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芪甲苷对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肺泡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徐永妮 李烁 赵智凝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1223-1230,共8页
目的探究黄芪甲苷对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肺泡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转录启动因子1(SIRT1)/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将肺泡上皮细胞分为对照组、感染组、黄芪甲苷低浓度组(10μmol/L)、黄芪甲苷中浓度组(20μmo... 目的探究黄芪甲苷对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肺泡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转录启动因子1(SIRT1)/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将肺泡上皮细胞分为对照组、感染组、黄芪甲苷低浓度组(10μmol/L)、黄芪甲苷中浓度组(20μmol/L)、黄芪甲苷高浓度组(40μmol/L)、黄芪甲苷+SIRT1抑制剂组(40μmol/L黄芪甲苷+200 nmol/L EX527)。MTT和Brd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RT-RCR)检测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cleaved Caspase-3 mRNA的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IRT1、AMPK、p-AMPK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细胞的存活率、BrdU阳性细胞率、Bcl-2 mRNA水平、SIRT1、p-AMPK蛋白表达及p-AMPK/AMPK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促炎因子IL-6、IL-1β、TNF-α的含量、Bax和cleaved Caspase-3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感染组相比,黄芪甲苷不同浓度处理组细胞的存活率、BrdU阳性细胞率、Bcl-2 mRNA水平、SIRT1、p-AMPK蛋白表达及p-AMPK/AMPK升高(P<0.05),凋亡率以及IL-6、IL-1β、TNF-α的含量、Bax和cleaved Caspase-3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黄芪甲苷高浓度组相比,黄芪甲苷高浓度+EX527组细胞存活率、BrdU阳性细胞率、Bcl-2 mRNA水平、SIRT1、p-AMPK蛋白表达及p-AMPK/AMPK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IL-6、IL-1β、TNF-α的含量、Bax和cleaved Caspase-3 mRNA表达升高(P<0.05)。结论黄芪甲苷可以通过调控SIRT1/AMPK通路对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肺泡上皮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甲苷 肺炎链球菌 肺泡上皮细胞 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 转录启动因子1
下载PDF
绿豆肽调节病毒性肺炎幼鼠T细胞免疫、减轻炎症反应
2
作者 徐永妮 曹蕾 王常利 《中国药师》 CAS 2022年第4期598-606,共9页
目的:探讨绿豆肽调节病毒性肺炎幼鼠T细胞免疫、减轻炎症反应机理。方法:对3周龄昆明(KM)幼鼠采用A型流感病毒(H1N1)滴鼻法建立病毒性肺炎模型,将建模成功幼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利巴韦林组(46 mg·kg^(-1)·d^(-1))、绿豆肽低、... 目的:探讨绿豆肽调节病毒性肺炎幼鼠T细胞免疫、减轻炎症反应机理。方法:对3周龄昆明(KM)幼鼠采用A型流感病毒(H1N1)滴鼻法建立病毒性肺炎模型,将建模成功幼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利巴韦林组(46 mg·kg^(-1)·d^(-1))、绿豆肽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 mg·kg m_(b)^(-1)·d^(-1)),每组10只;另取10只KM幼鼠作为对照组。感染2 h后,各组灌胃给药,对照组、模型组予等量双蒸水,2次/d,共5 d。观察各组动物一般情况及肺组织病理变化,进行Underwood评分;检测外周血CD4^(+)、CD8^(+)水平;检测血清及肺组织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结果:利巴韦林组和绿豆肽3个剂量组幼鼠典型临床症状和肺组织病变均有改善,Underwood肺部炎症评分、CD8^(+)、血清和肺组织IL-1β和TNF-α表达较模型组均下降(P<0.05或P<0.01),CD4^(+)、血清和肺组织IFN-γ均升高(P<0.05或P<0.01)。结论:绿豆肽可改善病毒性肺炎幼鼠的状况,减轻肺组织损伤和炎症浸润,推测与调节T细胞免疫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肽 病毒性肺炎 T淋巴细胞亚群 Γ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新冠病毒感染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变化及其机制
3
作者 武子琪 刘勇 +3 位作者 徐永妮 李烈聪 齐家辰 韩佩君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2224-2228,共5页
新冠病毒感染(COVID-19)已成为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临床统计结果表明COVID-19患者表现有严重消化道症状和肠道微生物结构紊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后可引起患者肠道菌群网络结构重建,以及肠道菌群多样... 新冠病毒感染(COVID-19)已成为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临床统计结果表明COVID-19患者表现有严重消化道症状和肠道微生物结构紊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后可引起患者肠道菌群网络结构重建,以及肠道菌群多样性的改变,其中中度和重度患者肠道微生物群厚壁菌门/拟杆菌比率较低。肠道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不仅可作为SARS-CoV-2入胞受体,还可通过维持氨基酸稳态、抗菌肽表达和肠道菌群微生态发挥抑制肠道炎症的作用。在SARS-CoV-2感染后ACE2保护功能丧失,进而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改变肠道屏障通透性,最终导致局部和全身免疫启动失活。目前对于潜在的基于肠道微生物的COVID-19疗法中,益生菌治疗已在恢复肠道微生物稳态中表现出作用优势,将来可为COVID-19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感染 肠道微生物 消化系统症状 致病机制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益生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