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泼尼龙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对乙型肝炎早期肝衰竭患者肝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雄乐 陈芬兰 林文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34期98-101,共4页
目的 分析甲泼尼龙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对乙型肝炎早期肝衰竭患者肝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乙型肝炎早期肝衰竭患者,均为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所收治,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与研究组(40例),其中对照组... 目的 分析甲泼尼龙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对乙型肝炎早期肝衰竭患者肝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乙型肝炎早期肝衰竭患者,均为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所收治,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与研究组(40例),其中对照组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研究组则接受甲泼尼龙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运用SPSS 21.0软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实验室主要检查指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炎性因子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χ^(2)=6.6462,P=0.0099);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1β(IL-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及MELD评分更低(P <0.05),而HBV-DNA水平则更高(P <0.05)。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乙型肝炎早期肝衰竭患者在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时,联合应用甲泼尼龙治疗能使临床疗效显著提高,不仅能改善肝功能,有效减轻炎性反应,而且不良反应并不会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衰竭 甲泼尼龙 抗病毒药物 肝功能 炎性因子
下载PDF
血浆置换联合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疗效评估 被引量:5
2
作者 林文 黄健 +3 位作者 林松伟 方进强 陈凤儿 王少扬 《肝脏》 2015年第10期802-805,共4页
目的本文旨在评价血浆置换(PE)联合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探讨有效合理的人工肝组合方式。方法共收集2007年9月至2014年9月期间的HBV相关性慢加急性或者亚急性肝衰竭患者15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 目的本文旨在评价血浆置换(PE)联合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探讨有效合理的人工肝组合方式。方法共收集2007年9月至2014年9月期间的HBV相关性慢加急性或者亚急性肝衰竭患者15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纯PE治疗患者80例,PE联合CVVH治疗患者73例。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ALT、Alb、TBil、PT、电解质(钠、钾、氯、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经PE治疗后,TBil、ALT均有明显降低、PT时间明显缩短(P<0.05),血钠浓度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 h后检测TBil、ALT、PT,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联合CVVH治疗后,TBil、ALT均有明显降低、PT时间明显缩短(P<0.05),血钠浓度明显升高(P<0.05)。72 h后检测TBil、ALT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时间明显缩短(P<0.05),血钠浓度仍维持较高水平(P<0.05)。以开始治疗3个月为观察期,评价有效率,两组比较,PE+CVVH联合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PE单独治疗组(P<0.05)。结论 PE联合CVVH治疗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独PE治疗,特别是在纠正和维持水电解质方面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肝功能衰竭 血浆置换 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下载PDF
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感染情况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娟 温玉玺 侯娟娟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9年第8期40-41,共2页
为探讨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感染情况,收集51例艾滋病慢性腹泻患者的大便标本,进行大便常规检测、涂片染色、菌群及毒素分析,同时检测患者CD4+T淋巴细胞含量。结果显示,51份大便标本中,黄色软便42份(82.35%),潜血试验阳性3份(5.... 为探讨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感染情况,收集51例艾滋病慢性腹泻患者的大便标本,进行大便常规检测、涂片染色、菌群及毒素分析,同时检测患者CD4+T淋巴细胞含量。结果显示,51份大便标本中,黄色软便42份(82.35%),潜血试验阳性3份(5.88%),红、白细胞检测阳性4份(7.84%);涂片染色检测发现真菌孢子29份(56.86%);难辨梭菌毒素检测阳性7份(13.73%);真菌培养阳性34份(66.67%),真菌34株,其中热带假丝酵母菌19株(55.88%),白色假丝酵母菌8株(23.53%),光滑假丝酵母菌3株(8.82%),克柔假丝酵母菌4株(11.76%);CD4+T淋巴细胞数值≤400个/μL者37例(72.55%),其中≤200个/μL者17例(33.33%)。结果表明,对于艾滋病慢性腹泻患者,应监测病原菌,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抗菌治疗,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慢性腹泻 肠道感染 分析
原文传递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颅神经损伤的相关因素及转归 被引量:8
4
作者 林仕忠 张彦亮 +2 位作者 金嘉琳 陈澍 翁心华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了解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并发颅神经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0年至2011年住院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病例共121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和首次脑脊液检查结果、颅神经损伤发生情况及转... 目的了解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并发颅神经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0年至2011年住院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病例共121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和首次脑脊液检查结果、颅神经损伤发生情况及转归。所有患者至少随访3个月,对合并颅神经损伤患者,随访时间至少1年,以判断神经损伤是否恢复。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结果121例患者中22例出现颅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8.2%,其中外展神经、动眼神经、视神经、听神经受累者分别为9例(40.9%)、8例(36.4%)、7例(31.8%)、1例(4.5%)。1组以上颅神经受累患者共3例,占发生颅神经受损患者的13.6%。颅神经损伤患者较无损伤患者意识障碍发生率明显升高(77%比45%,P=0.020)。确诊时间延长(OR=1.017,95%CI为1.001~1.033,P=0.040)和意识障碍(OR=3.242,95%CI为1.142~9.205,P=0.027)是发生颅神经损伤的独立预测因素。发生颅神经损伤后有20例(90.9%)患者可以完全恢复,恢复的中位时间为1个月(0.5~6.0个月)。结论颅神经损伤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较常见,确诊时间延长以及意识障碍的出现是预测因素。颅神经损伤大部分是可逆性改变,及时诊断及治疗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脑膜 颅神经损伤 意识障碍 预后
原文传递
伊布替尼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耿海丽 陈莉莉 王少元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21年第11期665-669,共5页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确诊的68例C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伊布替尼一线治疗39例,二线治疗20例,二线以上治疗9例。分析临床...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确诊的68例C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伊布替尼一线治疗39例,二线治疗20例,二线以上治疗9例。分析临床特征、IGHV基因突变及染色体核型分层患者近期疗效及生存情况,总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截至2020年5月,中位随访时间53.2个月。伊布替尼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为83.8%(57/68),其中完全缓解8例(11.8%),部分缓解49例(72.1%),疾病稳定5例(7.4%),疾病进展6例(8.8%)。IGHV未突变患者ORR高于突变患者[93.3%(28/30)比76.3%(29/38),χ^(2)=33.656,P<0.05],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低危及低中危患者ORR高于中高危及高危者[90.6%(29/32)比77.8%(28/36),χ^(2)=7.248,P=0.007],其他因素分层患者间O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8例患者中31例(45.6%)出现不良反应,均能坚持治疗;其中26例(38.2%)发生1~2级不良反应,5例(7.4%)发生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因不良反应停药2例(2.9%)。全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及总生存(OS)时间均未达到。伴有IGHV突变患者5年PFS率高于IGHV未突变者(100.0%比72.1%,P=0.020),染色体核型正常者5年PFS率高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患者(100.0%比74.3%,P=0.019)。结论伊布替尼治疗CLL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慢性 伊布替尼 治疗结果 药物毒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