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相自然循环非线性特征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晓晶 匡波 +4 位作者 陈宏 徐济鋆 王涛 孙德祥 蒋序伦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91-98,共8页
采用均相模型,基于分岔理论预测了两相自然循环系统的流量漂移(静态分岔)相关特性,并对其进行了实验验证。同时,对系统的动态参数时序进行了时域和频域分析,研究了特定工况下沸腾喷发弛张动态不稳定性机理。通过对系统相关时序的相空间... 采用均相模型,基于分岔理论预测了两相自然循环系统的流量漂移(静态分岔)相关特性,并对其进行了实验验证。同时,对系统的动态参数时序进行了时域和频域分析,研究了特定工况下沸腾喷发弛张动态不稳定性机理。通过对系统相关时序的相空间重构与分维分析,探讨了系统随加热功率变化的非线性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自然循环 静态分岔 沸腾喷发 弛张不稳定性
下载PDF
环形窄通道内过冷沸腾起始点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甲强 贾斗南 +4 位作者 郭赟 严明宇 秋穗正 苏光辉 卢冬华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9-323,共5页
在1.0~4.5MPa的压力范围内研究了1.2mm间隙环形窄缝通道内过冷沸腾起始点。分析了部分热工参量对沸腾起始点的影响。引入双面加热影响因子,对环形窄缝内过冷沸腾起始点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适用于环形窄缝过冷沸腾起始点的实验关... 在1.0~4.5MPa的压力范围内研究了1.2mm间隙环形窄缝通道内过冷沸腾起始点。分析了部分热工参量对沸腾起始点的影响。引入双面加热影响因子,对环形窄缝内过冷沸腾起始点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适用于环形窄缝过冷沸腾起始点的实验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窄缝 过冷沸腾起始点 双面加热
下载PDF
环形窄缝双面加热通道内欠热沸腾传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严明宇 秋穗正 +3 位作者 田文喜 王甲强 贾斗南 卢冬华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3-148,共6页
在压力0.84~6.09 MPa、质量流速41.9~300.2 kg/(m2·s)、热流密度2.61~114.41 kw/m2范围内,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对间隙为1.5 mm环形窄通道实验段竖直向上流动的欠热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适用环形窄缝通道的欠热沸腾... 在压力0.84~6.09 MPa、质量流速41.9~300.2 kg/(m2·s)、热流密度2.61~114.41 kw/m2范围内,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对间隙为1.5 mm环形窄通道实验段竖直向上流动的欠热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适用环形窄缝通道的欠热沸腾传热经验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窄缝 双面加热 热通道 沸腾传热 去离子水 流动 实验研究 MP 压力 范围
下载PDF
低质量流速下环形通道内干涸后传热实验研究
4
作者 李志辉 吴埃敏 +2 位作者 贾斗南 秋穗正 聂常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98-701,共4页
对以水为工质在中压(1 5~6 0MPa)、低质量流速(52 89~84 20kg/(m2·s))下的双面加热环形通道内的流动沸腾干涸后传热进行了实验研究.由实验数据与通用的经验公式进行比较,发现这些关系式适合于中高压、高质量流速工况,而对低压、... 对以水为工质在中压(1 5~6 0MPa)、低质量流速(52 89~84 20kg/(m2·s))下的双面加热环形通道内的流动沸腾干涸后传热进行了实验研究.由实验数据与通用的经验公式进行比较,发现这些关系式适合于中高压、高质量流速工况,而对低压、低质量流速工况存在较大的偏差.考虑了蒸汽物性参数和壁面温度对换热的影响,在Groeneveld公式形式的基础上,引入Polomik公式中壁面温度和饱和温度比值关系的修正因子,分析了影响壁面温度的热流密度、压力和质量流速等因素,得出了一个适合中压、低质量流速下新的干涸后传热计算关系式.该关系式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通道 干涸后传热 壁面温度 低质量流速
下载PDF
定位格架对4×4棒束临界热流密度流体模化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军 廖建如 +1 位作者 赵华 杨燕华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共5页
基于棒束临界热流密度(CHF)流体模化研究现状,进行了 4×4 棒束 CHF流体模化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适用于圆管的CHF流体模化模型不再适用于 4×4 棒束,最后一道定位格架对 4×4 棒束在氟利昂 12中的 CHF有明显的影响,... 基于棒束临界热流密度(CHF)流体模化研究现状,进行了 4×4 棒束 CHF流体模化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适用于圆管的CHF流体模化模型不再适用于 4×4 棒束,最后一道定位格架对 4×4 棒束在氟利昂 12中的 CHF有明显的影响,表明定位格架对棒束 CHF流体模化有复杂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束 定位格架 临界热流密度 流体模化 氟利昂热工实验装置 定位格架
