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左布比卡因单侧脊麻对老年患者麻醉阻滞平面的影响
1
作者 陈立英 孙宝江 +2 位作者 王东 李云丽 王伟敏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1期557-558,共2页
目的与体温组相比,探索低温(4 摄氏度)0.5%重比重左旋布比卡因单侧脊麻在老年下肢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40 例择期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40 例,单侧脊麻根据脊麻药液的温度方法分为I (4 度) 和II 组(37 度),每组20 例.采用常规... 目的与体温组相比,探索低温(4 摄氏度)0.5%重比重左旋布比卡因单侧脊麻在老年下肢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40 例择期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40 例,单侧脊麻根据脊麻药液的温度方法分为I (4 度) 和II 组(37 度),每组20 例.采用常规麻醉方法..在给药后5 、10、20、30、60、120 分钟测定痛觉、温度觉阻滞平面, 同时测量镇痛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 、麻醉持续时间、单侧阻滞发生率.结果:与Ⅱ组比较,Ⅰ组手术侧肢体阻滞时间延长(P〈0.05),麻醉平面降低(P〈0.05).单侧阻滞发生率大于Ⅱ组( P〈0.05).结论:低温单侧脊麻使手术侧肢体阻滞平面降低和单侧阻滞率高,麻醉阻滞范围的选择性更好,提高老年下肢手术患者围术期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左布比卡因单侧脊麻 老年患者 阻滞平面
下载PDF
低温单侧脊麻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
作者 陈立英 孙宝江 +2 位作者 王东 李云丽 王伟敏 《中国医学装备》 2014年第B12期216-217,共2页
目的:通过平均动脉压和经胸壁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低温单侧脊麻时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66--76岁,体重45--65kg,ASAⅠ-Ⅱ级,拟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根据脊麻药液的温度方法分为Ⅰ(4度)和Ⅱ组(3... 目的:通过平均动脉压和经胸壁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低温单侧脊麻时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66--76岁,体重45--65kg,ASAⅠ-Ⅱ级,拟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根据脊麻药液的温度方法分为Ⅰ(4度)和Ⅱ组(37度)每组20例。注药完毕后侧卧12min,体住改为仰卧住。在脊麻前到脊麻后20min,间隔时间为2min,连续记录平均动脉压,同时在脊麻前(T0)和脊麻后7(T2)、18(T3)min经胸壁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每搏量、心输出量、射血分数。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的平均动脉压在脊麻后16、17min时明显低于l组(P〈0.05),脊麻后18min心输出量、射血分数也低于Ⅰ组.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Ⅰ组内脊麻后18min的每搏量、G输出量、射血分数与脊麻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与体温组相比,低温单侧脊麻方法明显减缓脊髓麻醉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波动,稳定于正常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单侧脊麻 老年患者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低温左旋布比卡因单侧脊麻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剂量研究
3
作者 陈立英 孙宝江 +1 位作者 王东 李云丽 《中国医学装备》 2014年第B12期227-228,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时,低温度(4℃)重比重05%左旋布比卡因单侧脊髓麻醉的最佳剂量,方法:选择年龄66--76岁,体重45--65kg,ASAⅠ--Ⅱ级,拟行择期单侧膝关节镜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按蛛网膜下腔注射剂量分为3组,Ⅰ组...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时,低温度(4℃)重比重05%左旋布比卡因单侧脊髓麻醉的最佳剂量,方法:选择年龄66--76岁,体重45--65kg,ASAⅠ--Ⅱ级,拟行择期单侧膝关节镜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按蛛网膜下腔注射剂量分为3组,Ⅰ组(4mg),Ⅱ(6mg),m(8rag),每组20例,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平面变化,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单侧感觉阻滞发生率在I,Ⅱ为95%和90%Ⅲ组为70%。单侧运动阻滞(Bromagescale),Ⅱ别为95%,90%,Ⅲ组则为75%。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延长,组Ⅰ,Ⅱ、Ⅲ分别为598、98.3、1239min(P〈0.05)。恶心、呕吐、尿潴留发生率是相似的。结论:6mg组能够实现有效的单侧感觉和运动阻滞,术后恢复快,更符合手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单侧脊髓麻醉 老年患者 下肢手术
下载PDF
辅助检查对明确诊断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董江波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76-177,共2页
目的回顾性总结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表现及病理学特征并与临床相结合,探讨辅助检查对准确诊断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价值。方法收集30例确诊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资料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男13例,女17例,鼻窦炎CT扫描采用... 目的回顾性总结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表现及病理学特征并与临床相结合,探讨辅助检查对准确诊断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价值。方法收集30例确诊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资料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男13例,女17例,鼻窦炎CT扫描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扫描并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及临床检查结果。结果单侧鼻窦发病26例,双侧鼻窦发病4例,单侧或双侧病变均为多鼻窦受累。CT扫描影像特点为鼻窦腔散在均匀高密度影,呈毛玻璃特征,周边为软组织影,与周边水肿软组织影对比明显;伴不同程度骨质吸收或结构不清,有9例鼻窦扩张增大和鼻窦骨壁骨质压迫性吸收。鼻腔或鼻窦内黏蛋白分布与CT显示毛玻璃样高密度影一致。病理学特征:光镜下(HE染色):无定形淡嗜酸性或淡嗜碱性变应性黏蛋白,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夏-莱结晶,鼻窦黏膜仅表现为水肿或增生,无真菌侵犯。结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影像检查、病理学特征与其他鼻窦炎不同,可辅助准确诊断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炎 变应性真菌性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病理学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