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强皮肤科临床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军 何威 +2 位作者 王儒鹏 杨进清 杜茂涛 《现代医药卫生》 2009年第13期2075-2076,共2页
临床实习医生是有双重身份的特殊角色,首先是学生,需要在临床实践中掌握医学知识,而在病人面前又是医生。皮肤科是专科性很强的学科,皮肤病种类繁多,许多皮肤病至今病因不明。部分皮肤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和药物,少数重症皮肤病... 临床实习医生是有双重身份的特殊角色,首先是学生,需要在临床实践中掌握医学知识,而在病人面前又是医生。皮肤科是专科性很强的学科,皮肤病种类繁多,许多皮肤病至今病因不明。部分皮肤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和药物,少数重症皮肤病治疗困难预后差.皮肤活检和皮肤肿瘤、瘢痕、色素痣等治疗还涉及外科手术.因此皮肤科临床工作中由于解释不够、交流不畅或病人不理解所致的医患矛盾及纠纷时有发生,缓解医患矛盾避免医疗纠纷必须从皮肤科的临床实习开始,重视并着手培养实习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交流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实习医生 医患沟通能力 能力培养 皮肤科 皮肤病治疗 医患矛盾 医疗纠纷 医学知识
下载PDF
皮肤垢着病1例 被引量:4
2
作者 郁博 何威 +2 位作者 吴军 何云志 黄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92-392,共1页
患者男,16岁,因龟头出现黑褐色硬痂样附着物2个月余,于2003年4月至我科就诊。患者于2003年2月起,龟头部位出现粟粒大黑褐色丘疹,无自觉症状。嗣后皮损逐渐增多,增大。
关键词 垢着病 皮肤
下载PDF
芳维A酸乙酯对小鼠皮肤乳头状瘤形成过程中ODC、PCNA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儒鹏 张国威 +1 位作者 何云志 黄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83-685,共3页
目的 通过测定小鼠二阶段皮肤乳头状瘤模型中鸟氨酸脱羧酶 (ODC)、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变化 ,探讨芳维A酸乙酯的癌化学预防作用机制。方法 ODC作用于14 C标记的鸟氨酸底物后释放14 CO2 ,通过测定14 CO2 生成量反映标本中ODC活性 ... 目的 通过测定小鼠二阶段皮肤乳头状瘤模型中鸟氨酸脱羧酶 (ODC)、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变化 ,探讨芳维A酸乙酯的癌化学预防作用机制。方法 ODC作用于14 C标记的鸟氨酸底物后释放14 CO2 ,通过测定14 CO2 生成量反映标本中ODC活性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样本中PCNA表达情况。结果 芳维A酸乙酯对肿瘤标志物ODC、PCN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芳维A酸乙酯对ODC、PCNA的抑制作用是其预防小鼠乳头状瘤发生的重要机制 ,它具有肯定的癌化学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维A酸乙酯 皮肤乳头状瘤 鸟氨酸脱羧酶 增殖细胞核抗原 ODC PCNA 小鼠
下载PDF
皮肤纤维瘤中Smad2,Smad3和Smad4 mRNA的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马宏民 何威 +5 位作者 张斌 王儒鹏 何云志 黄海 杨进清 林自华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79-281,共3页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转导途径中Smad2,Smad3和Smad4 mRNA在皮肤纤维瘤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反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and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技术分别检测皮肤纤维瘤与正常对照皮肤中Sm...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转导途径中Smad2,Smad3和Smad4 mRNA在皮肤纤维瘤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反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and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技术分别检测皮肤纤维瘤与正常对照皮肤中Smad2,Smad3和Smad4的mRNA表达。结果皮肤纤维瘤真皮瘤体中Smad2,Smad3和Smad4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皮肤(分别是正常对照的3.56倍,3.82和3.63倍)。结论皮肤纤维瘤中Smad2,Smad3和Smad4表达上调提示了TGF-β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这可能有助于皮肤纤维瘤中纤维增殖状态的形成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纤维瘤 转化生长因子Β SMAD2 SMAD3 SMAD4 信号转导
下载PDF
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一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周源 何威 +1 位作者 李冉 向莎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7年第5期318-320,共3页
男性47岁患者,下颏及颈部线状紫褐色斑2个月。查体见下颏及颈前正中线偏右侧处有一0.5~1.0 cm宽,15 cm长的线状紫褐色斑片,线状皮损的部分区域有轻度萎缩,无明显凹陷,无明显浸润感。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伴毛囊角栓形成,灶性... 男性47岁患者,下颏及颈部线状紫褐色斑2个月。查体见下颏及颈前正中线偏右侧处有一0.5~1.0 cm宽,15 cm长的线状紫褐色斑片,线状皮损的部分区域有轻度萎缩,无明显凹陷,无明显浸润感。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伴毛囊角栓形成,灶性表皮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内血管及毛囊周围大量单一核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示:基膜带IgG或IgM呈断续短线状和颗粒状沉积,真皮浅层IgG和IgM呈颗粒状或团块状沉积(荧光强度+^++),C3在真皮乳头呈颗粒状沉积。最终确诊为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皮肤型 线状
