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共识性范式反思的科学本质教育研究
1
作者 杨杰 郑永和 王晶莹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6-112,共7页
科学本质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认识论基础。基于对共识性范式的反思,我国的科学本质教育函须重视科学本质的争议性、动态性、关联性特征,帮助学生形成真实、完整的科学图景,连贯深入地理解科学,建构完善的... 科学本质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认识论基础。基于对共识性范式的反思,我国的科学本质教育函须重视科学本质的争议性、动态性、关联性特征,帮助学生形成真实、完整的科学图景,连贯深入地理解科学,建构完善的科学本质认知网络。立足我国现状,借鉴国际经验,科学本质教育应协同认知诊断技术和教育神经科学方法,对大、中、小学一体化考虑,深刻揭示科学本质认识的纵向发展轨迹;利用网络分析技术,统筹规划知识、能力和科学本质,建构科学本质的横向整合模型;以学习进阶为理论基础,统领科学本质的纵向发展与横向整合,建立发展路径明确、内涵结构清晰的科学本质教育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本质教育 科学教育加法 共识性范式
下载PDF
美国科学教育研究资助体系分析及其启示 被引量:1
2
作者 陶丹 杨杰 +4 位作者 赵芳芳 袁正 陶扬 王晔 郑永和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1-278,共8页
加强科学教育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统筹部署和实现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基础性工程。虽然科学教育已经在政策和实践层面备受关注,且已取得明显进展,我国科学教育依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不足,其关键原因之一是支撑科学教... 加强科学教育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统筹部署和实现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基础性工程。虽然科学教育已经在政策和实践层面备受关注,且已取得明显进展,我国科学教育依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不足,其关键原因之一是支撑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教育研究资助体系的缺乏。鉴于美国在科学教育研究领域的引领地位及其形成的完善的研究资助格局,本文全面介绍了美国科学教育研究资助体系的概况,深入分析了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为代表的联邦政府机构对于科学教育的资助布局及其对K-12教育阶段的资助计划,形成了对于建立我国科学教育研究资助体系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资助体系 K-12教育
下载PDF
在科学教育加法中统筹规划高质量中小学工程教育 被引量:4
3
作者 苏洵 余舒雯 郑永和 《现代教育技术》 2024年第1期35-43,共9页
在科学教育加法中统筹规划高质量中小学工程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与解决问题能力、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和伦理意识,是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统筹规划高质量中小学工程教... 在科学教育加法中统筹规划高质量中小学工程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与解决问题能力、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和伦理意识,是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统筹规划高质量中小学工程教育的价值意蕴,以此为基础定位并阐述在科学教育加法中统筹规划高质量中小学工程教育的基本内涵。之后,文章从实践、研究、师资、评价四个层面分析了我国统筹规划高质量中小学工程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最后,文章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在科学教育加法中统筹规划高质量中小学工程教育的推进路径,即开发国家中小学工程教育核心内容框架、建立影响广泛的中小学工程教育研究共同体、提升中小学科技类教师的工程教学水平、构建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的工程教育评价体系,以期推动我国高质量中小学工程教育的开展,并为实现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和深入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加法 中小学 工程教育 大科学教育 工程素养
下载PDF
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现实图景与发展路向——2018—2022年F0701资助情况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郑永和 王一岩 +2 位作者 吴国政 赵瑞珍 肖斌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9,共10页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F0701(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代码的设立对于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开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标志着智能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理念的革新和研究范式的转型。经过五年的探索,F0701的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资助项目...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F0701(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代码的设立对于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开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标志着智能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理念的革新和研究范式的转型。经过五年的探索,F0701的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资助项目414项,共有130所学校和科研院所获得资助,其中以师范类院校为主,理工类院校也表现突出,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数量逐渐趋于稳定,综合资助率稳步提升,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充分发挥“信息科技手段”和“教育数据要素”的潜在价值,通过助力教育科学研究范式转型、优化教育环境与资源形态、实现教育主体表征与刻画、揭示学习发生的内在机理、驱动教育服务能力转型升级、构建系统化教育评价解决方案,推动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系统革新。未来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资助与研究工作,需立足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聚焦教育改革深层次问题,完善系统化基金资助格局,构建多学科交叉研究范式,重视智能教育产品研发与应用,推动“政产学研”多元主体协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 教育科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现状
下载PDF
大科学教育新格局:学段一体化建构与实施路径
5
作者 郑永和 杨宣洋 苏洵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5,共6页
