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雾化吸入方案对气管支气管结核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被引量:9
1
作者 高云玲 陈晓红 +1 位作者 陈素卿 王美英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63-168,共6页
目的探讨两种雾化吸入治疗方案对菌阳气管支气管结核(TBTB)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入住福州肺科医院的对一线抗结核药物敏感的初治菌阳TBTB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别纳入异烟肼-利福平(H-R... 目的探讨两种雾化吸入治疗方案对菌阳气管支气管结核(TBTB)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入住福州肺科医院的对一线抗结核药物敏感的初治菌阳TBTB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别纳入异烟肼-利福平(H-R)治疗组(简称"A组")与异烟肼-阿米卡星对照治疗组(简称"B组"),两组各30例,均采用标准化疗方案:3H-R-ZE/9H-R-E(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强化期3个月,巩固期9个月);另外辅助治疗为:治疗组于强化期2次/d雾化吸入H和R,对照组2次/d雾化吸入H和Am(阿米卡星),以各项指标时长和率的比较评估两组雾化吸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B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痰菌阴转天数[24.00(14.25,32.00),27.50(15.50,38.25)3(z=0.70,P=0.48)、临床症状改善时长[(7.00(3.75,9.00),7.00(5.00,10.25)](Z=1.40,P=0.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及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的病灶吸收率[46.67%(14/30)和40.00%(12/30),86.67%(26/30)和86.67%(26/30),96.67%(29/30)和93.33%(28/30)3(χ3个月 2=1.99,P=0.37;χ6个月 2=1.14,P=0.57;χ9个月 2=0.35,P=0.55)、空洞闭合率[47.62%(10/21)和45.00%(9/20),71.43%(15/21)和65.00%(13/20),90.48%(19/21)和75.00%(15/20)3(χ3个月 2=1.25,P=0.54;χ6个月 2=2.12,P=0.35;χ9个月 2=1.78,P=0.41),以及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率[70.0%(21/30)和80.0%(24/3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P=0.37)。在治疗的第3个月末,A、B两组患者支气管镜检查均可见黏膜下浸润病灶和黏膜糜烂、溃疡及肉芽组织等病灶基本吸收和愈合,管腔通畅。在治疗的第65天,所有患者痰涂片检查均阴性,且均未检测到耐药菌株。结论雾化吸入H-R、H-Am作为TBTB的辅助治疗方案,二者疗效相当,并且在近期不会出现耐药菌株,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支气管 定量雾化吸入器 投药 吸入 治疗结果
下载PDF
慢性气道疾病患者使用干粉吸入剂的用药调查及药学监护 被引量:30
2
作者 陈素卿 金美玲 +1 位作者 叶晓芬 沈瑶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62-165,共4页
目的调查慢性气道疾病患者对干粉吸入装置的使用情况和药学监护的现状。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门诊使用干粉吸入剂(DPI)患者的基本情况、既往用药信息和DPI操作方法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初次使用DPI... 目的调查慢性气道疾病患者对干粉吸入装置的使用情况和药学监护的现状。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门诊使用干粉吸入剂(DPI)患者的基本情况、既往用药信息和DPI操作方法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初次使用DPI的85例患者,17例完全掌握吸入方法(20.0%),44例患者有1~2项操作错误(51.8%),24例有3项或3项以上的操作错误(28.2%)。85例患者中,低、中、高等文化程度组吸入方法总掌握率分别为45%、70.8%、82.9%(P〈0.01)。既往使用过DPI的35例患者,曾接受过与未接受过专业医务人员指导的患者吸入方法总掌握率分别为100%、43.8%(P〈0.01)。所有初次使用布地奈德粉吸入剂和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的患者吸入方法总掌握率分别为66.7%、86.4%(P〉0.05)。结论大部分患者自阅说明书后不能完全掌握DPI的使用方法,文化程度差异对患者掌握DPI使用方法有显著影响,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对于患者掌握DPI的使用方法十分重要;药学监护应成为哮喘以及其他慢性气道疾病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粉吸入剂 药学监护 慢性气道疾病
下载PDF
不同干预措施对抗菌药物用药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陈素卿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3年第8期760-763,共4页
目的:调查不同干预措施对抗菌药物用药指标的影响,为后续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9月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开始前及开始后的3个不同干预阶段抗菌药物用药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个不同干预阶段住... 目的:调查不同干预措施对抗菌药物用药指标的影响,为后续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9月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开始前及开始后的3个不同干预阶段抗菌药物用药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个不同干预阶段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人均费用、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总额百分比与专项整治前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第三方干预后阶段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联合用药比例与督导检查后阶段比较也有明显下降(P<0.05);但专项整治后各阶段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构成比均较前一阶段有明显增长(P<0.05);在第三方干预后阶段第3代头孢菌素和β-内酰胺类及其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DDDs构成比与督导检查后阶段比较有明显增长(P<0.05);而督导检查后阶段各项合理用药指标与内部干预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保部门第三方干预对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可以起到很好的监管作用,同时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预措施 抗菌药物 用药指标 专项整治 合理用药
下载PDF
我院门诊药房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初探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庆明 刘家宜 +2 位作者 翁丽珍 唐昊生 张灵泉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74-175,共2页
医院药房是医院重要的组成部分,药房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用药的安全、有效[1]。建设现代的门诊药房,对促进合理用药,提高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药学服务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本文就我院门诊药房的信息化建设与管... 医院药房是医院重要的组成部分,药房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用药的安全、有效[1]。建设现代的门诊药房,对促进合理用药,提高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药学服务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本文就我院门诊药房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探讨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 门诊药房 管理 医院药房 合理用药 工作效率 药学服务
下载PDF
基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治疗中4种保肝药物的经济学分析
5
作者 卢伟 吴迪 +1 位作者 王美英 陈晓红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第14期9-13,17,共6页
目的 分析4种保肝药物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经济学效应。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2021年6月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收治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186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4组:复方甘草酸苷组(66例)、还原型谷胱甘肽组(58例)、腺... 目的 分析4种保肝药物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经济学效应。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2021年6月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收治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186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4组:复方甘草酸苷组(66例)、还原型谷胱甘肽组(58例)、腺苷蛋氨酸组(45例)及多烯磷脂酰胆碱组(17例)。比较4种治疗方案对肝损伤的效果(总有效率),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经济学评价,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复方甘草酸苷组总有效率为93.94%,还原型谷胱甘肽组总有效率为91.38%,腺苷蛋氨酸组总有效率为71.11%,多烯磷脂酰胆碱组总有效率为88.24%,其中复方甘草酸苷组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组总有效率高于腺苷蛋氨酸组(P<0.05)。还原型谷胱甘肽组成本—效果比(110.64)最低,增量成本—效果比最小,敏感性分析同样支持上述结果。结论 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因抗结核药物引发的肝损伤成本—效果比最优,且经济学效益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药物性肝损伤 保肝药物 经济学
下载PDF
249例结核病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分析
6
作者 高云玲 陈素卿 王美英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20-122,共3页
目的评价我院结核病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我院结核病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49份病历中,应用抗菌药物合理者218份,不合理者31份,不合理比率12.45%。结论我院结核病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在... 目的评价我院结核病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我院结核病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49份病历中,应用抗菌药物合理者218份,不合理者31份,不合理比率12.45%。结论我院结核病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在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联合用药及特殊人群用药等方面需进一步规范,合理用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