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腹超声造影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病变价值及与微血管密度关系探讨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璇 刘海静 白洁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960-963,共4页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造影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病变价值及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经腹超声造影检查,根据病理学结果分为恶性组(n=32)和良性组(n=54)。比较两组经腹超声造影相关参...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造影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病变价值及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经腹超声造影检查,根据病理学结果分为恶性组(n=32)和良性组(n=54)。比较两组经腹超声造影相关参数,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经腹超声造影相关参数鉴别良恶性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效能。病理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微血管密度(MVD),分析经腹超声造影相关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恶性组峰值强度高于良性组,达峰时间、上升时间均短于良性组(P<0.05);由ROC曲线可知,经腹超声造影相关参数以峰值强度鉴别良恶性子宫内膜病变的价值最大,其AUC为0.841,达峰时间、上升时间鉴别良恶性子宫内膜病变的价值相对较低,其AUC分别为0.837、0.802;恶性组MVD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峰值强度与MVD呈正相关(r=0.455,P=0.000),达峰时间与MVD呈负相关(r=-0.415,P=0.000),上升时间与MVD呈负相关(r=-0.340,P=0.001)。结论:经腹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病变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峰值强度、达峰时间、上升时间与微血管密度有相关性,可以为临床评价微血管密度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病变 诊断 超声造影 内膜厚度 微血管密度 峰值强度
下载PDF
血流向量图技术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程度、收缩功能和血液流场变化的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周丽 孙艳娟 +3 位作者 纳丽莎 刘丽文 王芳 叶晶晶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5期523-526,共4页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图(vector flow maping,VFM)技术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患者等容收缩期左心室涡流参数与左室重构程度及收缩功能间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32例经临床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图(vector flow maping,VFM)技术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患者等容收缩期左心室涡流参数与左室重构程度及收缩功能间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32例经临床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其心脏大小、左室收缩功能及左心室球形指数(spericity index,SI)等参数。在VFM涡流显像模式下测量其等容收缩期涡流各参数并两组相比较。对病例组等容收缩期不同部位涡流参数与左心室SI和左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等容收缩期形成充满整个心腔的整体涡流,病例组等容收缩期形成分别以基底部非梗塞区和心尖部梗塞区为主的局部涡流,基底部涡流各参数与对照组整体涡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尖部涡流与对照组相比较,涡流量(Qmax)减小,涡核面积(S)增大,涡流强度(vortex intensity,VI)减小(P均<0.05)。基底部涡流与心尖部涡流比较,Qmax和VI增大、S减小(P<0.01)。病例组患者基底部VI与左室SI、EF呈正相关(r=0.757、0.667,P=0.000),其余参数与左室SI、EF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VFM技术从心腔内流体力学角度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程度及收缩功能的评价提供了新的量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描记术 心肌梗死 血流向量图 涡流 重构 收缩功能 血液流场
下载PDF
多模态超声技术在肥厚型心肌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许丹 赵丹 刘丽文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9年第3期302-305,共4页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是青年人和运动员猝死的最常见原因。基因检测是判断家族性HCM一级亲属是否携带致病基因、是否需长期随访的有效方法,但难以推广应用。对基因检测...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是青年人和运动员猝死的最常见原因。基因检测是判断家族性HCM一级亲属是否携带致病基因、是否需长期随访的有效方法,但难以推广应用。对基因检测发现基因阳性/表型阴性的家族性HCM一级亲属,在HCM早期行多模态超声技术检查可捕捉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度的早期诊断参数,也有助于基因未知的HCM一级亲属的早期诊断。本文就多模态超声技术在HCM早期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多模态超声技术 基因突变 携带者
原文传递
使用富血小板血浆对下肢慢性创面缺损的临床研究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薛为高 韩康 +3 位作者 张学三 单群群 谭树森 陈姗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8年第22期4244-4247,共4页
目的:研究和探讨使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在人体下肢慢性创面缺损中的治疗作用,并试图寻找更佳的治疗皮肤慢性缺损的治疗方式。方法:对2016.03-2017.03一年以来在我科治疗,明确诊断为慢性创面缺损的,经纳入和排除... 目的:研究和探讨使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在人体下肢慢性创面缺损中的治疗作用,并试图寻找更佳的治疗皮肤慢性缺损的治疗方式。方法:对2016.03-2017.03一年以来在我科治疗,明确诊断为慢性创面缺损的,经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的共计16名患者进行分析。将其分为实验组(8人)与对照组(8人)。实验组通过对静脉血(肘部)进行抽取离心来制备富血小板血浆并加以覆盖。对照组则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进行替代。两组患者均以7天为一疗程,进行换药和更换辅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并比较其血液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1周时观察创面,发现创面无明显渗出及感染征象,其面积缩小约1/4。对照组在1周后进行观察,发现1例有感染可能,给予再次清创并使用抗生素后辅料包扎。其余患者创面肉芽生长可,面积缩小约1/6。在治疗2周后再次进行观察,发现实验组患者创面面积缩小约2/3。而对照组患者面积缩小约1/4。在治疗后3周时,实验组所有患者创面已基本愈合85%以上。在延迟治疗1-2周后该组患者全部愈合。对照组患者在治疗3周后有两例患者愈合面积在50%以上。给予继续使用该治疗方法。剩余6例患者接受外科治疗(VSD+植皮/皮瓣)。实验组患者在各治疗观察点皮肤愈合情况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下肢慢性创面,使用富血小板血浆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手术及外科治疗的风险,降低治疗费用,且相对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皮肤缺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