加强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构建科技强国的重要举措。推进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建设要秉承“以终为始”的理念,以培养和造就国家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和大批... 加强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构建科技强国的重要举措。推进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建设要秉承“以终为始”的理念,以培养和造就国家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和大批科技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依照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设计进阶式教育体系,统筹规划原本相对独立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学段的科学教育。具体而言,面对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诸多现实困境,要完善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的保障机制;构建一体化目标图谱;设计学段内和段间教学评一体化体系;开辟科技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渠道;聚力数字技术赋能。从这五个方面发力来推进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建设,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构建“大科学教育”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大中小学 学段一体化 科学教育加法 科技创新人才 科学大概念
下载PDF
智能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关键方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3
6
作者 郑永和 张登博 +1 位作者 管彤彤 王晶莹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3年第9期3-11,共9页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科学教育研究与实践,持续推动科学教育与智能技术的融合创新发展,为科技创新人才的个性化、特殊性培养路径与实践方法提供有效的技术资源。智能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聚焦科学学习分析与计算建模、...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科学教育研究与实践,持续推动科学教育与智能技术的融合创新发展,为科技创新人才的个性化、特殊性培养路径与实践方法提供有效的技术资源。智能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聚焦科学学习分析与计算建模、智能科学测评理论与实践,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大数据挖掘、多模态学习分析等关键技术的深度运用,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与高阶思维提供重要支撑。面向未来,智能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应从有效提升科学教师的综合素养、精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加快创新科学教育的测评方法、积极探索多模态数据驱动的教与学规律等方面加以重视,系统构筑智能化的科学教育发展新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科学教育 机器学习 科学评估 高阶思维
下载PDF
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内涵、图景与发展进路
7
作者 王杨春晓 卢春明 郑永和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5-32,42,共9页
教育神经科学是面向教育场景,旨在揭示教育现象背后认知神经机理的新兴研究方向,是联结脑、心智与教育的重要桥梁。然而,目前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存在选题定位不准确、目标情境相对狭隘、关键科学问题凝练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该方向的发... 教育神经科学是面向教育场景,旨在揭示教育现象背后认知神经机理的新兴研究方向,是联结脑、心智与教育的重要桥梁。然而,目前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存在选题定位不准确、目标情境相对狭隘、关键科学问题凝练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该方向的发展。该文首先介绍了教育神经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动因,从回归大脑是解析教育现象的必然选择、多源与多层级数据互证是教育研究的迫切诉求、高生态效度脑影像技术的发展助推多科学融合这三方面论述了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的必然与应然。在此基础上,该文梳理了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的内涵,并提出了教育神经科学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五大研究主题,包括:(1)课堂教学过程的认知神经机理及其评估;(2)学科教学情境中学生学习的认知神经机理研究;(3)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研究;(4)智能教学环境中的学习认知机理研究;(5)教育教学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研究。最后,该文提出了“促合作”“重转化”“遵规范”“建机制”四大发展进路,以期为我国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神经科学研究 发展动因 研究内涵 研究图景 发展进路
下载PDF
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意义、实践路径和落实要点
8
作者 姚晖 郑永和 《福建教育》 2024年第27期32-35,共4页
文章从落实新课标、构建教育要素现代化的大科学教育新格局等视角探讨了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意义,从科学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实验教学数字化、智能教育应用等方面探讨了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从科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构... 文章从落实新课标、构建教育要素现代化的大科学教育新格局等视角探讨了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意义,从科学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实验教学数字化、智能教育应用等方面探讨了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从科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构建科学教育第二课堂、将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纳入科学教育发展规划等方面探索落实要点,为实现学生科学素养、数字素养同步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数字化转型 科学素养 数字素养
下载PDF
为小学科学教育提供重要资源
9
作者 郑永和 《小学科学》 2024年第17期1-1,共1页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材(简称湘版科学教材)历经二十余载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应用,获得教师、学生及家长群体的广泛赞誉。2024年,该套教材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编写,再度顺利通过教育部审查复核。该...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材(简称湘版科学教材)历经二十余载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应用,获得教师、学生及家长群体的广泛赞誉。2024年,该套教材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编写,再度顺利通过教育部审查复核。该套教材以其独特的编写理念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重要资源。教材的编写坚持方向性、科学性、适切性、实践性和独特性五大原则。修订后的湘版科学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育 科学教材 适切性 科学课程标准 编写理念 义务教育 教学内容 学生及家长
下载PDF
