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生物考古研究的工作流程
1
作者 胡耀武 熊建雪 +5 位作者 董宁宁 生膨菲 文少卿 董惟妙 薛轶宁 袁靖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5-255,共11页
生物考古研究是当今国内外科技考古学界最为重要和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近两年,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组建了以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古DNA研究和同位素分析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生物考古平台和相应的研究团队,并聚焦于长江下游... 生物考古研究是当今国内外科技考古学界最为重要和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近两年,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组建了以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古DNA研究和同位素分析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生物考古平台和相应的研究团队,并聚焦于长江下游和新疆地区,在以上5个研究方向上皆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在研究实践中,研究团队意识到贯穿于整个生物考古研究各研究方向中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工作流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平台特地编写了以上5个研究方向的工作流程,为更好推动我国生物考古研究、全面获取考古生物遗存中蕴含的潜在信息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考古 人骨考古 植物考古 动物考古 古DNA研究 同位素分析
原文传递
科技考古的新起点--“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纪要
2
作者 董宁宁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4-126,共3页
2017年9月"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会议借科技考古研究院成立之际,梳理了科技考古在复旦的发展轨迹,并对今后的日益壮大予以厚望。与会专家、学者就科技考古在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建言献策... 2017年9月"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会议借科技考古研究院成立之际,梳理了科技考古在复旦的发展轨迹,并对今后的日益壮大予以厚望。与会专家、学者就科技考古在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建言献策,分别勾勒了科技考古发展趋势的五个重心:着重强调考古学问题指导下的科技手段运用、不同学科间的合作攻关、科技考古方法论的建设、一专多能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考古学的新时代转型。会议还发布了科技考古的六点"上海倡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 科技考古 上海倡议
原文传递
中国科技考古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展望——以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为例
3
作者 胡耀武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81,共6页
如今,中国的科技考古正处于方兴未艾之势。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尚缺乏对国内外科技考古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对现阶段科技考古的特点、科技考古研究方法(或研究范式)也缺乏深入探讨。为此,本文以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为主线,在回顾国内... 如今,中国的科技考古正处于方兴未艾之势。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尚缺乏对国内外科技考古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对现阶段科技考古的特点、科技考古研究方法(或研究范式)也缺乏深入探讨。为此,本文以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为主线,在回顾国内外科技考古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讨论中国现阶段科技考古的特点以及研究方法(或研究范式),最后对今后如何开展科技考古研究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学 科技考古 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 研究方法
下载PDF
科技考古研究范式之思考 被引量:3
4
作者 胡耀武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52-958,共7页
范式自20世纪60年代创立以来,已普遍使用于多个科学研究领域,并于七八十年代引入至考古学。目前,国内外学界对考古学的研究范式有不少讨论,但对科技考古的研究范式的认知仍属空白。本文在简要介绍科学研究范式和考古学研究范式的基础上... 范式自20世纪60年代创立以来,已普遍使用于多个科学研究领域,并于七八十年代引入至考古学。目前,国内外学界对考古学的研究范式有不少讨论,但对科技考古的研究范式的认知仍属空白。本文在简要介绍科学研究范式和考古学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科技考古研究的3种范式,即科技范式、考古范式、科技考古融合范式,详细阐述了3种研究范式的理论、方法、实践等。此外,本文还指出:科技范式是推动科技考古研究发展的“发动机”,考古范式是掌控科技考古研究方向的“方向盘”,而科技考古融合范式则是协调科技考古各研究领域的“中控台”,真正让科技与考古融为一体。最后,笔者还对在科技考古研究范式下如何构建研究人员的知识体系提出了一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技术 考古 范式 融合
下载PDF
科技考古助力中国考古学进入黄金时代
5
作者 袁靖 《小康》 2021年第4期6-6,共1页