下载PDF
皮肤外科工作中的医患沟通 被引量:2
6
作者 吴军 何威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8年第6期418-418,共1页
医疗纠纷是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外科领域尤其如此。但多数纠纷往往缘于医患沟通不畅或无效。由于皮肤外科手术绝大部分属于非急诊和不涉及挽救生命、风险相对较低,所以此领域中的医患沟通一直未被重视,很随意或不规范,甚至不签定手术... 医疗纠纷是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外科领域尤其如此。但多数纠纷往往缘于医患沟通不畅或无效。由于皮肤外科手术绝大部分属于非急诊和不涉及挽救生命、风险相对较低,所以此领域中的医患沟通一直未被重视,很随意或不规范,甚至不签定手术同意书。医患沟通是有效防范医疗纠纷的前提。因此建立一套适合皮肤病学领域的医患沟通模式、强化医患沟通基本训练是当前迫切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外科 医患沟通
下载PDF
7,12-二甲基苯蒽/巴豆油诱发小鼠皮肤乳头状瘤过程中表皮细胞凋亡的研究
7
作者 刘仲荣 张国威 何云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33-733,735,共2页
关键词 皮肤乳头癌 小鼠 7 12-二甲基苯蒽/巴豆油 表皮细胞凋亡
下载PDF
与皮肤病相关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调节作用及意义
8
作者 杨玲 何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0年第6期419-422,共4页
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的作用主要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水平及功能状态决定着激素作用的正常发挥。激素外用制剂是炎症性皮肤病的主要治疗药物,不同个体存在对外用激素敏感程度的差异性,长期外用激素导致的... 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的作用主要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水平及功能状态决定着激素作用的正常发挥。激素外用制剂是炎症性皮肤病的主要治疗药物,不同个体存在对外用激素敏感程度的差异性,长期外用激素导致的副作用也限制着疗效。深入研究皮肤相关的糖皮质激素及受体作用的调节机制对于提高激素外用制剂的疗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受体 炎症性皮肤病
下载PDF
丹参酮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9
作者 吴军 任和平 +2 位作者 郑红 李颖 何威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637-638,共2页
目的 观察丹参酮对轻、中度寻常性痤疮的疗效。方法 选择门诊轻、中度寻常性痤疮患者 10 9例 ,随机分组 :治疗组 5 3例 ,口服丹参酮胶囊 4粒 ,3次 /d ;对照组 5 6例 ,口服盐酸四环素片 0 .5g ,2次 /d ,4周后减为 0 .2 5 g ,2次 /d。 ... 目的 观察丹参酮对轻、中度寻常性痤疮的疗效。方法 选择门诊轻、中度寻常性痤疮患者 10 9例 ,随机分组 :治疗组 5 3例 ,口服丹参酮胶囊 4粒 ,3次 /d ;对照组 5 6例 ,口服盐酸四环素片 0 .5g ,2次 /d ,4周后减为 0 .2 5 g ,2次 /d。 8周为 1疗程 ,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丹参酮对以炎性丘疹、脓疱为表现的轻、中度寻常性痤疮疗效较显著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丹参酮治疗轻、中度寻常性痤疮疗效确切 ,无耐药性及明显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性痤疮 治疗 丹参酮 中度 口服 疗效 疗程 差异 目的 结论
下载PDF
卡介苗素治疗42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10
作者 林自华 吕中法 +1 位作者 金永南 王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72-472,478,共2页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卡介苗素 治疗 疗效
下载PDF
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构建肝癌差异表达基因消减cDNA文库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靖 韩本立 +5 位作者 黄桂君 钱桂生 徐晓霞 杨彤翰 梁平 陈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98-701,共4页
目的 构建肝癌及癌旁肝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消减cDNA文库。方法 采用新近建立的抑制消减杂交方法 ,以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作为对比材料 ,分离肝癌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 ,将其与T载体进行T/A连接构建文库 ,将连接产物用电穿孔... 目的 构建肝癌及癌旁肝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消减cDNA文库。方法 采用新近建立的抑制消减杂交方法 ,以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作为对比材料 ,分离肝癌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 ,将其与T载体进行T/A连接构建文库 ,将连接产物用电穿孔法转化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后 ,随机挑取 1 0 0个白色克隆用菌落PCR进行鉴定。结果 扩增消减cDNA文库获得 30 0 0余个白色阳性克隆 ,随机挑取 1 0 0个白色克隆用PCR进行扩增 ,95%的克隆中均有 1 0 0~ 6 0 0bp的插入片段 ,这些片段可能是肝癌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结论 用SSH法及T/A克隆技术成功构建了肝癌与癌旁肝组织差异表达基因消减cDNA文库 ,该消减cDNA文库的建立为进一步筛选、克隆肝癌差异表达的新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抑制消减杂交 基因文库 CDNA
