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再思考——基于福建屏南古村落发展实践的启示 被引量:45
1
作者 王孟图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9年第6期145-153,共9页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是新时代中国乡村发展的新路径。在关于"艺术乡建"的学术研讨中,"主体性"的话题最受关注。虽然学界一再呼吁"艺术乡建"的主体是村民,但是在如何唤醒村民"主体性"、如何激发村...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是新时代中国乡村发展的新路径。在关于"艺术乡建"的学术研讨中,"主体性"的话题最受关注。虽然学界一再呼吁"艺术乡建"的主体是村民,但是在如何唤醒村民"主体性"、如何激发村民"主体性"持续成长、如何看待处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关系等深层次和细节性问题上,尚且有待深入探讨和审思。该文聚焦福建屏南古村落艺术乡建中"人人都是艺术家"乡村公益美育理念及"互联网+"创新型思维导向,提示了当地在实现村民"主体性"确立、持续成长和生成开放包容的"主体间性"乡建权力架构等方面实践中获得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间性 艺术介入 乡村建设 福建屏南古村落
下载PDF
薪尽火传:中国现代浪漫文学之传统情结
2
作者 王孟图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25-230,共6页
中国现代浪漫文学虽然在逻辑理念、审美风尚和表现技巧上,展现出了19世纪西方浪漫文学思潮的遗痕与色彩,但在其外在形式裹挟之下的内在精神中,更有一种与中国本土文化原典之间的渊源,在它的内在肌理中遗存的传统情结,包括"情志合一... 中国现代浪漫文学虽然在逻辑理念、审美风尚和表现技巧上,展现出了19世纪西方浪漫文学思潮的遗痕与色彩,但在其外在形式裹挟之下的内在精神中,更有一种与中国本土文化原典之间的渊源,在它的内在肌理中遗存的传统情结,包括"情志合一"的抒情诗学、"回归自然"的文学母题、民族神话元素的隐现等等,使得中国现代浪漫文学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回望中,呈现出一派薪尽火传的精神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浪漫文学 抒情诗学 回归自然 民族神话 情结
下载PDF
交通意象转型与台北文化风格的变迁——以台湾当代散文为考察对象
3
作者 林强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6年第6期90-96,共7页
近二三十年来,乘坐地铁已渐成为中国一二线城市市民常态化出行方式。随着都市化步伐的快速推进,更多二三线城市也将进入拥有地铁的城市名单中。都市交通系统的快速更替升级,似乎是解决大中型城市交通瓶颈的大趋势。
关键词 交通系统 考察对象 当代散文 文化风格 台湾地区 变迁 台北 转型
下载PDF
叙述者的魔术--高行健长篇小说的叙述人称之魅
4
作者 王孟图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6-111,共6页
小说文本作为一个表演魔术的舞台,"叙述者"是舞台中心的"魔术师"。在高行健的长篇小说中,作为"魔术师"的叙述者圆熟地挥舞着"叙述人称"这一魔法棒,对小说文本的整体叙述进行全面调度。本文旨... 小说文本作为一个表演魔术的舞台,"叙述者"是舞台中心的"魔术师"。在高行健的长篇小说中,作为"魔术师"的叙述者圆熟地挥舞着"叙述人称"这一魔法棒,对小说文本的整体叙述进行全面调度。本文旨在通过归纳高行健长篇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中叙述人称的存在样态,进而探究这一叙述人称技巧的深层资源,即一种"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张弛融通的艺术理念,并深度开掘隐藏在多个叙述人称面具背后的叙述主体"否定之否定"的存在状态,折射出高行健"没有主义"式的深度哲学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行健 长篇小说 叙述人称 理念资源 “没有主义”
下载PDF
河流的诗学:从乡土世界到城市边界--以台湾当代散文中的淡水河和基隆河为考察对象(一九五○-一九八○)
5
作者 林强 《东吴学术》 CSSCI 2017年第4期26-34,共9页
从乡土日常生活世界到城市的边界与异域,淡水河、基隆河形象的变迁,无疑是台北工业化进程所致。与之相伴相生的是,原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兼具神圣和凡俗以及文化中国乡愁诸多核心要素的乡土感觉结构向以异化、疏离、扭曲乃至控诉为典... 从乡土日常生活世界到城市的边界与异域,淡水河、基隆河形象的变迁,无疑是台北工业化进程所致。与之相伴相生的是,原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兼具神圣和凡俗以及文化中国乡愁诸多核心要素的乡土感觉结构向以异化、疏离、扭曲乃至控诉为典型特征的都市感觉结构演替。对河流—台北—人的散文书写,既是诸种感觉结构孕育的产物,亦是台湾当代散文家对新的都市—河流生态的呼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北 河流 感觉结构 乡土 都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