当前,考古学已经成为一门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路为指导、广泛采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交叉学科。能否在考古学研究中更加广泛、有效地运用多种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技术,进一步推动学科的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国家... 当前,考古学已经成为一门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路为指导、广泛采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交叉学科。能否在考古学研究中更加广泛、有效地运用多种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技术,进一步推动学科的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国家考古学研究水平的极为重要的标尺。科技考古就是应用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开展考古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研究 科技考古 中国考古学 交叉学科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黄金时代 相关学科 自然科学
下载PDF
宾福德的周口店埋藏学研究与旧石器考古学理论建构 被引量:4
6
作者 张萌 陈淳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36-546,共11页
本文回顾了1985年美国考古学家路易斯·宾福德访华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认为这次中美旧石器考古合作的失败原因是两国学者之间在认识论和范式上的巨大差异。宾福德对周口店的埋藏学思考是立足于过程考古学中程理论和他自己的埋藏学... 本文回顾了1985年美国考古学家路易斯·宾福德访华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认为这次中美旧石器考古合作的失败原因是两国学者之间在认识论和范式上的巨大差异。宾福德对周口店的埋藏学思考是立足于过程考古学中程理论和他自己的埋藏学探索的基础之上,并体现在他的《纽纳缪特民族考古学》和《骨骼:古代人类与现代之谜》两本著作中。宾福德中程理论和参考框架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启示和借鉴,有助于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努力构建和完善自己的考古学理论框架。这种框架需要重视材料的分析和归纳,提出研究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然后根据埋藏学和动物考古学排除遗址形成过程中的自然改造因素,提炼人类行为的信息。最后从民族考古学类比的参考框架来达到重建文化历史、人类生存方式和文化变迁的三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学 周口店遗址 宾福德 旧石器考古学 理论建构
下载PDF
陶器脂肪酸揭示古人类食谱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黄嫣 胡耀武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5-880,共16页
陶器是人类烹饪、盛放和贮藏食物的一种主要工具。残留于陶器内部、源自动植物油脂降解而形成的脂肪酸,反映了其最初的食物来源。故此,陶器脂肪酸分析成为国际生物考古界用于探索先民古食谱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近些年来,我国学者虽已... 陶器是人类烹饪、盛放和贮藏食物的一种主要工具。残留于陶器内部、源自动植物油脂降解而形成的脂肪酸,反映了其最初的食物来源。故此,陶器脂肪酸分析成为国际生物考古界用于探索先民古食谱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近些年来,我国学者虽已开始重视此研究领域并相继开展了一些研究,但总体上学界仍缺乏对陶器脂肪酸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原理以及研究进展的系统介绍,尤其是在脂肪酸污染的判别上几乎无任何阐述。为此,本文阐述了脂肪酸分析的相关概念、分析原理和工作流程,着重介绍了判别脂肪酸污染的分析方法,在简要梳理脂肪酸分析的国内外发展史基础上,详细阐述了脂肪酸分析的一些重要研究进展(新分析技术和新研究方法、奶的起源与传播、生存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先民生存策略的影响、作为食器的陶器之功能等),并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一些不足并对如何开展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器 脂肪酸 指纹图谱 生物标志物 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出土漆器的跨区域比较研究
8
作者 秦小丽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17-24,共8页
漆器作为人类早期的重要发明,与早期陶器一样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也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认识与利用的结晶。目前考古发现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是中国与日本。我国长江下游在距今8200年的井头山遗址出土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漆... 漆器作为人类早期的重要发明,与早期陶器一样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也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认识与利用的结晶。目前考古发现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是中国与日本。我国长江下游在距今8200年的井头山遗址出土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漆器,而日本绳文时代鸟滨遗址也出土了距今6000年前的红色漆梳。本文在梳理中日两国新石器时代出土资料的基础上,从漆器原料、制漆工具、制作技术及科技分析等方面,对这一时期漆器制作工艺的复杂性、艺术性和礼仪性进行了跨区域比较分析。漆器作为早期国家祭祀礼仪体系的物化体现之一,彰显了漆器手工业在东亚早期国家进程中具有的重要性和对周边其他国家地区的影响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东亚早期漆器 跨区域比较 早期国家 祭祀礼仪
