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核心能力的培养——基于实习与督导的反思 被引量:3
1
作者 许丽英 翁智超 莫楠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9年第9期1183-1187,共5页
采用质性研究范式,以8名在福建省立医院宁养院实习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对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践的观察、学生深度访谈以及自身督导经验的分析,发现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对医学及护理知识的回应能力、对临... 采用质性研究范式,以8名在福建省立医院宁养院实习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对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践的观察、学生深度访谈以及自身督导经验的分析,发现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对医学及护理知识的回应能力、对临终场景的分析及应急处理能力、对家庭整体关怀及赋权的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及社会倡导力。以医学院校为例,从理念教育、专项训练、全程督导、素质拓展四个方面探讨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终关怀 社会工作 核心能力 培养
下载PDF
晚期癌症患者生存痛苦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被引量:8
2
作者 肖惠敏 林晓丹 +3 位作者 吴红 林小燕 郑建伟 杨上望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4-77,共4页
目的对晚期癌症患者生存痛苦量表进行汉化,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按照文化调适指南对量表进行正向翻译、综合、回译、专家讨论和预试验,形成中文版。采用便利抽样法对352例晚期癌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验证量表的信效度。结果探索性因子分... 目的对晚期癌症患者生存痛苦量表进行汉化,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按照文化调适指南对量表进行正向翻译、综合、回译、专家讨论和预试验,形成中文版。采用便利抽样法对352例晚期癌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验证量表的信效度。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3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9.555%,验证性因子分析3因子模型拟合指数均在可接受范围(χ^(2)/df=2.373,RMSEA=0.083,CFI=0.991,TLI=0.987)。中文版晚期癌症患者生存痛苦量表共包括孤独感、无意义感、无价值感3个维度10个条目。量表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92,重测信度为0.643。量表与卡氏功能状态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213~0.272,与医院焦虑抑郁量表中抑郁分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0.386~0.485。结论中文版晚期癌症患者生存痛苦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中国晚期癌症患者生存痛苦状态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癌症 生存痛苦量表 卡氏功能状态 抑郁 信度 效度
下载PDF
社会工作对临终患者主体性转换的伦理策略
3
作者 许丽英 童敏 翁智超 《医学与哲学》 2019年第11期21-25,共5页
跟踪了福建省立医院宁养院居家临终个案服务,选择7个临终患者的家庭为研究对象,发现临终患者主体性逐渐削弱和丧失,面临着对身体的失控与无力感、对自我的厌弃与病耻感、对家人的依赖与愧疚感、对远行的预期与难舍离、对死亡的不安与恐... 跟踪了福建省立医院宁养院居家临终个案服务,选择7个临终患者的家庭为研究对象,发现临终患者主体性逐渐削弱和丧失,面临着对身体的失控与无力感、对自我的厌弃与病耻感、对家人的依赖与愧疚感、对远行的预期与难舍离、对死亡的不安与恐惧感等伦理困境。社会工作者亟需采取伦理策略对其主体性困境进行积极转换,包括疾痛诠释和生命回顾、社交重建和内在和解、家庭联结和爱的表达、远行安排和心愿达成、生死陪伴和灵性支持,从而提升临终患者的生命意义感、自我价值感、家庭贡献感、个体尊严感和死亡接纳感,提高临终期的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临终患者 主体性转换 伦理策略
下载PDF
陪伴式人生回顾在安宁疗护中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翁智超 魏德毓 吴红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31-35,共5页
研究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出发,在分析临终患者个人及其家庭面临困境和评估患者需求的基础上,运用家庭成员全程陪伴的人生回顾干预方法,从关系建立、意义构建、正向回顾、负向回顾、死亡教育等五个方面开展服务,进而探讨陪伴式人生回顾干... 研究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出发,在分析临终患者个人及其家庭面临困境和评估患者需求的基础上,运用家庭成员全程陪伴的人生回顾干预方法,从关系建立、意义构建、正向回顾、负向回顾、死亡教育等五个方面开展服务,进而探讨陪伴式人生回顾干预法在安宁疗护中的介入策略、条件与方法、优势与局限。认为该方法在社工参与和配合下,有助于改变患者和家属对生命的认知,建立家庭信仰和精神传承,提高患者后期的生命质量,减少患者及家属的遗憾和悲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宁疗护 陪伴式人生回顾 生态系统 生命意义
下载PDF
避免人才流失,从社工自己做起
5
作者 翁智超 《中国社会工作》 2015年第28期56-56,共1页
前不久《中国社会工作》杂志刊登的一篇题为《深圳社工“出走”之后》的文章引起了我与同行朋友的共鸣。深圳是我们熟知的社会工作先行城市,深圳社工的专业化水平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却也面临社工人才流失的窘境。究其原因,不外乎... 前不久《中国社会工作》杂志刊登的一篇题为《深圳社工“出走”之后》的文章引起了我与同行朋友的共鸣。深圳是我们熟知的社会工作先行城市,深圳社工的专业化水平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却也面临社工人才流失的窘境。究其原因,不外乎薪资待遇低、职业发展空间不完善、社会认同感不足以及专业受限制等。我虽不是深圳社工,但对这些原因也感同身受。从制度等较为宏观的层面看,降低社工流失率,需要从薪酬提升、职业体系建立、社工地位提升等方面做出努力。而从个体层面看,我觉得,我们社工也需要从自身努力,建立职业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流失 社工 职业发展空间 社会工作 专业化水平 社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 领先地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