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人肠三叶因子减轻烧伤后肠源性高代谢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吴修文 王焕 +5 位作者 吴炜 张勇 万千雪 金星 徐淑秀 彭曦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465-1466,1470,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肠三叶因子(rhITF)对烧伤后肠源性高代谢的作用及期机制。方法采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小鼠模型,将7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8只)、烧伤对照组(B组,每个时相点8只)和rhITF治疗组(ITF组,每个时相点8只)。观... 目的探讨重组人肠三叶因子(rhITF)对烧伤后肠源性高代谢的作用及期机制。方法采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小鼠模型,将7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8只)、烧伤对照组(B组,每个时相点8只)和rhITF治疗组(ITF组,每个时相点8只)。观察伤前及烧伤后1、3、5、7d小鼠静息能量代谢率(REE)的变化,同时检测伤后血浆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结果两组烧伤小鼠的REE、TNFα、LPS、IL-1和IL-6水平均明显高于烧伤前水平(P<0.05),两组比较,ITF组小鼠REE明显低于B组,平均降幅达25%左右。与之对应,血浆LPS、TNF-α、IL-1和IL-6含量也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rhITF能减轻烧伤后肠道受损程度,降低烧伤小鼠血中炎症介质水平,从而减轻烧伤后肠源性高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源性高代谢 静息能量消耗 炎症介质 肠三叶因子 烧伤
下载PDF
甘氨酸减轻烧伤大鼠心肌损害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彭靖 李腾 +4 位作者 吕尚军 张勇 吴炜 徐淑秀 彭曦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6期3804-3806,共3页
目的探讨甘氨酸(Gly)对烧伤后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烧伤组(B组)、Gly治疗组(Gly组)。观察伤前及烧伤12、24、48、72h后血清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 目的探讨甘氨酸(Gly)对烧伤后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烧伤组(B组)、Gly治疗组(Gly组)。观察伤前及烧伤12、24、48、72h后血清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等心肌酶活性及主动脉收缩压(AOSP)、舒张压(AODP),左心室收缩压峰值(LVSP)和左心室内压变化最大速率(+dp/dtmax)等心肌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与C组比较,B组心肌酶各值均明显增高(P<0.01),心肌力学指标各值均明显降低(P<0.01)。与B组比较,Gly组心肌酶各值上升程度明显降低(P<0.05),心肌力学各指标下降程度均有缓解(P<0.05)。结论 Gly能有效降低烧伤后大鼠心肌受损程度,维护心肌收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烧伤 大鼠 心肌损伤 心肌酶 心肌力学
下载PDF
甘氨酸对烧伤大鼠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李腾 彭靖 +4 位作者 吕尚军 吴炜 张勇 徐淑秀 彭曦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3期3476-3478,共3页
目的探讨甘氨酸对烧伤后大鼠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组)、烧伤对照组(B组)、甘氨酸组(Gly组)。B、Gly组建立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观察伤前及烧伤后12、24、48、72h大鼠心肌细胞能量... 目的探讨甘氨酸对烧伤后大鼠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组)、烧伤对照组(B组)、甘氨酸组(Gly组)。B、Gly组建立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观察伤前及烧伤后12、24、48、72h大鼠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变化,同时检测伤后高能磷酸化合物(AMP、ADP和ATP)、血浆乳酸和谷胱甘肽(GSH)的水平。结果烧伤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发生障碍,与C组相比,B组和Gly组大鼠心肌ATP及GSH水平大幅下降(P<0.01),而AMP、ADP、血乳酸水平则大幅上升(P<0.01);Gly组大鼠心肌ATP、GSH下降以及AMP、ADP、血乳酸上升幅度均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甘氨酸能改善烧伤后心肌有氧代谢,减少乳酸生成,有效降低烧伤后心肌受损程度,具有很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心肌 烧伤 能量代谢 大鼠
下载PDF
不同途径给予重组人肠三叶因子对烧伤后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王焕 吴修文 +5 位作者 吴炜 张勇 万千雪 金星 徐淑秀 彭曦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459-1461,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小肠三叶因子(rhITF)对烧伤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小鼠模型,将10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n=8)、烧伤对照组(B组,n=32)、肠三叶因子灌胃给药组(IG组,n=32)和rhITF皮下注射组(S... 目的探讨重组人小肠三叶因子(rhITF)对烧伤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小鼠模型,将10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n=8)、烧伤对照组(B组,n=32)、肠三叶因子灌胃给药组(IG组,n=32)和rhITF皮下注射组(SC组,n=32)。