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定位监测站
1
作者 吴卫江 《福建林业》 2015年第5期12-12,共1页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定位监测站建设于虎伯寮管护片内谢溪仔,是福建省较早建设的生态定位监测站之一,主要对南亚热带雨林森林生态系统开展动态监测。通过开展长期的定位监测,有利于掌握南亚热带雨林群落演替、生物多样性、...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定位监测站建设于虎伯寮管护片内谢溪仔,是福建省较早建设的生态定位监测站之一,主要对南亚热带雨林森林生态系统开展动态监测。通过开展长期的定位监测,有利于掌握南亚热带雨林群落演替、生物多样性、土壤保育、水源涵养、固碳制氧、小气候等变化情况,及时掌握虎伯寮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趋势,客观反映和评价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成效,2012年起纳入福建省生态定位监测体系管理,为福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和生态义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基础数据,为科学坪价南业热带雨林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为生产公益林保护补偿的价值核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监测站建设 生态定位 福建省 生态公益林建设 南亚热带雨林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
下载PDF
福建虎伯寮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与保育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赵勇 邵伟丽 +2 位作者 刘志高 黄金容 彭东辉 《福建林业科技》 2009年第2期110-114,共5页
对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兰科植物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兰科植物共计27属47种,约占福建省兰科植物65属152种的41.5%和31%;兰科植物在保护区内3种生活型都有分布;47种兰科植物以地生兰为主,占59.6%,其次是附生兰,... 对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兰科植物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兰科植物共计27属47种,约占福建省兰科植物65属152种的41.5%和31%;兰科植物在保护区内3种生活型都有分布;47种兰科植物以地生兰为主,占59.6%,其次是附生兰,占34%,腐生兰分布较少,占7.4%;保护区兰科植物地理分布以热带成分为主,热带属占88.9%,温带属占11.1%。并分析了保护区兰科植物致濒因素,提出了相应的保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伯寮自然保护区 兰科植物 多样性 濒危因素 保育策略
下载PDF
虎伯寮保护区鹅仙洞南亚热带季雨林群落特征
3
作者 黄雍容 林捷 +1 位作者 尤龙辉 吴卫江 《防护林科技》 2022年第2期12-14,共3页
采用相邻格子法,对虎伯寮南亚热带季雨林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该群落物种组成及群落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该群落林下植被种类和数量丰富,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植物分层不明显,在调查样地内共有维管植物63科109属178种,乔木层、... 采用相邻格子法,对虎伯寮南亚热带季雨林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该群落物种组成及群落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该群落林下植被种类和数量丰富,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植物分层不明显,在调查样地内共有维管植物63科109属178种,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各有48、118和47种。乔木层重要值排名前五的植物为薄叶润楠(Machilus leptophylla)、细枝柃(Eurya loquaiana)、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沉水樟(Cinnamomum micranthum)和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灌木层重要值前五位的植物为格药柃(Eurya muricata)、细枝柃、黄樟(Cinnamomum porrectum)、菝葜(Smilax china)和毛栲(Castanopsis fordii);草本层重要值累积超过50%的植物为华山姜(Alpinia chinensis)、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和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木质藤本种类丰富,数量较多,有菝葜、网脉叶酸藤果(Embelia rudis)、扁担藤(Tetrastigma planicaule)、毛萼青风藤(Sabia limoniacea)等。灌木层物种数量、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居首位;乔木层和草本层物种数相同,但乔木层优势种突出,物种分布不均匀,草本层数量较多,丰富度指数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伯寮保护区 南亚热带季雨林 群落特征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桉树PAL基因克隆及焦枯病菌诱导下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叶小真 杨婕 +5 位作者 冯丽贞 江仲鹏 陆芝 刘雨菁 李丽红 陈全助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9-105,共7页
[目的]克隆桉树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分析其序列特征及在焦枯病菌诱导下的表达特征,为探究桉树抗焦枯病机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SOE-PCR技术从尾细桉M1中克隆PAL基因,利用real-time PCR分析其在焦枯病菌诱导下的表达特性。[结... [目的]克隆桉树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分析其序列特征及在焦枯病菌诱导下的表达特征,为探究桉树抗焦枯病机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SOE-PCR技术从尾细桉M1中克隆PAL基因,利用real-time PCR分析其在焦枯病菌诱导下的表达特性。[结果]克隆得到尾细桉M1 PAL基因,其ORF序列长2142 bp,编码713个氨基酸,与其他已发表的桉树PAL相似性均在99%以上。序列分析发现,其编码蛋白是一类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含有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3个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β-折叠为主,具有典型的苯丙氨酸和组氨酸解氨酶保守结构域。进一步分析桉树不同品系PAL基因的表达趋势,结果发现,不同品系PAL基因在焦枯病菌诱导下均表现为明显的上调表达,且抗性越强,PAL基因越早上调,上调表达量越大。[结论]从尾细桉M1中克隆得到的PAL基因具有典型的PAL家族成员特征,推测该基因可能通过参与酚类防御性物质或者信号分子SA等物质的合成,进而在桉树抵抗焦枯病菌侵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苯丙氨酸解氨酶 重叠延伸PCR 生物信息学 焦枯病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