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泰国清莱府美斯乐华人村语言现状研究
1
作者 安敏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86-90,共5页
美斯乐村由原国民党93师官兵于20世纪60年代兴建,地处泰国北部清莱府高山之上。生活在这里的华人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中国传统风俗文化,他们使用汉语、汉字,过中国传统节日。同时,他们也接受着完整的、系统的泰语教学,与生活在当地的泰族... 美斯乐村由原国民党93师官兵于20世纪60年代兴建,地处泰国北部清莱府高山之上。生活在这里的华人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中国传统风俗文化,他们使用汉语、汉字,过中国传统节日。同时,他们也接受着完整的、系统的泰语教学,与生活在当地的泰族相互往来,因此,这里的语言使用状况比较复杂,存在双语及语法混用现象,并且在不同年代的华人身上,状况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斯乐 泰语使用 语言同化 文化交流
下载PDF
“巴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
作者 陈桂权 何易展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08-112,共5页
"巴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文理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各地专家围绕"区域早期历史与考古""区域民俗艺术与社会调查""区域文学与文献""秦巴文化传播与产业研究"四方面... "巴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文理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各地专家围绕"区域早期历史与考古""区域民俗艺术与社会调查""区域文学与文献""秦巴文化传播与产业研究"四方面展开学术交流。会议以多学科、多视角的维度,拓展了巴文化研究的新局面,反映了巴文化研究的新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文化研究 南方丝绸之路 会议综述
下载PDF
扬雄赋“东有巴賨”考辨 被引量:1
3
作者 何易展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72-78,共7页
巴賨关系研究涉及到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问题,关于巴賨关系的论见,目前歧说并杂。或有以賨与巴不同,各为二族之名,其亦多以扬雄《蜀都赋》"东有巴賨"为其张目。然究《蜀都赋》之文本,恐引者多为臆说绞词。今结合巴賨的文化生... 巴賨关系研究涉及到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问题,关于巴賨关系的论见,目前歧说并杂。或有以賨与巴不同,各为二族之名,其亦多以扬雄《蜀都赋》"东有巴賨"为其张目。然究《蜀都赋》之文本,恐引者多为臆说绞词。今结合巴賨的文化生成以及巴、賨的字源本义等诸问题,考源辨始,以期釐清巴賨关系及其文化源流,寻求文献理据的梳理与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觅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文化 《蜀都赋》 巴賨关系 文化生成 古音通假
下载PDF
中西农业文明下的牛耕与马耕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桂权 《史志学刊》 2017年第1期61-64,共4页
10世纪前西欧以牛耕为主,之后马耕逐渐推广。欧洲的马耕推广是技术进步、三田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结果。比较而言,马耕在中华农业文明中始终不太普遍,主要是因为马的军事用途更被看重,犁地主要依靠牛来完成。中西农业文明中对于牛... 10世纪前西欧以牛耕为主,之后马耕逐渐推广。欧洲的马耕推广是技术进步、三田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结果。比较而言,马耕在中华农业文明中始终不太普遍,主要是因为马的军事用途更被看重,犁地主要依靠牛来完成。中西农业文明中对于牛耕与马耕的不同依赖,既是各自不同农业发展结构的体现,也是由不同社会经济特点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农业文明 牛耕 马耕 犁地
下载PDF
《诗经》“二南”与巴楚文学传统 被引量:1
5
作者 何易展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5-12,共8页
《诗经》《周易》《尚书》《楚辞》等开创了中国文学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从一开始就孕育和包蕴了宫庭文学和民间文学、地域文学和民族文学的诞因。虽然《风》《雅》《颂》《南》被视为按音乐来分类,但其中却明显隐含了宫庭文学和民间... 《诗经》《周易》《尚书》《楚辞》等开创了中国文学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从一开始就孕育和包蕴了宫庭文学和民间文学、地域文学和民族文学的诞因。虽然《风》《雅》《颂》《南》被视为按音乐来分类,但其中却明显隐含了宫庭文学和民间文学、地域和民族文学分野的诱因。特别是"二南"所表现的对南方民族文化的透视和描写,极好地体现了地域文学的抒写范式,即由地域特征所表现的异质性表象与同质性精神抒写。《诗经》"二南"被列于"风"之始,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具有突出而重要的地位。"二南"非以国为类,而是以地域性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其与南方各民族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它不但是南方各民族文化的早期记录,更是中国地域文学和民族文学创作的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二南" 地域文学 巴楚 《周公之琴舞》
