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瘢痕注射联合手术切除激光治疗面部增生性瘢痕疗效及对VSS评分和瘙痒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赵茜 马瑛 《河北医学》 CAS 2023年第3期406-411,共6页
目的:研究瘢痕注射联合手术切除、激光治疗面部增生性瘢痕对VSS评分和瘙痒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西京医院整形科就诊的面部增生性瘢痕患者153例,使用随机数字表经简单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51例;A组采用手术... 目的:研究瘢痕注射联合手术切除、激光治疗面部增生性瘢痕对VSS评分和瘙痒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西京医院整形科就诊的面部增生性瘢痕患者153例,使用随机数字表经简单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51例;A组采用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法,B组采用瘢痕注射联合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法,C组采用瘢痕注射联合手术切除、激光的治疗方法;分别于患者治疗前和最后一次治疗后3个月复诊时比较临床疗效、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VSS)评分、瘙痒和疼痛评分,不良反应。结果:三组疗效等级、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2.236、P≤0.001,χ^(2)=9.590、P=0.008),C组临床痊愈比例、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A组、B组(P<0.05),但A组、B组临床痊愈比例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VSS量表瘢痕的厚度、瘢痕的色泽、瘢痕的血管分布、瘢痕的柔韧度评分及总分比较无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瘢痕的厚度色泽、血管分布、柔韧度的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其中C组治疗后瘢痕的厚度、瘢痕的色泽、瘢痕的血管分布、瘢痕的柔韧度的评分及总分显著低于A组、B组(P<0.05);C组T1、T2时间VSS量表瘢痕的厚度、瘢痕的色泽、瘢痕的血管分布、瘢痕的柔韧度评分及总分差值显著高于A组、B组(P<0.05);三组治疗前NRS评分和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NRS评分和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C组治疗后上述评分显著低于A组、B组(P<0.05);C组T1、T2时间NRS评分和VAS评分差值显著高于A组、B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皮肤萎缩、水疱、皮肤肿胀等不良反应,但均可耐受,其中C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B组(P<0.05)。结论:瘢痕注射联合手术切除、激光治疗能有效治疗面部增生性瘢痕,显著降低VSS评分和瘙痒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增生性瘢痕 瘢痕注射 手术切除 激光治疗 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 瘙痒评分
下载PDF
强脉冲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微 马瑛 党辉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9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9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3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氨甲环酸治疗,研究组采用强脉冲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性、...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9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3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氨甲环酸治疗,研究组采用强脉冲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性、复发率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有效率为96.9%%,对照组为81.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复发率9.2%,对照组为33.8%,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9%,对照组为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脉冲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有效性显著,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脉冲光 氨甲环酸 黄褐斑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颌面部创伤后缺损修复中护理配合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侯珍珍 熊阳 +1 位作者 蔡艳丽 张美霞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8年第4期130-132,共3页
目的:探讨颌面部创伤后缺损修复中护理配合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26例股前外侧皮瓣同期移植修复颌面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围手术期实施显微修复、心理调适等方面的护理配合,观察预后情况,比较干预前... 目的:探讨颌面部创伤后缺损修复中护理配合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26例股前外侧皮瓣同期移植修复颌面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围手术期实施显微修复、心理调适等方面的护理配合,观察预后情况,比较干预前后SDS、SAS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后,SDS、SAS评分为(32.11±5.43)分、(34.72±7.06)分均明显低于入院时[(67.15±5.42)分、(68.93±8.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回访4~6个月,患者无明显功能障碍,遗留瘢痕较小,外观佳。结论:颌面部缺损患者给予股前外侧皮瓣同期移植修复手术围手术期护理配合可显著改善其负面情绪,减少瘢痕产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创伤 皮瓣 护理配合 预后
