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种常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付恒阳 李榜晏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1期56-64,共9页
为了更好地利用和推广低影响开发(LID)技术,通过文献法,综述了生物滞留系统、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等几种常用LID雨水管理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文献研究表明,在径流量控制方面,4种LID的效果都较为理想;在营养物去除方面,生... 为了更好地利用和推广低影响开发(LID)技术,通过文献法,综述了生物滞留系统、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等几种常用LID雨水管理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文献研究表明,在径流量控制方面,4种LID的效果都较为理想;在营养物去除方面,生物滞留池、透水铺装和下凹式绿地效果明显,屋顶绿化对氮、磷等营养物去除效果较差,且存在径流中氮、磷增加的风险;在重金属去除方面,生物滞留池、透水铺装效果较好,下凹式绿地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一般,屋顶绿化的材料可能会成为径流中重金属的来源。未来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不同LID的水质和水量控制机理,LID性能评价的优化,LID建模技术的改进和完善,流域规模的LID试验,不同植物对径流污染物的生物利用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影响开发 雨水管理 径流量 水质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汉中市水源地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特征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小燕 柳书俊 王志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1-187,共7页
汉中市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涵养区和主要水源地,生态地位显著,对该区进行生态环境及风险研究意义重大。选取汉中市2007年、2011年和2017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和地... 汉中市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涵养区和主要水源地,生态地位显著,对该区进行生态环境及风险研究意义重大。选取汉中市2007年、2011年和2017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和地统计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利用RS和GIS空间信息技术,通过构建汉中市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对汉中市近十年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以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稳定减少为主要变化特征;林地和建设用地分别增加426.71,215.48 km^2,耕地减少539.33 km^2;(2)研究区林地优势度最为明显,研究期末达0.73;建设用地优势度增幅最快,10年增加了0.10;全区景观格局破碎化趋势明显;(3)研究区生态风险呈明显的倒'r'型分布。10年间,中高山区原有的集中连片低风险格局被打破;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工作成效显著,生态风险显著降低;(4)汉中市景观生态风险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但'高—高'和'低—低'风险聚集区分布范围逐渐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景观格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汉中市
下载PDF
干旱区城市雨水花园建设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付恒阳 李小燕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3期74-80,共7页
为了使干旱区雨水花园的设计更加科学,有必要针对干旱气候特征深入探讨雨水花园的植物选择及内部构造。基于生态学原理,讨论了干旱区城市雨水花园建设中植物的选择原则及合理配置;设计了内部构造中有关覆盖层、种植层、人工填料层的物... 为了使干旱区雨水花园的设计更加科学,有必要针对干旱气候特征深入探讨雨水花园的植物选择及内部构造。基于生态学原理,讨论了干旱区城市雨水花园建设中植物的选择原则及合理配置;设计了内部构造中有关覆盖层、种植层、人工填料层的物质选用和深度;介绍了雨水花园建设的面积计算及后期的维护管理。旨在建设能够适应干旱气候,同时也能有效处理雨水径流的雨水花园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花园 植物选择 构造设计 干旱区
下载PDF
青海省“三生用地”时空演化特征及其碳排放效应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剑 关士钦 +1 位作者 严维斌 焦贝贝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2-218,共7页
该研究基于青海省1990、2005和2018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采用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率指数和碳排放系数,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青海省近30年来"三生用地"时空演化特征及其碳排放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18年青海... 该研究基于青海省1990、2005和2018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采用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率指数和碳排放系数,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青海省近30年来"三生用地"时空演化特征及其碳排放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18年青海省生产和生活用地面积增加,生态用地面积减少,生产用地和生活用地面积年均增长3.76%和17.7%,生态用地面积年均下降3.1%;(2)生产用地最大转出方向为生态草地,转出率为35.11%,生活用地最大转出方向为生产用地,转出率为45.48%,生态用地维持内部转换态势,高质量生态用地向低质量生态用地转换趋势显著;(3)生产和生活用地变化主要集中于青海东部和主要城镇化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用地下降较多的是海南州、海西州和海北州,分别下降0.030 9、0.028 7和0.019 6万km^(2)。(4)青海省1990、2005和2018年"三生用地"碳排放量分别为-112.40、325.96和1 127.91万t,1990-2018年碳排放年均增长率2.7%,碳排放量远超碳汇产量。最后探讨了合理配置"三生用地"格局对保障生产生活绿色发展的重性,控制碳排放产出有利于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保障"中华水塔"三江源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用地 碳排放效应 时空演化 青海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