下载PDF
继往开来的中国舌尖考古——稳定同位素分析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被引量:1
9
作者 郭怡 贺雨飞 +1 位作者 蒋璐 胡耀武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2-332,共1页
2019年10月18-19日,于浙江杭州召开了“继往开来的中国舌尖考古——稳定同位素分析学术会议”。会议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考古与文博系主办,浙江大学社会科学院、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协会协办。来自日本东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 2019年10月18-19日,于浙江杭州召开了“继往开来的中国舌尖考古——稳定同位素分析学术会议”。会议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考古与文博系主办,浙江大学社会科学院、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协会协办。来自日本东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45位学者参会,收到论文、摘要26篇,内容涵盖了第一线的稳定同位素考古实践和理论分析、相关领域关联性研究和对不同地区稳定同位素研究分析的批判性反思。会议通过相关研究领域学者的“批评”与稳定同位素考古工作者的“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稳定同位素考古的研究现状和问题进行充分的反思,形成了众多共识。会议经充分讨论,提出了《中国稳定同位素考古发展倡议》,指明了我国稳定同位素考古的基本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工作者 稳定同位素分析 日本东京大学 学术会议 自我批评 批判性反思 浙江大学 浙江杭州
下载PDF
文物考古与丝绸之路——九三学社中央第十四次科学座谈会 被引量:1
10
作者 袁靖 《民主与科学》 2018年第1期14-18,共5页
迁移、战争、商贸往来等构成了一部人类波澜壮阔的文明交流史,而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数千年前就存在史前"丝绸之路",特别是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往... 迁移、战争、商贸往来等构成了一部人类波澜壮阔的文明交流史,而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数千年前就存在史前"丝绸之路",特别是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往来于这条道路上,互通有无,播撒文明,缔造和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中西文化交流 考古学研究 公元前 九三学社 文物考古 座谈会 人类文明
下载PDF
笔谈:公共考古/公众考古概念下的考古学教育思辨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蒙河 魏峻 +5 位作者 杭侃 高大伦 方向明 王涛 李飞 王良 《中国文化遗产》 2022年第2期4-20,共17页
考古学和当代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越来越多,种种联系组成了公众考古/公众考古学要关注的诸多领域。脱胎于英文“Public Archaeology”的“公共考古”或者“公众考古”概念,在中国的实践和讨论均体现为考古学面向公众的沟通和共享姿态。... 考古学和当代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越来越多,种种联系组成了公众考古/公众考古学要关注的诸多领域。脱胎于英文“Public Archaeology”的“公共考古”或者“公众考古”概念,在中国的实践和讨论均体现为考古学面向公众的沟通和共享姿态。公共性是公共考古最核心的特征,公共性体现得越充分,越能促进政府、机构、专家和民众之间的共赢;公共考古的教育性体现在能够架起专业考古与普通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让更多的民众理解考古学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什么,以便获得更多的支持;公共考古的开放性则要解决“谁的公共考古”这样的问题,通过改变考古学/考古学家与公众之间的单向关系,变考古学家的“他们的公共考古学”为公众的“我们的公共考古学”。今天公众考古已从最初“什么是”和“要不要做”的认识论阶段,发展到如何做好和怎样推进的实践论阶段,因此需要专业化、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应该从人才现存问题的导向出发,依托有条件的高校,推动公众考古课程建设并逐步发展到课程体系建设。公众考古需要常态化、体系化、制度化。对“公众”本身也需要研究和分类加以引导。从考古现场到遗址公园和博物馆的展厅,都是考古学家与“考古学利益相关者”“交流”和“解释”的最佳场域。利用公众考古活动系统开发设计针对中小学生的考古主题课程,可以将考古文博资源转化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资源。而对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而言,开展考古教育将大有可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考古 公众考古 考古教育 人才培养 公共性 开放性 共享 项目式学习 课程体系
下载PDF
凤翔雍山血池遗址北斗坊7号坑马骨的古DNA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文少卿 俞雪儿 +3 位作者 孙畅 陈爱东 杨苗苗 袁靖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5-121,共7页
陕西凤翔雍山血池遗址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秦汉皇家祭祀遗址。本文对遗址北斗坊地点7号坑(K7)中26个幼马样本进行了古DNA研究,成功获取了全部样本的线粒体DNA目标区域和X/Y染色体差异区,实现了母系谱系分型和性别鉴定;并检测了19个基... 陕西凤翔雍山血池遗址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秦汉皇家祭祀遗址。本文对遗址北斗坊地点7号坑(K7)中26个幼马样本进行了古DNA研究,成功获取了全部样本的线粒体DNA目标区域和X/Y染色体差异区,实现了母系谱系分型和性别鉴定;并检测了19个基因34个位点的基因型,对马匹的毛色、体型等表型特征进行推测,同时探讨了其运动能力、步态和高原适应。反映出其母系来源复杂,雄性略多,以栗色、体型偏小为主,及耐力强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池遗址 马牲 线粒体DNA 表型特征 挑选标准