下载PDF
Luffin P1-KDEL的构建、表达、纯化及鉴定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树雷 何威 +2 位作者 王儒鹏 吴军 胡小红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构建植物毒素Luffin P1的原核表达质粒PET32a(+)-Luffin P1,并对其进行诱导表达,以及表达蛋白的纯化及鉴定。方法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重组基因片段Luffin P1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中,经酶切及DNA序列分析正确后,转化至表达宿主菌BL... 目的构建植物毒素Luffin P1的原核表达质粒PET32a(+)-Luffin P1,并对其进行诱导表达,以及表达蛋白的纯化及鉴定。方法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重组基因片段Luffin P1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中,经酶切及DNA序列分析正确后,转化至表达宿主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Luffin P1融合蛋白,并用His标签抗体对该融合蛋白进行Western blot鉴定,对鉴定正确的融合蛋白进行纯化,肠激酶酶切及再纯化。结果成功的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2a(+)-Luffin P1,获得了纯度较高的Luffin P1蛋白。结论通过基因工程合成Luffin P1蛋白是成功的,并为进一步对Luffin P1功能研究及制备免疫毒素的弹头鉴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毒素 核糖体失活蛋白 Luffin P1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受体-α、核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1β在慢性皮炎中的表达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玲 何威 +4 位作者 黎智 吴军 林自华 何云志 黄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91-293,共3页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receptor,GR)-α、核因子(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1β在慢性皮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慢性皮炎与正常对照皮肤中GR-α、NF-κB、TNF-α及IL-...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receptor,GR)-α、核因子(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1β在慢性皮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慢性皮炎与正常对照皮肤中GR-α、NF-κB、TNF-α及IL-1β的表达及其分布。结果:GR-α在慢性皮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皮肤中阳性表达的分布情况一致,GR-α不但在表皮呈弥漫性表达,还可表达于汗腺及汗管、真皮成纤维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周围的一些细胞成分。然而,与正常对照皮肤相比,GR-α在慢性皮炎皮损角质形成细胞及真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明显减弱。NF-κB在慢性皮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皮肤中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在正常对照组皮肤中均为胞质表达,而在慢性皮炎组中为胞质表达和(或)胞核均有表达。TNF-α及IL-1β在慢性皮炎与正常对照皮肤角质形成细胞胞质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为弱阳性反应。结论:慢性皮炎皮损区角质形成细胞中GR-α的表达下调有可能会影响皮损局部的抗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慢性 角质形成细胞 糖皮质激素受体-Α 核因子-KB 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
下载PDF
瘢痕疙瘩组织中ICAM-1、VEGF、c-fos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 被引量:8
14
作者 阎国富 何威 刘荣卿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39-141,共3页
采取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了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以及原癌基因 (c fos)在瘢痕疙瘩、普通瘢痕、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ICAM 1、VEGF、c fos在瘢痕疙瘩中表达皆增强。ICAM 1主要表达在真皮... 采取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了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以及原癌基因 (c fos)在瘢痕疙瘩、普通瘢痕、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ICAM 1、VEGF、c fos在瘢痕疙瘩中表达皆增强。ICAM 1主要表达在真皮浅层血管、浸润的炎细胞、成纤维细胞 ;VEGF、c fos主要表达在表皮、真皮血管、皮肤附属器 ;部分瘢痕疙瘩标本成纤维细胞c fos染色阳性 ,提示瘢痕疙瘩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处于一种激活状态 ,瘢痕疙瘩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ICAM-1 VEGF C-FOS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5
15
