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双齿围沙蚕产业发展现状与高质量发展对策分析
1
作者 陈志 李佳欣 +2 位作者 周洪磊 陈度煌 钟传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5期87-89,123,共4页
双齿围沙蚕作为一种名优养殖品种,是鱼、虾、蟹等的优质饵料,在休闲垂钓和促性腺发育中应用广泛,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同时它也是生态系统平衡监测和修复的一种指标生物。2020年双齿围沙蚕全国总产量约4200 t,福建省总产量约400 t,主... 双齿围沙蚕作为一种名优养殖品种,是鱼、虾、蟹等的优质饵料,在休闲垂钓和促性腺发育中应用广泛,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同时它也是生态系统平衡监测和修复的一种指标生物。2020年双齿围沙蚕全国总产量约4200 t,福建省总产量约400 t,主要出口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国家。福建省双齿围沙蚕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但仍有许多技术问题阻碍其发展,例如底泥老化、种质退化等。阐述了福建省双齿围沙蚕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双齿围沙蚕养殖和加工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为福建省双齿围沙蚕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齿围沙蚕 发展 深加工 养殖
下载PDF
不同生物饵料对岩虫生长及繁殖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周洪磊 林国明 +1 位作者 陈志 李钧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3年第7期36-40,共5页
为筛选适合岩虫Marphysa sanguinea生长及产卵的生物饵料,以菲律宾蛤仔肉(A组)、近江牡蛎肉(B组)、南极磷虾(C组)为生物饵料,经6个月投喂,比较3种生物饵料对岩虫生长率、产卵时间、产卵量、产卵次数、平均卵径和平均孵化率的影响,评价... 为筛选适合岩虫Marphysa sanguinea生长及产卵的生物饵料,以菲律宾蛤仔肉(A组)、近江牡蛎肉(B组)、南极磷虾(C组)为生物饵料,经6个月投喂,比较3种生物饵料对岩虫生长率、产卵时间、产卵量、产卵次数、平均卵径和平均孵化率的影响,评价不同生物饵料对岩虫的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饵料组的成活率均为100%;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为A组(135%和0.475%)>B组(112%和0.417%)>C组(106%和0.401%);B组初次产卵时间最早,且平均产卵量最高(2319粒·对^(-1))。各试验组平均卵径差异不显著(P<0.05),卵径范围约为:275~285μm;各组平均孵化率:B(90.67%)>A(86.33%)>C(76.00%)。综合表明:菲律宾蛤仔肉较适作为岩虫日常投喂饵料,近江牡蛎肉适宜开发为岩虫亲本强化的生物饵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虫 饵料营养 繁殖 卵质量
下载PDF
中国鲎人工繁育系列装置设计和养殖效果分析
3
作者 翁朝红 何泽基 +4 位作者 钟赟民 陈志 谢仰杰 高锐 周洪磊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3期8-14,共7页
为提高中国鲎人工繁育养殖效率,针对中国鲎人工繁殖和幼体培育过程中的养殖装置进行了优化设计、改进,并比较了新旧装置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新型亲鲎暂养系统平均每只雌鲎产卵量为3530粒,显著高于常规亲鲎暂养系统(2320粒)(P<0.05)... 为提高中国鲎人工繁育养殖效率,针对中国鲎人工繁殖和幼体培育过程中的养殖装置进行了优化设计、改进,并比较了新旧装置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新型亲鲎暂养系统平均每只雌鲎产卵量为3530粒,显著高于常规亲鲎暂养系统(2320粒)(P<0.05),过滤桶清洗频率显著低于常规亲鲎暂养系统(P<0.05);新型幼体培育装置获得2龄幼体比率(93.33%)和3龄幼体比率(35.33%)显著高于常规幼体培育装置(2龄83.33%和3龄10.33%)(P<0.05);新型幼体培育装置1龄幼体平均死亡率(6.67%)和2龄幼体平均死亡率(6.33%)均显著低于常规幼体培育装置(16.67%和30.67%)(P<0.05);新型幼体培育装置养殖第11~12 d开始2龄蜕壳、21~30 d开始3龄蜕壳,常规幼体培育装置2、3龄蜕壳均从第31~40 d开始,新型幼体培育装置所需蜕壳时间显著降低(P<0.05)。以上结果显示,新型亲鲎暂养系统可增强水体净化能力,提高亲鲎产卵量,显著加快2龄和3龄幼鲎蜕皮速度,降低2龄幼鲎死亡率。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大规模鲎人工繁育和幼体培育提供重要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鲎 人工繁殖 幼体培育 养殖装置 孵化率 蜕皮速度
下载PDF
海洋无脊椎动物大防御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许艳红 闵军 +3 位作者 周洪磊 张怡 刘卫 胡晓珂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251-260,共10页
大防御素是由疏水结构域(N端)和类β-防御素结构域(C端)这两个抗菌活性不同的结构域串联而成的富含半胱氨酸的阳离子抗菌肽,具有耐盐稳定性以及保守的抗菌活性,且N端结构域可驱动大防御素自组装成纳米网络结构诱捕杀菌。目前,大防御素... 大防御素是由疏水结构域(N端)和类β-防御素结构域(C端)这两个抗菌活性不同的结构域串联而成的富含半胱氨酸的阳离子抗菌肽,具有耐盐稳定性以及保守的抗菌活性,且N端结构域可驱动大防御素自组装成纳米网络结构诱捕杀菌。目前,大防御素主要在无脊椎动物以及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过渡生物——文昌鱼的先天免疫系统中发现,更因其C端结构域与脊椎动物β-防御素具有结构和功能相似性,引起了学者对防御素的生物进化、物种免疫系统进化以及功能研究的兴趣。针对近年来大防御素在分离鉴定和动物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概述了大防御素的分子结构与进化,总结了大防御素的抗菌活性机制与表达调控,以及在水产养殖、水产品安全领域和抗菌药物研发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大防御素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防御素 无脊椎动物 二硫键 表达 抗菌作用
