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围手术期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可行性 被引量:9
1
作者 王彩军 陆东权 +3 位作者 张龙 李强 魏雪峰 张志杰 《西部医学》 2015年第2期226-228,共3页
目的研究围手术期吡柔比星(THP)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8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组38例,术前15min吡柔比星30mg+5%葡萄糖30ml膀胱灌注,术前观察膀胱肿瘤,黏膜染色区并分别切除留取病理,术后24小时内继续... 目的研究围手术期吡柔比星(THP)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8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组38例,术前15min吡柔比星30mg+5%葡萄糖30ml膀胱灌注,术前观察膀胱肿瘤,黏膜染色区并分别切除留取病理,术后24小时内继续给予即刻吡柔比星化疗一次。对照组42例无术前灌注和即刻灌注,TUR-Bt术后留取肿瘤基底部病理。80例患者术后1周开始行吡柔比星规律化疗,行尿脱落细胞、泌尿系彩超、膀胱镜检查观察复发随访2年。结果 8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治疗组38例肿瘤全部染色;肿瘤合并黏膜区21处染色,病理证实原位癌9处;对照组偶发现1处,膀胱原位癌阳性;肿瘤基底部病理阴性。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治疗组1例复发,对照组复发8例,两组复发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灌注吡柔比星能够定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伴随的膀胱原位癌并指导术中切除,预防肿瘤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侵润性膀胱癌 术前灌注 吡柔比星 原位癌 疗效
下载PDF
围手术期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彩军 陆东权 +3 位作者 张龙 李强 魏雪峰 张志杰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年第16期1363-1366,共4页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将80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应用吡柔比星30mg+5%葡萄糖40ml,术前30min膀胱灌注...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将80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应用吡柔比星30mg+5%葡萄糖40ml,术前30min膀胱灌注,而后行TUR—BT;术后24h内吡柔比星40mg+5%葡萄糖40ml即刻灌注1次,此后1次/周,共8周;而后1次/月,至术后1年。对照组42例,TUR—BT术后2周开始行吡柔比星40mg+5%葡萄糖40ml膀胱灌注。1彬周,共8周;而后1次/月,至术后1年。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2年,行尿常规、尿脱落细胞、泌尿系彩超、静脉肾盂造影、膀胱镜检查等观察肿瘤有无复发。结果8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治疗组复发l例,复发率2.6%;对照组复发8例,复发率19.0%。两组复发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可见血尿6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3例),尿道刺激征5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尿道狭窄2例(治疗组1例,对照组1例)。复发患者多为膀胱多发肿瘤,而且肿瘤直径多大于2.5cm,复发时间在8~15个月之间。结论围手术期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有助于确定肿瘤范围,指导手术治疗,并减少残存肿瘤种植,是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吡柔比星 膀胱灌注 复发
下载PDF
术前灌注吡柔比星对伴随膀胱癌的定位及治疗体会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彩军 陆东权 +3 位作者 张龙 李强 魏雪峰 张志杰 《河北医药》 CAS 2015年第1期76-78,共3页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THP)对伴随膀胱肿瘤的膀胱原位癌的诊断和定位,提示切除范围,预防复发。方法膀胱镜检查确诊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38例,应用THP 30 mg+5%葡萄糖30 ml术前15 min灌注,电切镜置入观察膀胱肿瘤和黏膜染色区并分别组织学检...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THP)对伴随膀胱肿瘤的膀胱原位癌的诊断和定位,提示切除范围,预防复发。方法膀胱镜检查确诊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38例,应用THP 30 mg+5%葡萄糖30 ml术前15 min灌注,电切镜置入观察膀胱肿瘤和黏膜染色区并分别组织学检查,肿瘤蒂旁2 cm非黏膜染色区取组织块随机对照,TUR-Bt术后留取肿瘤基底部病理。电切治疗之后维持THP灌注化疗。结果 38例患者肿瘤全部染色(100%),病理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肿瘤合并黏膜区9例染色,术后病理证实原位癌4例;膀胱肿瘤合并黏膜区9例患者咬取病理26块,其中7块原位癌分布在4例患者中,19块膀胱炎3例,不典型增生2例,随机无染色黏膜区咬取组织172块,无阳性病理提示;肿瘤基底部病理阴性。膀胱原位癌细胞吸收TH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90.05%,术后随访1年1例伴染色区病例复发。结论术前灌注THP能够诊断伴发的膀胱原位癌,提示切除范围,降低肿瘤复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侵润性膀胱癌 术前灌注 吡柔比星 原位癌 治疗结果
下载PDF
不同通气模式对出生极低体质量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潮气呼吸肺功能、免疫功能及SP-D、AQP-5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姜淑萍 朱洪斌 +3 位作者 闫爱霞 刘芳 朱延平 李永杰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模式联合固尔苏对出生极低体质量呼吸窘迫综合(respim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新生儿潮气呼吸肺功能、免疫功能及肺表面活性物质D (pulmonary surfactant D,SP-D)、肺组织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5,AQP-5)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模式联合固尔苏对出生极低体质量呼吸窘迫综合(respim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新生儿潮气呼吸肺功能、免疫功能及肺表面活性物质D (pulmonary surfactant D,SP-D)、肺组织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5,AQP-5)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作者医院2015-01/2017-12月收治的120例出生极低体质量RDS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固尔苏和间歇指令机械通气(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IMV)治疗,研究组采取固尔苏和高频震荡通气(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呼吸肺功能、免疫功能以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另外测定并比较两组患儿血清SP-D、AQP-5表达水平。结果研究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24、48、72 h后,两组患儿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吸入氧浓度(fraction of inspire,FiO2)以及氧合指数(oxigenation index,OI)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儿18个月龄时,研究组患儿吸气时间(inspiratory time,Ti)、呼气时间(expiratory time,Te)、呼吸频率(respiratory frequency,R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潮气量(tidal volume,VT)、达峰容积比[达峰容积/呼气容积(ratio of the volume to reach peak tidal expiratory flow to total expiratory time,VPEF/VE)]以及达峰时间比(ratio of the time to reach peak tidal expiratiry flow to total expiratory time,TPTEF/TE)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氧暴露时间以及有创和无创通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显著缩短(P<0.05)。治疗72 h后,两组患儿血清免疫因子水平下降,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上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水平下降,且研究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SP-D、AQP-5表达水平均有所上升,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HFOV治疗出生极低体质量新生儿RDS疗效更佳,有效改善患儿呼吸肺功能和免疫功能,降低患儿血清SP-D、AQP-5表达水平,减轻炎性反应和肺部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震荡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 呼吸肺功能 免疫功能 肺表面活性物质D 肺组织水通道蛋白5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