巴氏染色法 改良
下载PDF
肛周血管球瘤1例
6
作者 马善宝 毛瑛玉 +1 位作者 郑建瑞 林茂华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11期982-983,共2页
患者男性,80岁,因反复肛周疼痛8年,加剧1年入院。查体:俯卧位6点方向可触及约1 cm×1 cm大小的结节,触痛明显。直肠MRI示:肛周右侧脂肪层异常信号影,考虑炎症性病变。直肠镜提示:混合痔。术中见肛缘6点附近的皮下约1 cm×1 cm&#... 患者男性,80岁,因反复肛周疼痛8年,加剧1年入院。查体:俯卧位6点方向可触及约1 cm×1 cm大小的结节,触痛明显。直肠MRI示:肛周右侧脂肪层异常信号影,考虑炎症性病变。直肠镜提示:混合痔。术中见肛缘6点附近的皮下约1 cm×1 cm×0.8 cm结节。故行肛门周围组织切除术(肿物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周 血管球瘤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基层病理人对专业经营管理的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毛瑛玉 林茂华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84-384,共1页
关键词 经营管理 专业 病理 基层 始动因素 队伍素质 竞争力
原文传递
细胞块切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在浆膜腔积液细胞学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8
作者 毛瑛玉 杨敏 +3 位作者 刘冬戈 林茂华 张丽琴 陈则清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47-550,共4页
目的探讨浆膜腔积液细胞块切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在细胞学诊断上的意义。方法收集2006年至2008年有问皮增生、异形细胞、癌细胞的浆膜腔积液99例,进行离心涂片、细胞块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并结合临床及随访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目的探讨浆膜腔积液细胞块切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在细胞学诊断上的意义。方法收集2006年至2008年有问皮增生、异形细胞、癌细胞的浆膜腔积液99例,进行离心涂片、细胞块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并结合临床及随访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涂片、细胞块切片HE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综合诊断的阳性率、阴性率和不确定率依次为:涂片,68.7%(68/99)、16.2%(16/99)和15.1%(15/99);细胞块切片HE染色,71.7%(71/99)、16.2%(16/99)和12.1%(12/99);细胞块切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76.8%(76/99)、20.2%(20/99)和3.0%(3/99);综合诊断,77.8%(77/99)、17.2%(17/99)、5.0%(5/99)。涂片与细胞块切片HE染色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涂片或细胞块切片HE染色检查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的不确定率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涂片、细胞块切片HE染色检查的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均为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的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均为1.0%(1/99)。结论细胞块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是诊断浆膜腔积液良恶性及判别瘤细胞组织来源的有效方法;结合涂片、切片之HE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临床情况综合分析能提高积液诊断的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膜 细胞学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 肿瘤标志 生物学
原文传递
美国最新子宫颈癌筛查异常女性的临床处理指南介绍 被引量:26
9
作者 ChengquanZhao 毛瑛玉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前,子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性已被我国广大妇产科医师所认知,各种先进的筛查方法也在不断普及,但如何合理使用细胞学和HPV检测两种筛查方法,如何正确解释子宫颈癌筛查结果,如何恰当处理筛查结果出现的异常仍是十分突出的问题,应引... 目前,子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性已被我国广大妇产科医师所认知,各种先进的筛查方法也在不断普及,但如何合理使用细胞学和HPV检测两种筛查方法,如何正确解释子宫颈癌筛查结果,如何恰当处理筛查结果出现的异常仍是十分突出的问题,应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去年,本刊发表了ChengquanZhao(赵澄泉)教授撰写的文章“美国最新子宫颈癌筛查指南的介绍”,意在深刻了解和借鉴美国最新的2011年子宫颈癌筛查指南的精髓,同时推动我国子宫颈癌筛查的规范和普及。本期我刊又刊载赵澄泉教授的文章“美国最新子宫颈癌筛查异常女性的临床处理指南介绍”,该文简要回顾了从2001年该指南的第1版问世,直至如今第3版的修改过程和主要依据及思路,特别详细介绍了2012年新版指南与旧版的异同,重点修订之处及根据、循证的级别等,值得一读。深入了解美国的这一最新指南,无疑对我国子宫颈癌筛查异常处理的规范化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我国的人口众多,子宫颈癌筛查出现异常的人群数量巨大,每年新发生的子宫颈癌和因子宫颈癌死亡的人数也远远高于美国;中、美两国之间从合格的细胞病理学医师和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及至医疗体系、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文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们应借鉴欧美的经验和观念,僵硬照搬、盲目推广是我们所反对的。应该尽早根据中国国情和循证证据出台自己的相关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筛查 临床处理 新指南 美国 女性 妇产科医师 子宫颈癌 筛查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