观察伤前及烧伤后1、3、5、7d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及不同途径给予rhITF对其的影响。结果烧伤后肠黏膜损伤指数、通透性、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明显高于C组,而肠上皮细胞增殖指数和肠黏膜厚度则显著降低。与B组比较,IG组和SC组小鼠的损伤指数、通透性和DAO活性明显降低(P<0.05),黏膜厚度显著增加(P<0.05)。与SC组比较,IG组的疗效更明显(P<0.05)。结论 rhITF能有效减轻烧伤后肠道损伤,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通过胃肠途径给予肠三叶因子的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黏膜屏障 肠三叶因子 灌胃 皮下注射 烧伤 小鼠
下载PDF
早期切痂对烧伤大鼠肺组织核因子-κB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志清 黄跃生 +1 位作者 杨宗城 王甲汉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74-476,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烧伤后早期切痂对肺组织核因子-κB(NF-κB)活化和促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阐明烧伤早期切痂有利于控制全身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大鼠Ⅲ°35%TBSA烧伤模型,实验分正常对照组(A组)、烧伤后非切... 目的探讨大鼠烧伤后早期切痂对肺组织核因子-κB(NF-κB)活化和促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阐明烧伤早期切痂有利于控制全身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大鼠Ⅲ°35%TBSA烧伤模型,实验分正常对照组(A组)、烧伤后非切痂组(B组)和烧伤后早期切痂组(C组)。大鼠烧伤后12、24h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法(EMSA)检测肺组织NF-κB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肺组织TNF-α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肺组织TNF-α含量。数据采用Excel统计分析软件行t检验。结果B组大鼠伤后12、24h肺组织NF-κB活性分别为(19.56±1.36)×10^4积分灰度值(A)和(15.23±1.94)×10^4A,均明显高于A组[(4.36±0.38)×10^4A,P〈0.01]。B组伤后12h肺组织TNF-α mRNA表达(1.37±0.47)较A组(0.28±0.04)升高(P〈0.01),TNF-α含量(1.88±0.75)ng/ml也明显高于A组[(0.62±0.05)ng/ml,P〈0.01]。C组肺组织NF-κB活性伤后12h为(7.12±1.15)×10^4A,24h为(6.33±0.90)×10^4A,分别较B组显著降低(P〈0.01);C组大鼠肺组织伤后12、24h时TNF-α mRNA表达和含量均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严重烧伤可激活大鼠肺组织NF-κB,烧伤后早期切痂可有效抑制肺组织NF-κB活化,从而下调肺组织对致炎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减轻机体全身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核因子-ΚB
原文传递
新生小牛皮肤的形态学和生物力学特点及脱细胞方法探索 被引量:6
6
作者 陈博 彭代智 +2 位作者 左海斌 郑必祥 周灵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43-1046,F0002,共5页
目的通过新生小牛与成人皮肤组织在形态学和生物力学性能方面的对比研究,寻找临床应用牛真皮基质的可能证据,并初步探索对牛真皮组织进行脱细胞处理的方法。方法收集新生小牛和成人背部全层皮肤标本,采用大体观察、HE染色、Masson三色... 目的通过新生小牛与成人皮肤组织在形态学和生物力学性能方面的对比研究,寻找临床应用牛真皮基质的可能证据,并初步探索对牛真皮组织进行脱细胞处理的方法。方法收集新生小牛和成人背部全层皮肤标本,采用大体观察、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天狼猩红染色、Gomori醛复红染色、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方法,显微照相后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图像分析软件的测量;采用力学生物材料试验机检测皮肤的力学性能。采用胰蛋白酶与去污剂的不同浓度和时间组合方式对牛真皮组织进行脱细胞处理,初步观察其脱细胞效果。结果新生小牛与人的皮肤比较,真皮和表皮的厚度均明显变薄,两者的比值显著减小;真皮内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分别较人真皮增多和减少,但真皮胶原纤维束的间隙率[(41.72±1.81)∶(40.66±1.40),P=0.467]和胶原纤维束粗细[(11.28±0.18)μm∶(10.88±0.66)μm,P=0.368]差异却没有统计学意义。扫描电镜观察可见新生牛真皮胶纤维束与人真皮胶原纤维束均较纤细,排列疏松,且有一定的孔隙分布;透射电镜显示新生牛真皮胶原原纤维横纹周期长度较人真皮短,但两者的胶原原纤维直径显著差异。生物力学检测示新生牛皮肤最大应力[(21.08±0.91)MPa]和杨氏模量[(82.12±1.23)MPa]均要明显高于人皮肤的最大应力[(12.76±1.60)MPa,P=0.001]和杨氏模量[(48.63±5.50)MPa,P=0.001],而最大应变却明显低于人真皮[(0.51±0.002)mm∶(0.75±0.028)mm,P=0.001]。脱细胞方法探索显示随着胰酶浓度的增加、处理时间的延长,新生牛真皮基质内细胞核成分越来越少,但对真皮胶原结构的破坏也越来越大。结论新生牛皮肤虽然在表皮与真皮厚度、真皮胶原类型比例以及生物力学上与人皮肤有明显差异,但真皮的胶原纤维束三维结构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相似性。适当浓度和时间的胰蛋白酶组合可制备出空间结构和脱细胞效果较为理想的新生牛脱细胞真皮基质,为修复人体软组织缺损提供有应用前景的生物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组织学 生物力学 脱细胞真皮基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