下载PDF
福建地区双齿围沙蚕人工繁育与养成试验 被引量:2
5
作者 周洪磊 《水产养殖》 CAS 2021年第2期44-45,共2页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隶属于沙蚕科,围沙蚕属,是我国沿海潮间带多毛类生态类型的主要代表和优势种类。由于其在医疗保健、水产养殖及垂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用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关于双齿围沙蚕的研究多集中...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隶属于沙蚕科,围沙蚕属,是我国沿海潮间带多毛类生态类型的主要代表和优势种类。由于其在医疗保健、水产养殖及垂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用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关于双齿围沙蚕的研究多集中于人工繁育[1-3]、生态修复[4]和疾病防治[5]等方面。当前双齿围沙蚕多采用水泥池或用黑膜铺设土池养殖,养殖过程中主要投喂饼粕及其他水产养殖动物(如对虾)的配合饲料,这些饲料与双齿围沙蚕的营养需求并不一定相符,常导致其生长缓慢、饵料转化效率低,造成养殖成本高,对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严重制约了我省双齿围沙蚕养殖产业的发展壮大。笔者结合2019—2020年开展的双齿围沙蚕人工繁育试验和生产,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齿围沙蚕 养殖成本 配合饲料 人工繁育 医疗保健 水泥池 水产养殖 沙蚕科
下载PDF
雄性中国鲎不同组织重金属含量分析和比较
6
作者 陈志 周洪磊 +3 位作者 何家博 蒋奕雄 高苏蕊 秦志清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29,共6页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天然海区野生平均体质量(1.23±0.12)kg成年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结缔组织、血液、书鳃和肌肉中Pb、Cd、Cu和Zn的含量,旨在揭示海洋典型重金属类污染物在雄性中国鲎体内组织特异性富集特征...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天然海区野生平均体质量(1.23±0.12)kg成年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结缔组织、血液、书鳃和肌肉中Pb、Cd、Cu和Zn的含量,旨在揭示海洋典型重金属类污染物在雄性中国鲎体内组织特异性富集特征。结果表明:肌肉中Pb、Cu和Zn的蓄积最高,其次是书鳃;Cd在书鳃中蓄积最高,其次是肌肉、血液和结缔组织。中国鲎不同组织的均值污染指数(PI)由大到小排序为:书鳃>肌肉>血液>结缔组织,其中结缔组织属于微污染级别,血液属于中污染级别,书鳃和肌肉达到严重污染级别,因此,食用中国鲎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本研究结果可为濒危物种中国鲎种群数量恢复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鲎 重金属元素 富集特征 污染指数
下载PDF
4种消毒剂处理对岩虫的急性毒性效应分析
7
作者 陈志 周洪磊 +3 位作者 林国明 李钧 胡丰晓 霍朋辉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3年第5期15-20,共6页
为探明高锰酸钾、聚维酮碘、二氧化氯和聚六亚甲基胍对岩虫的毒性效应及安全浓度,采用常温半静水试验法,开展了这4种消毒药物对岩虫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岩虫对4种药物的耐受力为10%聚维酮碘>高锰酸钾>10%二氧化氯>25%聚... 为探明高锰酸钾、聚维酮碘、二氧化氯和聚六亚甲基胍对岩虫的毒性效应及安全浓度,采用常温半静水试验法,开展了这4种消毒药物对岩虫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岩虫对4种药物的耐受力为10%聚维酮碘>高锰酸钾>10%二氧化氯>25%聚六亚甲基胍。10%聚维酮碘对岩虫的24、48、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418.41、242.67、89.49 mg·L^(-1),安全质量浓度为8.95 mg·L^(-1);高锰酸钾对岩虫的24、48、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4.10、9.59、7.38 mg·L^(-1),安全质量浓度为0.74 mg·L^(-1);10%二氧化氯对岩虫的24、48、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89.26、47.18、4.61 mg·L^(-1),安全质量浓度为0.46 mg·L^(-1);25%聚六亚甲基胍对岩虫的24、48、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1.44、3.08、1.13 mg·L^(-1),安全质量浓度为0.11 mg·L^(-1)。在岩虫育苗和养殖生产中,聚维酮碘和二氧化氯的使用是适宜的,聚六亚甲基胍和高锰酸钾应当谨慎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虫 消毒剂 急性毒性 半致死浓度 安全浓度
下载PDF
中国鲎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初步研究
8
作者 陈志 翁朝红 +5 位作者 邹丽珍 周洪磊 蒋奕雄 方垂弘 李裕红 关杰耀 《渔业研究》 2023年第3期246-253,共8页
为恢复濒危物种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种群数量,2021—2022年在福建省罗源县开展中国鲎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基于野外自然产卵场及幼体生境观测结果,构建人工模拟产卵环境,诱导野生亲本在仿生态环境中自然受精、产卵繁殖,并... 为恢复濒危物种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种群数量,2021—2022年在福建省罗源县开展中国鲎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基于野外自然产卵场及幼体生境观测结果,构建人工模拟产卵环境,诱导野生亲本在仿生态环境中自然受精、产卵繁殖,并开展了人工孵化和苗种培育研究。研究组初步掌握了中国鲎成体对底质的栖息及繁殖偏好习性和生态需求,形成了适宜福建沿海中国鲎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对中国鲎人工驯养和自然繁殖有重要意义,可为福建沿海中国鲎人工育苗及野外种群资源恢复提供理论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鲎 驯养 自然产卵 人工孵化 苗种培育