下载PDF
中国5个人群的牙齿形态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祝海歌 乔辉 +4 位作者 杨晨 张航 文少卿 夏斌 谭婧泽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65-774,I0002,共11页
牙齿形态特征具有高度遗传性,在不同地理人群中差异显著。本研究对汉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和维吾尔族的26项牙齿形态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探讨5个人群在牙齿形态特征上的差异并据此构建群体关系。研究发现铲形门齿(SUI1)、双铲形门齿(DSU... 牙齿形态特征具有高度遗传性,在不同地理人群中差异显著。本研究对汉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和维吾尔族的26项牙齿形态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探讨5个人群在牙齿形态特征上的差异并据此构建群体关系。研究发现铲形门齿(SUI1)、双铲形门齿(DSUI1)、远中副嵴(DARUC)、次尖(C4UM2)、第5尖(C5UM1)、舌侧齿尖变异(PVLP1)、四尖型(C4LM2)、下次小尖(C5LM2)、转向皱纹(DWLM1)、十型沟纹(GP十LM1、GP十LM2)等特征在5个人群中差异最大,汉族的铲形门齿、双铲形门齿、远中副嵴和转向皱纹出现率较高;回族和蒙古族的舌侧齿尖变异相对偏高;苗族的十型沟纹和第5尖的出现率最高;维吾尔族的下颌四尖型高频是区别于其他4个人群的主要牙齿特征。多重对应分析揭示汉族和维吾尔族之间的关系最密切,蒙古族与回族、苗族之间的关系最近。本研究结果不仅为探讨中国各人群的起源与演化及人群间关系等问题提供理论依据,还将为今后探索人群的牙齿复杂遗传结构提供重要的牙齿人类学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齿形态特征 汉族 少数民族 群体关系 多重对应分析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学的概念、简史、原理和目标 被引量:9
14
作者 胡耀武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6-534,共9页
上世纪70年代末以降,考古遗址中出土生物材料的稳定同位素分析,在考古学和生物考古研究领域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现代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界常将其定位为分析技术,从未从学科层面予以考虑和重视。鉴于同位素分析的重... 上世纪70年代末以降,考古遗址中出土生物材料的稳定同位素分析,在考古学和生物考古研究领域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现代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界常将其定位为分析技术,从未从学科层面予以考虑和重视。鉴于同位素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学科发展的迫切性,将其由分析技术层面上升至学科层面实属大势所趋。本文将之前的"稳定同位素分析"首次命名为"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学"(简称为同位素生物考古学),将其列为广义概念下生物考古学的重要学科分支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学的概念、研究简史、分析原理和研究目标;在分析原理上,除已有的"我即我食"和"我非我食"之外,还首次提出了"我即我是"和"我即我居";并对今后如何深入开展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学 我即我食 我即我是 我即我居 我非我食
下载PDF
跨文化视角下的绿松石与镶嵌礼仪饰品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秦小丽 《中原文化研究》 2020年第6期12-19,共8页
绿松石装饰品和镶嵌工艺曾经是世界多个古老文明都很重视的自然宝石和奢侈品原材料的加工首选。人们因为各种文化背景和愿望对这种绿色装饰品寄予了不同文化的、宗教的和审美的意义,使其承担着不同人群与古老文明所赋予的信仰寄托,或使... 绿松石装饰品和镶嵌工艺曾经是世界多个古老文明都很重视的自然宝石和奢侈品原材料的加工首选。人们因为各种文化背景和愿望对这种绿色装饰品寄予了不同文化的、宗教的和审美的意义,使其承担着不同人群与古老文明所赋予的信仰寄托,或使其成为与社会政治体制相关联的具有权威意义的象征。从跨文化角度审视中国与古埃及和美洲地区的古代文明,分析绿松石与镶嵌技术在各自文化中具有的社会含义与文化传统,可以发现无论是中国还是埃及与美洲地区,绿松石和镶嵌饰品在早期均有较强的装饰功能。但是随着镶嵌工艺技术的提高其功能意义也变得复杂多样,更多成为社会地位与权威的礼仪象征物。二里头绿松石镶嵌牌饰等礼仪饰品与古埃及图坦卡蒙国王王冠上的镶嵌绿松石,以及美洲地区出土的镶嵌有绿松石的面具、冠带、胸饰和甲胄等一样,显示其被赋予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宗教神性,发挥着具有权力象征的重要作用。因此绿松石制品与镶嵌工艺在古代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社会意义研究不仅限于古代中国,也是一个具有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松石与镶嵌礼仪饰品 跨文化比较 世界古代文明 礼仪性象征
下载PDF
古代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及国内研究回顾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邦彦 王久存 文少卿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2-434,共13页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轴骨的风湿性疾病,骶髂关节炎是其主要诊断标准。基于古病理学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方面存在的误诊和漏诊情况,本文检索出我国已公开发表的、全新世以来的128个古代强直性脊柱炎病例,结合临床医学、医学影像...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轴骨的风湿性疾病,骶髂关节炎是其主要诊断标准。基于古病理学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方面存在的误诊和漏诊情况,本文检索出我国已公开发表的、全新世以来的128个古代强直性脊柱炎病例,结合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了新的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古病理学标准以及观察记录要点,并详细总结了与其他容易混淆疾病的区别方法。根据本文的标准,只有25.8%的个体可以明确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本文旨在推动强直性脊柱炎相关古病理学研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这对于研究强直性脊柱炎的发展和演变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人类学 强直性脊柱炎 古病理