作者 郁博 何威 +4 位作者 叶明福 李顺碧 林自华 何云志 黄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34-636,共3页
报告1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男,43岁。左面部红肿1个月余。初发时表现为左下眼睑红肿,以后红肿范围渐扩大,累及整个左侧面部,并有水疱形成甚至破溃。根据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确诊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关键词 淋巴瘤 NK/T细胞 鼻型
下载PDF
多发性丘疹型血管角皮瘤伴海绵状血管瘤 被引量:5
16
作者 尚进 何威 +4 位作者 吴军 黎智 黄海 余小勤 付秋红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16-416,415,共2页
患儿男,5岁。 主诉:左肩部起多个红色丘疹40余天。 现病史:40余天前家人发现患儿左肩部有2个粟粒大红色丘疹,随后邻近部位渐出现20余个类似的红色丘疹,渐增至绿豆或黄豆大,无自觉症状,部分皮损擦破后易出血。发疹前局部无外伤史。
关键词 血管瘤 血管角皮瘤 血管瘤 海绵状
下载PDF
嗜酸细胞性脂膜炎1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玲 何威 +1 位作者 黄海 任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21-222,共2页
报告1例嗜酸细胞性脂膜炎。患者男,32岁。其双下肢起红斑、发硬伴瘙痒2年。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皮下脂肪小叶间隔中有成片的密集嗜酸性粒细胞和单一核细胞浸润。诊断为嗜酸细胞性脂膜炎。
关键词 脂膜炎 嗜酸细胞性
下载PDF
反应性结节性增生1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军 何威 +1 位作者 黄海 唐天龙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3-234,共2页
报告1例反应性结节性增生。患者男,57岁。左手无名指结节3年,无自觉症状。给予手术切除治疗。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有大量交叉和波浪状排列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其周围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明显;边缘血管周围可见少量单一核细胞浸润。
关键词 增生 结节性 反应性
下载PDF
地塞米松和他克莫司对HaCaT细胞热休克蛋白90表达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玲 何威 +1 位作者 张斌 郁博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比较地塞米松和他克莫司对HaCaT细胞热休克蛋白90(ISP90)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含10^(-6)mol/L地塞米松或10^(-6)mol/L他克莫司的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细胞,在24 h和48 h的不同时相点,采用Real timePCR和West... 目的:比较地塞米松和他克莫司对HaCaT细胞热休克蛋白90(ISP90)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含10^(-6)mol/L地塞米松或10^(-6)mol/L他克莫司的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细胞,在24 h和48 h的不同时相点,采用Real time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tSP90的表达。结果:地塞米松作用24 h后,HSP90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48 h后进一步升高(P<0.05);而他克莫司作用于HaCaT细胞后的不同时相点,tSP90 mRNA和蛋白水平与未处理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可上调角质形成细胞中HSP90的表达,他克莫司不影响角质形成ll胞HSP90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他克莫司 角质形成细胞 热休克蛋白
下载PDF
重组免疫毒素hIL2-Luffin P1的构建、表达及鉴定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树雷 何威 +3 位作者 王儒鹏 吴军 张小容 赵云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15-317,321,共4页
目的构建、诱导表达并鉴定可用于特异性杀伤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免疫毒素hIL-2-Luffin P1。方法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重组基因片段hIL-2-Luffin P1克隆入新的表达载体pET32a(+)中,经酶切及DNA序列测定进行鉴定并证实正确后,转化至表达宿主菌... 目的构建、诱导表达并鉴定可用于特异性杀伤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免疫毒素hIL-2-Luffin P1。方法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重组基因片段hIL-2-Luffin P1克隆入新的表达载体pET32a(+)中,经酶切及DNA序列测定进行鉴定并证实正确后,转化至表达宿主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hIL-2-Luffin P1融合蛋白,行Western blot用His标签抗体和鼠抗人IL-2抗体对该融合蛋白进行鉴定。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免疫毒素表达载体pET32a(+)-hIL-2-Luffin P1,经Western blot鉴定证实诱导表达的重组免疫毒素hIL-2-Luffin P1融合蛋白的正确。结论重组免疫毒素hIL-2-Luffin P1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其对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杀伤作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毒素 人白介素2 Luffin P1 肿瘤靶向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