下载PDF
“卒于房”之“房”所在考述——读《春秋左传注》发疑一则
6
作者 何易展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101-107,共7页
《春秋左传》定公五年载"六月,季平子行东野。还,未至,丙申,卒于房。"清代顾炎武始认为"房"通"防",然无其实指。清高士奇认为此"房"在费县附近,而杨伯峻等认为在曲阜东二十余里。然考其成说,... 《春秋左传》定公五年载"六月,季平子行东野。还,未至,丙申,卒于房。"清代顾炎武始认为"房"通"防",然无其实指。清高士奇认为此"房"在费县附近,而杨伯峻等认为在曲阜东二十余里。然考其成说,皆相舛谬,不足以互证。据《春秋左传》经、传记载及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所录,鲁实有数防,东防至少应有三处。按《经》、《传》通例,有学者认为"鲁大夫卒其竟内,则不书地。"也有认为"大夫卒于他国则书国,卒于鲁地则书地。"诚淆然不清。清陈立、钟文烝等依纂例疑此"房"当不属于鲁之国境。然《左氏》歆所传古文经学,其立主分野之说,若以"房"、"心"应之鲁宋分野,或可为一说。《春秋地理考实》卷三认为东野及房皆近费之邑。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认为鲁有二防,此"房"同于僖公十四年之防,其说相悖。细检诸家所注,或驳正旧说,以教正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左传注》 定公五年 季平子
下载PDF
“巴女”形象的历史建构及其意义
7
作者 陈桂权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36-40,共5页
诗人笔下所刻画的"巴女"形象具有"善唱竹枝词"、"勤劳朴实"、"敢于表达情感"等个性特色。诗歌对于"巴女"形象的建构,既体现了巴地女性特点,也反映了巴地自然人文风情。
关键词 巴女 蛮儿 竹枝词 巴文化
下载PDF
稻作与环境:清代以来四川冬水田的历史变迁与技术选择 被引量:4
8
作者 陈桂权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1-471,共11页
冬水田在四川大规模出现是技术适应环境选择的结果。冬水田的兴起为丘陵地区的水稻种植提供了用水保障,也形成了以蓄水为中心的冬水田耕作制度。在冬水田耕作制度下,有与之相适应的作物栽培制度、租佃制度、蓄水管理制度以应对环境变化... 冬水田在四川大规模出现是技术适应环境选择的结果。冬水田的兴起为丘陵地区的水稻种植提供了用水保障,也形成了以蓄水为中心的冬水田耕作制度。在冬水田耕作制度下,有与之相适应的作物栽培制度、租佃制度、蓄水管理制度以应对环境变化。20世纪以来,社会环境与技术革新使冬水田得以改造。在冬水田的变迁史中,技术与环境的交互关系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水田 技术选择 环境适应
下载PDF
环境史视野下的“驱棚”与“伐蛟”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桂权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137-143,共7页
清代,作为地方社会生态环境控制技术的"驱棚"与"伐蛟"均有应用。自雍正年间始,官方将"伐蛟"作为减灾的常规技术,后又多次实行。"伐蛟"在实践层面并不能防止水灾,反而对野生动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清代,作为地方社会生态环境控制技术的"驱棚"与"伐蛟"均有应用。自雍正年间始,官方将"伐蛟"作为减灾的常规技术,后又多次实行。"伐蛟"在实践层面并不能防止水灾,反而对野生动物的生存构成威胁。"驱棚"的动因是维护地方社会的稳定,其客观上也保护了山区环境。"驱棚"与"伐蛟"均是人们应对环境异动的举措,也是一种灾害的预防、控制技术,其有特定的历史文化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棚 伐蛟 灾害防控
下载PDF
晚稻“浙场3号”在四川的引种与推广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桂权 《古今农业》 2018年第2期17-24,共8页
1938年,浙场3号被引入四川作为抗旱晚稻;在双季稻推广中,它通常又作为双季稻的晚稻,在全川范围内推广种植。20世纪50、60年代,浙场3号在四川的种植面积最广,逾1000万亩;而后,在改革稻制的政策背景下,它逐渐被代替。作为我国现代稻作史... 1938年,浙场3号被引入四川作为抗旱晚稻;在双季稻推广中,它通常又作为双季稻的晚稻,在全川范围内推广种植。20世纪50、60年代,浙场3号在四川的种植面积最广,逾1000万亩;而后,在改革稻制的政策背景下,它逐渐被代替。作为我国现代稻作史上的优良品种,浙场3号的兴衰过程体现了稻种、稻制与环境间的适应、调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场3号 晚籼稻 良种选育 四川稻作
下载PDF
民国时期的租佃关系与农业改进——以四川稻作改良为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桂权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5-82,共8页
就租佃关系对传统农业近代化的影响,学界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分析他们的论证后,本文认为其观点并非根本对立,只是他们讨论的对象有所不同。中国地域范围广阔,租佃关系因环境的不同,也具有多样性。故在讨论租佃关系与农业改进时,需要明确... 就租佃关系对传统农业近代化的影响,学界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分析他们的论证后,本文认为其观点并非根本对立,只是他们讨论的对象有所不同。中国地域范围广阔,租佃关系因环境的不同,也具有多样性。故在讨论租佃关系与农业改进时,需要明确研究对象,所得结论也不可随意发散、迁移。就民国后期四川租佃关系而言,其租额高、租期不固定、以纳谷为主的交租方式等,均制约了稻作改良的开展。因而,改造传统农业,须利益合理分配与新技术推广并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租佃关系 农业改进 稻作 四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