下载PDF
西夏立国及夏、北宋“和与战”之气候因素研究
17
作者 董惟妙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10-1316,共7页
西夏(公元1038—1227年)是中国历史时期西北地区重要的地方政权,国力相对弱小,但其存续阶段同时和北宋、南宋、金和蒙古等几个帝国政权长期并存,并通过频繁的战争使其长期稳居西北一隅,诸多学者都对其生存之道做过多种讨论。本文选取西... 西夏(公元1038—1227年)是中国历史时期西北地区重要的地方政权,国力相对弱小,但其存续阶段同时和北宋、南宋、金和蒙古等几个帝国政权长期并存,并通过频繁的战争使其长期稳居西北一隅,诸多学者都对其生存之道做过多种讨论。本文选取西夏实际上形成独立政权(公元982年)至宋室南迁(公元1127年)之前2个政权共存时段作为研究时段,从人类生态学的视角对其立国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高分辨率的气候资料探讨西夏前期与北宋频繁发生战争的原因。研究认为:在研究期内,因自身条件所限,西夏重要生活所需不能自给,亦不能通过正常的贸易获得,在这样的生态压力下,西夏为求生存,选择在不断的战争中充实扩大自己的实力,进而实现以战养战,并最终立国。而相对温暖的气候条件则为盛极一时的西夏国发动战争提供了必需的物质保障。至于夏、宋间的3次最大规模战争,则可能源于气候环境恶化所引起的物资短缺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压力,而其他战争并不源于环境状况恶化,可能是因为西夏内部的政治和社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北宋 人类生态学 战争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青铜时代晚期新疆五堡墓地人类颅骨非测量性状研究
18
作者 曹恺心 熊建雪 +3 位作者 乔辉 文少卿 孙畅 谭婧泽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75-584,共10页
人类颅骨非测量性状指在人类颅骨上一些微小的形态变异。本研究通过观察五堡墓地52具颅骨的61项非测量性状,对非测量性状进行了性别差异、左右侧别差异、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五堡人群的非测量性状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侧别差异,... 人类颅骨非测量性状指在人类颅骨上一些微小的形态变异。本研究通过观察五堡墓地52具颅骨的61项非测量性状,对非测量性状进行了性别差异、左右侧别差异、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五堡人群的非测量性状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侧别差异,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较弱。为进一步探索新疆五堡与其他欧亚大陆人群之间的关系,研究收集整理世界范围古代及现代人群的颅骨非测量性状数据,对五堡墓地颅骨数据与世界范围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邻接网络分析,观察到五堡人群靠近古代及现代东亚、东北亚、中亚和北极人群,推测青铜时代晚期新疆五堡人群可能受到较多东亚、东北亚及中亚人群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五堡 颅骨非测量性状 体质人类学 主成分分析 邻接网络分析
下载PDF
中国汉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和维吾尔族的牙齿形态
19
作者 祝海歌 乔辉 +5 位作者 杨晨 管海娟 张航 文少卿 夏斌 谭婧泽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3-628,共16页
研究表明牙齿形态特征具有高度遗传性,在不同群体中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针对中国汉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和维吾尔族5个人群的牙齿形态特征,进行侧别、性别、年龄等检验,并对这5个人群与其他中国人群及日本、东北亚、东南亚、欧洲、... 研究表明牙齿形态特征具有高度遗传性,在不同群体中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针对中国汉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和维吾尔族5个人群的牙齿形态特征,进行侧别、性别、年龄等检验,并对这5个人群与其他中国人群及日本、东北亚、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区人群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5个人群的多数牙齿特征未见侧别和性别差异,多数牙齿特征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汉族、维吾尔族的铲形门齿和双铲形门齿出现率较高及Y型沟纹出现率偏低与东北亚人群相似;苗族的铲形门齿和双铲形门齿出现率也偏高;蒙古族、回族的铲形门齿和双铲形门齿出现率较低与东南亚人群相似;维吾尔族的四尖型出现率较高与欧洲人群相似。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证实蒙古人种牙齿复合体及巽他型齿、中国型齿是客观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齿形态 特征 人类学 汉族 少数民族
下载PDF
科技考古的发展与思考 被引量:2
20
作者 袁靖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3,共13页
这一讲是概论性质的,给大家做一个科技考古的全面介绍,便于大家在这几天听课时,思路更加清晰,领会更加全面。英国的考古学家伦福儒先生写的《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自上个世纪90年代出版以后,成为欧美的高校中学习考古学的教科书。
关键词 科技考古 考古学家 90年代 教科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