下载PDF
疣吻沙蚕苗种繁育关键技术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茂元 周洪磊 《科学养鱼》 2020年第2期61-62,共2页
疣吻沙蚕属多毛纲、沙蚕亚科、疣吻沙蚕属,俗称禾虫、流蜞,通常栖息于沿海或河口的浅滩上,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疣吻沙蚕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质、高脂肪、氨基酸构成全面、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等特点,被称为"... 疣吻沙蚕属多毛纲、沙蚕亚科、疣吻沙蚕属,俗称禾虫、流蜞,通常栖息于沿海或河口的浅滩上,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疣吻沙蚕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质、高脂肪、氨基酸构成全面、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等特点,被称为"江上的冬虫夏草",逐渐被视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海鲜佳品,深受市场的欢迎。疣吻沙蚕具有时节性强、产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必需氨基酸含量 疣吻沙蚕 苗种繁育 氨基酸构成 冬虫夏草 多毛纲 高脂肪 蛋白质
下载PDF
不同养殖密度对双齿围沙蚕生长以及个体健康的影响
10
作者 周洪磊 詹巧玲 +4 位作者 吴泽辉 李菲艳 曾思源 陈欣欣 韩坤煌 《水产养殖》 CAS 2022年第2期14-18,共5页
为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双齿围沙蚕生长以及个体健康的影响,试验设置A组、B组、C组、D组和E组5个试验组,其养殖密度分别为200,300,400,500和600尾/m^(2)。结果显示,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双齿围沙蚕的体长和体质量增长率均呈下降趋势,E组最... 为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双齿围沙蚕生长以及个体健康的影响,试验设置A组、B组、C组、D组和E组5个试验组,其养殖密度分别为200,300,400,500和600尾/m^(2)。结果显示,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双齿围沙蚕的体长和体质量增长率均呈下降趋势,E组最低。单位面积产量则表现为中密度的B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高密度的E组和低密度的A组较低,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5)。染病率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C组最低,E组最高。商品蚕产量则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B组最高,E组最低。综上,研究认为双齿围沙蚕的最佳养殖密度为300尾/m^(2),该密度下双齿围沙蚕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商品蚕产量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齿围沙蚕 养殖密度 生长速度 成活率 养殖产量
下载PDF
磺胺甲恶唑(SMX)对双齿围沙蚕的毒性效应研究
11
作者 陈志 陈銮淇 +3 位作者 胡丰晓 周洪磊 何家博 霍朋辉 《生态毒理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50-359,共10页
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SMX)作为一种广谱型抗生素,由于大量使用而在水体中广泛存在。为研究SMX对海洋多毛类动物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的毒性效应,将双齿围沙蚕暴露于1、10和100μg·L^(-1)SMX的海水中15 d,... 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SMX)作为一种广谱型抗生素,由于大量使用而在水体中广泛存在。为研究SMX对海洋多毛类动物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的毒性效应,将双齿围沙蚕暴露于1、10和100μg·L^(-1)SMX的海水中15 d,从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探究SMX对双齿围沙蚕的生长、掘穴行为、抗氧化防御、非特异性免疫以及细胞凋亡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μg·L^(-1)和10μg·L^(-1)SMX对沙蚕体质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所有SMX处理组双齿围沙蚕的体长都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暴露于SMX的双齿围沙蚕掘穴率显著降低,且高浓度SMX(100μg·L^(-1))对双齿围沙蚕有明显的神经毒性作用,表现为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显著降低。SMX暴露诱导了氧化应激,导致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的升高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下降。此外,10μg·L^(-1)和100μg·L^(-1)SMX暴露下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降低,表明暴露于高浓度的SMX可能会降低双齿围沙蚕的免疫力。最后,高浓度SMX暴露下,双齿围沙蚕凋亡相关基因大都呈现下调趋势,抑制细胞凋亡。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SMX污染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毒性效应,增进对SMX生态毒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X 双齿围沙蚕 氧化应激 神经毒性 基因毒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