区校社协同发力,切实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
10
作者 董艳 《今日教育》 2023年第9期20-25,共6页
一、今天我们为何强调科学素养?1958年,赫德正式提出“科学素养”(Science Literacy)一词并将其作为科学教育的目标,[1]自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教育机构将科学素养纳入教育目标和评估体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科学素养作为科... 一、今天我们为何强调科学素养?1958年,赫德正式提出“科学素养”(Science Literacy)一词并将其作为科学教育的目标,[1]自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教育机构将科学素养纳入教育目标和评估体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目标,对科学教育具有指导和引领的作用,但目前学界对科学素养的内涵和结构并未达成一致,具有情境性、宽泛性等特质,[3]如欧盟议会于2019年发布的《作为教育挑战的科学和科学素养》报告中将科学素养定义为五个维度,即基础素养、科学知识与能力、情境化的科学理解、批判性思维、主体与参与;[4]而2025年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提出所有15岁儿童应该取得成就的三个关键维度分别是科学知识、科学能力以及科学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素养 情境化 PISA 教育挑战 评估计划 批判性思维 情境性 评估体系
下载PDF
智能时代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永和 王一岩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20,共9页
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是解决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关键导向问题,围绕国家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大目标和战略需求,开展原创性、基础性、前瞻性、交叉性研究,应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探究教育发展的底层规律,以此推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发展... 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是解决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关键导向问题,围绕国家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大目标和战略需求,开展原创性、基础性、前瞻性、交叉性研究,应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探究教育发展的底层规律,以此推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发展,助力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实现。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旨在以数据密集型科学的研究思想为指导,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范式,利用信息科技的方法刻画教育要素、挖掘教育规律、变革教育服务、优化教育模式,实现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助力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与智能化变革。近年来,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要点主要聚焦在“基于智能技术的学习者特征挖掘与智能建模”“智慧教育资源的表征、聚合与供给机制”“智慧学习环境建构关键理论与技术”“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关键理论与技术”“智能教育产品研发与应用”“多元教育情境下的学习发生机理研究”“基于教育神经科学的学习发生机理阐释”“智能技术支持的教育评价”等方面。未来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研究的开展需要聚焦教育改革实践问题,借鉴国际前沿研究理念,加强教育科学理论创新,构建学科交叉研究范式,突破教育科学重大问题,推动研究成果实践落地,强化智能教育伦理研究,以此推动我国教育研究的创新发展和智能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 智能教育 教育神经科学 多学科交叉融合 智能教育产品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信息化政策育人历程研究——基于政策工具的文本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晶莹 张晓琳 +2 位作者 徐安迪 姜春明 郑永和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3年第10期3-16,共14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信息化得到长足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亦成为当前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根基与保障。为理清政策视域下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基于政策工具、教育领域和培养目标的三维分析框架,对1978—2021年期间38项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信息化得到长足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亦成为当前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根基与保障。为理清政策视域下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基于政策工具、教育领域和培养目标的三维分析框架,对1978—2021年期间38项国家层面的教育信息化政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改革开放至今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政策以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最为频繁;校内教育一直是主流使用领域,家庭教育政策工具使用较少;领域素养的培养目标被较多提及。据此建议,相关部门需结合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加强需求型政策工具和供给型政策工具的使用;平衡校内外领域的政策工具使用,特别是对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调动多方力量协同参与;有效调控各教育环境中信息化政策工具的使用,培养目标综合关切学生高阶素养和通用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教育信息化 政策工具 培养目标 高阶素养 通用素养
下载PDF
“设计制作黑白液晶显示屏”项目式课程教学案例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郝亮 赵雅萍 +2 位作者 潘红 于美娜 魏锐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4年第4期24-28,共5页
按照“三步走”的策略,将“设计制作黑白液晶显示屏”开发成项目式课程教学案例,第一步是定位和挖掘背后的真人真事;第二步是外显科学家的问题解决思路;第三步是将这些内容转化为项目式课程教学内容。
关键词 项目式课程 项目式教学 液晶显示屏 液晶 真人真事
下载PDF
“双减”政策下的科学教育加法:背景、内涵与路径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晶莹 吕贝贝 +1 位作者 尹迪 赵溪 《中国科技教育》 2023年第5期8-9,共2页
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中小学科学教育肩负着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树立科学志向的重要使命,... 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中小学科学教育肩负着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树立科学志向的重要使命,对创新人才培育具有根基性作用。但我国科学教育存在着政策支持不足、课程缺乏衔接、师资严重匮乏等困境[1]。对此,本文回顾“双减”政策下科学教育加法的提出背景,剖析其内涵特征并探究发展路径,以明确科学教育加法的何为与为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研究事业 青少年群体 加法 科学兴趣 重要使命 想象力 内涵与路径 探究发展