下载PDF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多模式教学措施在护理带教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钱静 庞雅婷 侯月丽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13期1952-1955,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多模式教学措施在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进行实习的500名本科护理专业学生的相关资料,按照教学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67名和对照组233... 目的探讨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多模式教学措施在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进行实习的500名本科护理专业学生的相关资料,按照教学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67名和对照组233名。对照组护生给予常规的教学模式教学(包括学校及院内的理论授课和实操授课),观察组护生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课程思政理念的多模式教学措施进行带教,两组护生均连续教学10个月。带教结束后的1周内比较两组护生的实训技能操作考试成绩、实训教学效果和软技能。结果观察组护生的操作技能<70分的人数占比为4.12%,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9.18%,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数占比为17.23%,明显多于对照组的6.01%,操作考核成绩为(83.39±6.6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52±6.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生在沟通交流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生对实训操作规范化、学习实训操作自主性、人文关怀意识、小组合作意识、沟通表达的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肯定评价人数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生在沟通技巧、应用、换位思考、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的技能水平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多模式教学措施在护理带教中的应用能有效提高护生的实训技能操作考试成绩、实训教学效果以及软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理念 多模式教学措施 护理带教 应用效果
下载PDF
氧化铈纳米酶-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水凝胶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感染创面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顾雅男 徐翔昊 +5 位作者 王彦平 李宇韬 梁振 余州 彭毅志 宋保强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目的探讨氧化铈纳米酶-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水凝胶(以下简称复合水凝胶)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感染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采用水热法制备粒径为(116±9)nm的氧化铈纳米酶,同时制备具有多孔网状结构且成胶性... 目的探讨氧化铈纳米酶-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水凝胶(以下简称复合水凝胶)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感染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采用水热法制备粒径为(116±9)nm的氧化铈纳米酶,同时制备具有多孔网状结构且成胶性能良好的GelMA水凝胶。筛选出25μg/mL氧化铈纳米酶可明显促进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具有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将其加入GelMA水凝胶中制备复合水凝胶。计算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浸泡3、7 d后复合水凝胶中氧化铈纳米酶的释放百分比。将小鼠红细胞悬液分为用相应溶液处理的PBS组、Triton X-100组、氧化铈纳米酶组、GelMA水凝胶组及复合水凝胶组,利用酶标仪检测处理1 h后红细胞的溶血情况。测定用PBS、氧化铈纳米酶、GelMA水凝胶及复合水凝胶培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大肠埃希菌2 h后的细菌浓度。以上实验样本数均为3。取24只8周龄雄性BALB/c小鼠,在背部对称位置各制备1个用MRSA感染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小鼠分为不进行药物干预的对照组及滴加相应溶液的氧化铈纳米酶组、GelMA水凝胶组和复合水凝胶组,每组6只小鼠。观察伤后3、7、14 d创面愈合情况并测量伤后3、7 d剩余创面面积(样本数为5)。取小鼠伤后3 d创面分泌物,检测MRSA的浓度(样本数为3),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观测小鼠伤后5 d创面血流灌注量(样本数为6)。伤后14 d,取小鼠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生上皮情况,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情况(样本数均为3)。结果浸泡3、7 d后,复合水凝胶中氧化铈纳米酶释放百分比分别约为39%、75%。处理1 h后,与Triton X-100组比较,PBS组、GelMA水凝胶组、氧化铈纳米酶组及复合水凝胶组红细胞溶血程度均明显下降(P<0.05)。与用PBS培养比较,用氧化铈纳米酶、GelMA水凝胶、复合水凝胶培养2 h的MRSA、大肠埃希菌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伤后3~14 d,4组小鼠创面均逐渐愈合,复合水凝胶组小鼠伤后14 d创面全部愈合。伤后3、7 d,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剩余创面面积分别为(29±3)、(13±5)mm^(2),明显小于对照组的(56±12)、(46±10)mm^(2)和氧化铈纳米酶组的(51±7)、(38±8)mm^(2)(P值均<0.05),与GelMA水凝胶组的(41±5)、(24±9)mm^(2)相近(P值均>0.05)。伤后3 d,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MRSA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氧化铈纳米酶组、GelMA水凝胶组(P值均<0.05)。伤后5 d,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血液灌注量明显大于对照组、氧化铈纳米酶组、GelMA水凝胶组(P值均<0.05)。伤后14 d,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基本完成上皮化,上皮化情况明显优于其他3组;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胶原含量较其他3组明显增多,排列也更为有序。结论复合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体内外抗菌效果,可持续缓释氧化铈纳米酶,改善早期创面血流灌注,促进创面再上皮化及胶原合成,从而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感染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相容性材料 水凝胶 感染 氧化铈纳米酶 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