下载PDF
小流速工况下窄间隙矩形通道临界热流密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卢冬华 黄彦平 +1 位作者 白雪松 徐显启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05-308,共4页
板型燃料堆芯常压池式反应堆在事故下的自然循环工况是由零流速逐步建立起来的,这一过程必须工作在临界热流密度(CHF)限值之下。对此进行了上升流小流速窄间隙矩形通道内的CHF试验研究,并与Sudo公式的预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低流... 板型燃料堆芯常压池式反应堆在事故下的自然循环工况是由零流速逐步建立起来的,这一过程必须工作在临界热流密度(CHF)限值之下。对此进行了上升流小流速窄间隙矩形通道内的CHF试验研究,并与Sudo公式的预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低流速下的CHF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虽然大部分试验数据低于Sudo预测值,但仍然在Sudo公式-33%偏差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临界热流密度(CHF) 矩形通道 Sudo公式
下载PDF
高流速下窄矩形通道内临界热流密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卢冬华 黄彦平 白雪松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8-122,共5页
在常压下,对具有窄间隙的矩形通道进行了下降流大流速临界热流密度试验研究。研究发现:大流速下临界热流密度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随出口含汽量的增加而减小。Sudo公式的预测值较试验值要小。在入口参数相同时,即相同的入口过冷... 在常压下,对具有窄间隙的矩形通道进行了下降流大流速临界热流密度试验研究。研究发现:大流速下临界热流密度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随出口含汽量的增加而减小。Sudo公式的预测值较试验值要小。在入口参数相同时,即相同的入口过冷度和质量流速式矩形通道的长度对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较小;如果从出口质量流速和出口含汽量来看,在相同的出口参数下,长度的增加将显著降低临界热流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临界热流密度 矩形通道 含汽量 Suod公式
下载PDF
多孔球层内沸腾现象与传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晓杰 朱彦雷 +2 位作者 白博峰 阎晓 肖泽军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49,73,共6页
采用池式沸腾实验系统,在常压底部加热条件下分别对由直径4、6、8mm玻璃球构建的多孔结构内沸腾过程进行了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过冷沸腾时,加热壁面上产生孤立汽泡,小汽泡可聚合为主汽泡,主汽泡脱离频率较低,汽相以分散的小汽泡为主;... 采用池式沸腾实验系统,在常压底部加热条件下分别对由直径4、6、8mm玻璃球构建的多孔结构内沸腾过程进行了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过冷沸腾时,加热壁面上产生孤立汽泡,小汽泡可聚合为主汽泡,主汽泡脱离频率较低,汽相以分散的小汽泡为主;饱和沸腾初期,汽泡生长变快,主汽泡体积变大,连续汽相范围广阔;主汽泡形成频率随热流密度增加而增加;膜态沸腾时,底面被汽膜包围,液相占据球层空间。球体直径越大,产生同类现象需要的热流密度越大,传热系数的极值越大。饱和沸腾存在传热强化区和抑制区。直径4、8mm玻璃球构建的多孔介质传热系数随热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加,6mm多孔介质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结构 沸腾 传热 汽泡
下载PDF
窄通道内层流-紊流转捩区流动与传热特性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畅 高璞珍 +2 位作者 谭思超 许超 黄彦平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28-533,共6页
为了研究壁面加热对窄通道内层流-紊流转捩点的影响,通过测量转捩区的阻力与传热特性,间接分析了转捩起始点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流迹显示实验对流动传热实验结论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壁面加热导致层流-紊流转捩延迟,粘性变化对转捩过程的... 为了研究壁面加热对窄通道内层流-紊流转捩点的影响,通过测量转捩区的阻力与传热特性,间接分析了转捩起始点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流迹显示实验对流动传热实验结论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壁面加热导致层流-紊流转捩延迟,粘性变化对转捩过程的影响非常小,加热导致径向速度剖面发生变化是影响转捩的主要因素;此外,转捩区的壁面温度沿轴向不是线性变化,层流突变导致局部努赛尔数的轴向变化存在一个拐点;层流突变点处的局部努赛尔数及局部雷诺数主要受入口雷诺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通道 层流突变 层流-紊流转捩 流迹显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