下载PDF
跨学科概念视角下的科学跨学科实践
15
作者 杨杰 韩思思 +1 位作者 郑永和 王晔 《基础教育课程》 2024年第3期30-36,共7页
跨学科概念蕴含了跨越学科界限的普遍性思维方式,为学生跨越学科界限理解复杂现象、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认知框架。本文基于跨学科概念视角,提出了科学跨学科实践教学新模式,强调将跨学科概念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认知支撑,支持学生在跨... 跨学科概念蕴含了跨越学科界限的普遍性思维方式,为学生跨越学科界限理解复杂现象、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认知框架。本文基于跨学科概念视角,提出了科学跨学科实践教学新模式,强调将跨学科概念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认知支撑,支持学生在跨学科问题解决过程中链接已有认知经验,学习并应用科学原理,经历实践活动,提升科学思维,从而达成课程目标。跨学科概念视角下的科学跨学科实践能够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科间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跨学科学习 跨学科概念 跨学科实践
下载PDF
技术赋能博物馆教育的国际研究图景:框架、类别与路径
16
作者 王晶莹 张晓琳 周丹华 《数字教育》 2023年第5期84-91,共8页
新兴技术在博物馆中不断创新应用,使得博物馆充分显露出成为未来新型学习空间的巨大潜力。为描绘国际博物馆技术应用的研究图景,本文对2012—2021近10年间的83篇外文相关主题文献进行研究综述。研究结果显示,新兴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新兴技术在博物馆中不断创新应用,使得博物馆充分显露出成为未来新型学习空间的巨大潜力。为描绘国际博物馆技术应用的研究图景,本文对2012—2021近10年间的83篇外文相关主题文献进行研究综述。研究结果显示,新兴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研究热度呈上升趋势。从技术类别看,移动技术与智能手机的应用凸显了场馆学习的非正式特征,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突破了物理与数字空间的虚实界限,创客空间技术助力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资源建设技术推动博物馆展品向数字化方向发展。从技术作用看,场馆学习仍是博物馆的主流功能,资源建设、辅助参观、社会互动、空间设计功能也需技术加持。从场馆类别看,科学技术博物馆的技术应用覆盖度小于历史文化型博物馆。从关键趋势看,博物馆更加关注技术应用促进个性化体验、社会性参与、弱势群体呵护,但技术应用本身的感知易用性问题仍待解决。立足国际研究现状,展望我国技术赋能博物馆实践,应加快提升场馆技术应用的覆盖率,以新兴智能科技武装展品与教学,充分体现场馆教学的科学实践本质,打造虚实融合的新型智慧学习空间,实时跟进场馆设备更新和技术迭代,增强教育技术应用的友好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技术赋能 虚实融合 范围综述
下载PDF
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现状与提升路径
17
作者 杨杰 何雨泽 郑永和 《中小学科学教育》 2024年第4期27-32,共6页
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是指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思维,设计并实施跨学科教学活动,支持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教学实践能力,是科学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基础能力。当前科学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普遍不... 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是指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思维,设计并实施跨学科教学活动,支持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教学实践能力,是科学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基础能力。当前科学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普遍不高,科学教师教育实践过程中对跨学科教学能力关注不足,指向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的教育资源匮乏。面对上述问题,需要针对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统筹考虑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教师培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丰富的跨学科教师教育资源,完善科学教师教育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科学教师 跨学科教学 教学能力
下载PDF
强化使命担当,发挥高校在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18
作者 郑永和 《华夏教师教育》 2023年第7期36-37,共2页
日前,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等系列重要指示的内在... 日前,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等系列重要指示的内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领作用 科学兴趣 《意见》 中小学科学教育 使命担当 引导和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 内在要求
下载PDF
以数字化技术推动新时代科学教育转型
19
作者 郑永和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23年第8期1-1,共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的政策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在教育“双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的政策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转型 数字化技术 统筹部署 基础教育阶段 三位一体 现代化 基础性 习近平总书记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价值、挑战与路径
20
作者 郑永和 王一岩 杨淑豪 《开放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0,共7页
人工智能为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驱动力,也催生教育评价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深入应用,将推动教育评价由“经验性评价”向“数字化评价”转变、由“单一性评价”向“综合性评价”转变、由“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 人工智能为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驱动力,也催生教育评价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深入应用,将推动教育评价由“经验性评价”向“数字化评价”转变、由“单一性评价”向“综合性评价”转变、由“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由“诊断性评价”向“反馈性评价”转变。同时,它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技术至上遮蔽教育评价本质、标准缺失误导教育评价方向、算法偏见影响教育评价效度、反馈缺失削弱教育评价价值、人机互信危机阻碍教育评价实施、技术僭越加剧教育评价风险。智能教育评价设计者需要厘清本质内涵、完善指标体系、优化算法设计、健全反馈机制、强化人机互信、完善伦理规约,以提高教育评价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客观性,为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有效依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育评价 核心价值 现实挑战 实践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