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徐斌 姚丽青 +1 位作者 吴钦穗 郑曦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3-187,共5页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为临床提供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方法对1例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肿瘤、7列肝脏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1例肝脏原发性霍奇金淋巴瘤及1例肝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为临床提供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方法对1例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肿瘤、7列肝脏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1例肝脏原发性霍奇金淋巴瘤及1例肝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EBV-encoded 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果肝脏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肝脏原发性霍奇金淋巴瘤和肝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与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镜下表现比较相似,但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在临床上可以无症状或右上腹不适或疼痛、肝肿大、发热、体重减轻等。肿瘤呈实性,与周围组织间有明显界限。镜下肿瘤细胞为梭形、卵圆形,呈束状、席纹状排列,并散在分布于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背景中。梭形细胞核较小,常被扭转和不规则折叠,呈空泡状,但核仁明显。还可见到R-S样细胞,且免疫表型CD21、CD35阳性,EBER原位杂交阳性。结论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是罕见的肿瘤,其形态的复杂性、相似性,使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和EBER原位杂交成为诊断这类肿瘤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 肝脏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 肝脏原发性霍奇金淋巴瘤 肝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下载PDF
纤维样肾小球病病理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徐斌 王波 +2 位作者 邵晨 李扬 曲利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52-956,共5页
目的: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纤维样肾小球病的病理特征,为纤维样肾小球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2例纤维样肾小球病患者(其中1例并发免疫触须样肾小球病)经皮肾穿刺取活检组织,HE、PAS、PAM-Masson染色,IgG、IgM、IgA、C3、C4、C1q... 目的: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纤维样肾小球病的病理特征,为纤维样肾小球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2例纤维样肾小球病患者(其中1例并发免疫触须样肾小球病)经皮肾穿刺取活检组织,HE、PAS、PAM-Masson染色,IgG、IgM、IgA、C3、C4、C1q免疫组化染色,于光镜下观察;病理分析(光镜和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铀铅双重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光镜下PAM-Masson染色膜性肾病示系膜区团块状、肾小球基底膜细小嗜复红蛋白沉积,而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示肾小球基底膜局灶增厚、"双轨化"伴嗜复红蛋白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膜性肾病和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在肾小球系膜区有IgG、IgM、IgA、C3免疫复合物沉积,而在血管襻区膜性肾病见IgG、C3免疫复合物沉积,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可见IgM、C3、C1q免疫复合物沉积,但其刚果红染色阴性。电镜下膜性肾病和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在系膜区、基底膜上皮下和(或)内皮下有电子致密物沉积,见无分支的纤维样结构(直径15~25nm),而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还可见微管状结构(直径30~50nm)。结论:纤维样肾小球病具有典型的形态学特征,确诊需依赖电镜特征性纤维样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疾病 病理学 纤维样肾小球病
下载PDF
韧带样瘤病理诊断7例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黄玉钿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2期2328-2329,共2页
关键词 纤维瘤病 侵袭型/病理学 误诊
下载PDF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病理学及超微结构
4
作者 徐斌 王波 +2 位作者 顾俊莲 李馨 李扬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35-740,F0003,共7页
目的:观察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改变,提高对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1例原发于右小腿的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并结合文献... 目的:观察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改变,提高对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1例原发于右小腿的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肿瘤大体表现为大小为3.2cm×2.4cm×1.3cm,切面灰黄色,见出血、坏死;光镜下表现为瘤细胞呈大小不等团巢状结构,巢之间有十分丰富的硬化性纤维结缔组织间质,并见坏死,巢团内瘤细胞排列成条索状,瘤细胞大小与形态较一致,呈小圆形或短梭形,核小、深染、核仁不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为瘤细胞表达EMA(+)、CK(+)、NSE(+)及Desmin核旁点状染色(+),而不表达CgA、Myogenin、Syn、LCA、SMA、S-100、NF、GFAP、HMB45、HHF-35、CD3、CD10、Actin、CD99及CD20;电镜特征性结构为瘤细胞胞浆内核旁区有中间丝聚集物,呈小球形或螺纹状排列。结论: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发生部位可在腹腔也可在腹腔外,发病年龄跨度较大。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瘤细胞具有上皮源性、间质性和神经源性等多向分化的特点,并且RT-PCR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分子遗传学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肿瘤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 光学显微镜 免疫组织化学 电子显微镜 超微结构
下载PDF
抑癌基因P^(16)在结肠肿瘤中的表达意义
5
作者 郑曦 吴钦穗 林家璧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8-9,共2页
P16是新近发现的一种抑癌基因,其突变率高,分布广。本文运用S-P免疫组化方法,观察P16在结肠腺癌,正常结肠粘膜及癌前病变结肠乳头状腺瘤的表达并探讨P16在结肠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正常结肠粘膜阳性率80.8%,结肠... P16是新近发现的一种抑癌基因,其突变率高,分布广。本文运用S-P免疫组化方法,观察P16在结肠腺癌,正常结肠粘膜及癌前病变结肠乳头状腺瘤的表达并探讨P16在结肠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正常结肠粘膜阳性率80.8%,结肠腺癌阳性率36.7%,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癌分化程度愈差,P16阳性表达愈低,在低度分化的腺癌组与高中度分化腺癌组有差异(P<0.05);淋巴结有无转移无差异,但无转移组阳性率(46.7%)明显比有转移组阳性率(26.7%)高;结肠乳头状腺癌阳性率52.4%,正常结肠粘膜与乳头状腺瘤之间有差异(P<0.05);乳头状腺癌与结肠腺癌之间无差异(P>0.05)。作者认为P16的缺失及突变与结肠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P16在乳头状腺瘤中已部分缺失及突变,因而乳头状腺癌容易癌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6基因 腺癌 免疫组化 结肠肿瘤 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