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湿温辨治临床体会
1
作者
唐志英
《福建中医药》
2006年第4期35-36,共2页
湿温是感受湿热邪气引起的病证,是夏、秋季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缓等为主要特征。其特点为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变部位在脾胃,邪热稽留气分。薛生白《湿热病...
湿温是感受湿热邪气引起的病证,是夏、秋季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缓等为主要特征。其特点为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变部位在脾胃,邪热稽留气分。薛生白《湿热病篇》曾言:“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或有先因于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同病。”因此,湿温的发病是内外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叶天士谓:“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吴鞠通云:“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湿热邪气多由口鼻而人,由肌表伤者较少。正如薛生白所说:“湿热之邪,因表伤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湿为土之气,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二者同属中土,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致病多太阴、阳明受病,发展演变往往以脾胃为中心。由于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难以速化,与热相合,更是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所以本病传变较一般温病缓慢。大多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温
辨证论治
体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湿温辨治临床体会
1
作者
唐志英
机构
福建省漳浦第四中学医疗室
出处
《福建中医药》
2006年第4期35-36,共2页
文摘
湿温是感受湿热邪气引起的病证,是夏、秋季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缓等为主要特征。其特点为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变部位在脾胃,邪热稽留气分。薛生白《湿热病篇》曾言:“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或有先因于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同病。”因此,湿温的发病是内外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叶天士谓:“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吴鞠通云:“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湿热邪气多由口鼻而人,由肌表伤者较少。正如薛生白所说:“湿热之邪,因表伤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湿为土之气,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二者同属中土,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致病多太阴、阳明受病,发展演变往往以脾胃为中心。由于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难以速化,与热相合,更是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所以本病传变较一般温病缓慢。大多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关键词
湿温
辨证论治
体会
分类号
R254.22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湿温辨治临床体会
唐志英
《福建中医药》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