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I对CT引导下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效果评估价值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孙天术 袁景华 +2 位作者 张敏 张凤 张世磊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第4期141-143,共3页
目的探讨MRI检查对CT导向PTED治疗的效果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6年1月到2017年9月在我院进行CT导向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单节椎间盘突出。分析患者MRI图像表现,对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临床效... 目的探讨MRI检查对CT导向PTED治疗的效果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6年1月到2017年9月在我院进行CT导向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单节椎间盘突出。分析患者MRI图像表现,对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临床效果、椎间孔狭窄情况、相应脊神经受压情况以及椎间隙高度率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并对硬膜外压痕值及椎间盘还纳值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前平均评分为(12.21±4.33)分,术后6个月(25.89±3.78)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优良率为96.66%(116/120)。术前与术后6个月与12个月比较压痕纵轴值、明显缩小(P<0.05);椎间盘还纳值术后6个月与12个月分别为5.2±2.6、5.3±2.7,与JOA评分呈正相关性,手术前后椎间孔狭窄情况、侧隐窝狭窄情况有明显改善(P<0.05),椎间隙高度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使用MRI检查对术后椎间变化做出准确判断,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CT引导下椎间孔镜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效果评估
下载PDF
皮质骨轨迹螺钉固定技术在单间隙腰椎结核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鲁增辉 罗卓荆 段伟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397-403,共7页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传统椎弓根螺钉单节段内固定术治疗单间隙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42例单间隙腰椎结核患者...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传统椎弓根螺钉单节段内固定术治疗单间隙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42例单间隙腰椎结核患者。根据后路内固定方案不同(内固定方案综合考虑患者临床情况和患者意愿)分为两组,A组21例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传统椎弓根螺钉单节段内固定术治疗;B组21例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传统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Cobb角、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神经功能(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在手术前后及随访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结果4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8~30个月,平均(24.1±4.5)个月。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ESR、CRP、VAS评分:A组分别为(13.5±5.5)mm/1h、(4.7±2.0)mg/L、(1.9±0.8)分,B组分别为(12.9±4.9)mm/1h、(5.2±3.2)mg/L、(2.2±1.0)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32、-0.68、-1.02,P值分别为0.747、0.500、0.312);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及后凸Cobb角丢失度数:A组分别为(11.6±6.3)°、(1.7±1.2)°,B组分别为(9.9±5.9)°、(1.4±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0.96、0.94,P值分别为0.343、0.355)。42例患者术后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术前1例B级患者恢复至D级;术前5例C级患者,4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术前26例D级患者全部恢复至E级。结论对于单间隙感染的腰椎结核患者,应用皮质骨轨迹螺钉固定技术可以实现单节段病椎内置钉内固定,能够保留邻近正常的椎体,是一种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腰椎 清创术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术前三维影像测量结合激光导航器辅助穿刺行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被引量:11
3
作者 朱慧阳 叶斌 +2 位作者 段伟 李沫 叶正旭 《脊柱外科杂志》 2019年第1期11-17,共7页
目的探索术前三维影像测量结合自行研制的激光导航器辅助穿刺行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8月,共57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接受PETD治疗,32例患者采用传统穿刺方式行PETD(对照... 目的探索术前三维影像测量结合自行研制的激光导航器辅助穿刺行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8月,共57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接受PETD治疗,32例患者采用传统穿刺方式行PETD(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激光导航器辅助穿刺行PETD(试验组)。术中记录穿刺次数、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及患者术中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穿刺次数、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及术中腰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激光导航器结合三维影像测量辅助穿刺,能够有效减少PETD的穿刺次数、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手术效果良好,可减少患者术中长期俯卧产生的不适感,降低医患人员辐射暴露剂量,间接降低PETD的学习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内窥镜检查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计算机辅助设计 成像 三维
下载PDF
微小RNA-133a表达水平与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相关性 被引量:3
4
作者 陈萍 胡学昱 +2 位作者 薄舒心 王倩 杨晨 《中国医药》 2021年第2期263-266,共4页
目的分析微小RNA(miR)-133a表达水平与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5例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为延迟愈合组,选取同期35例胫骨干骨折正常愈合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 目的分析微小RNA(miR)-133a表达水平与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5例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为延迟愈合组,选取同期35例胫骨干骨折正常愈合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2组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核心结合因子(RUNX)2及miR-133a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骨折延迟愈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对BMP、RUNX2水平与miR-133a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延迟愈合组患者年龄及吸烟人数比例大于对照组(均P<0.05)。延迟愈合组患者的miR-133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RUNX2及BM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21±0.23)比(0.85±0.19)、(0.45±0.13)比(0.68±0.19)、(135±33)ng/L比(166±42)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示miR-133a是骨折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而RUNX2及BMP则是其保护因素(比值比=536.138、0.000、0.967,均P<0.05);且RNUX2及BMP水平均与miR-133a水平呈负相关,即miR-133a越高,RNUX2及BMP越低(r=-0.736、-0.705,均P<0.001)。结论胫骨干骨折患者体内miR-133a过度表达抑制RNUX2及BMP表达,从而影响骨折的正常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干骨折 微小RNA-133a 延迟愈合 核心结合因子2 骨形态发生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