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肠道营养改善烧伤大鼠胃组织血液灌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彭曦 冯晋斌 +3 位作者 颜洪 尤忠义 王裴 汪仕良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6期517-519,共3页
目的 探讨早期肠道喂养改善烧伤大鼠胃组织血液灌流的机制。方法 采用 3 0 %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C)、单纯烧伤 (B)和烧伤加肠道营养 (EF)组。分别检测伤前及伤后 3、6、1 2、2 4、48h胃组织中内皮素 (ET)、一氧... 目的 探讨早期肠道喂养改善烧伤大鼠胃组织血液灌流的机制。方法 采用 3 0 %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C)、单纯烧伤 (B)和烧伤加肠道营养 (EF)组。分别检测伤前及伤后 3、6、1 2、2 4、48h胃组织中内皮素 (ET)、一氧化氮(NO)、血管活性肠肽 (VIP)含量及胃粘膜血流量 (GMBF)。结果 烧伤后胃组织中ET、NO、VIP及ET/NO、ET/VIP比值均呈上升趋势 ,而GMBF则显著低于伤前。EF组中ET含量及ET/NO、ET/VIP比值明显低于B组 ,而NO、VIP及IMBF则高于B组 ,ET/NO、ET/VIP同GMBF呈显著负相关 (r1 =- 0 93 ,P <0 0 1 ;r2 =- 0 89,P <0 0 1 )。结论 早期肠道喂养改善烧伤后胃组织缺血状况的机制可能与食物对胃肠道神经的刺激 ,导致NO、VIP释放增加 ,并适度降低ET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肠道营养 胃粘膜血流量 烧伤 血液灌流 实验研究
下载PDF
犬严重烧伤早期脑水肿MRI与病理对照观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黎海涛 应大君 +3 位作者 孙建森 卞修武 张永克 何保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844-848,共5页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早期脑水肿MRI表现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5 2只家犬采用凝固汽油体表燃烧法制成 5 0 %TBSAⅢ度模型。应用MRI表现与病理改变对比分析法对各实验组 (对照组、单烧组、平衡液组和葡萄糖液组 )犬进行了动态观察。...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早期脑水肿MRI表现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5 2只家犬采用凝固汽油体表燃烧法制成 5 0 %TBSAⅢ度模型。应用MRI表现与病理改变对比分析法对各实验组 (对照组、单烧组、平衡液组和葡萄糖液组 )犬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 严重烧伤早期脑水肿模型 (葡萄糖液组 )显示MRI改变的最早时间为伤后 12h ,以弥漫性脑肿胀为其表现特征。当T1 WISIR低于 10 %时 ,MRI难以发现 ;伤后2 4hT2 WISIR增高 8.2 9% ,脑灰、白质界限模糊 ,部分消失。病理学观察烧伤 6h以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终足肿胀 ;神经细胞出现空泡状现象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神经细胞及轴突呈不同程度的缺血性改变。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 ,这种改变逐渐明显 ,以伤后 2 4h表现最为显著。结论 严重烧伤早期脑水肿模型兼有血管源性和细胞毒性脑水肿的MRI及病理组织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脑水肿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MRI
下载PDF
严重烧伤休克期切痂对休克复苏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甲汉 张会堂 杨宗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9-71,共3页
目的 探讨烧伤休克期切痂的可行性及其对休克复苏的影响。方法 采用 40 %TBSAⅢ度烫伤犬模型 ,随机分为切痂组 (E组 )和非切痂组 (C组 )。伤后 1h按Parkland公式补给平衡盐溶液 ,E组动物伤后 3h切痂。分别于伤前及伤后 30min和 3、6、... 目的 探讨烧伤休克期切痂的可行性及其对休克复苏的影响。方法 采用 40 %TBSAⅢ度烫伤犬模型 ,随机分为切痂组 (E组 )和非切痂组 (C组 )。伤后 1h按Parkland公式补给平衡盐溶液 ,E组动物伤后 3h切痂。分别于伤前及伤后 30min和 3、6、1 2、2 4、48h检测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氧代谢及血浆氧自由基变化。结果 烧伤后 30min ,CO明显下降 ,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积指数和血乳酸含量明显增加 ,切痂后 ,E组动物上述指标较C组明显改善。结论 休克期切痂能较早地纠正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紊乱及氧代谢障碍 ,减轻氧自由损伤 ,有利于烧伤休克的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休克 切痂 血流动力学 复苏
下载PDF
肠道营养促进烧伤大鼠肠三叶因子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彭曦 谭银玲 +3 位作者 陶麟辉 王凤君 赵云 汪仕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768-770,共3页
目的 探讨肠道营养对烧伤大鼠肠三叶因子 (ITF)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 3 0 %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 ,随机分成伤前对照 (C) ,静脉营养 (PN)及肠道营养 (EN)组。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检测了烧伤后大... 目的 探讨肠道营养对烧伤大鼠肠三叶因子 (ITF)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 3 0 %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 ,随机分成伤前对照 (C) ,静脉营养 (PN)及肠道营养 (EN)组。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检测了烧伤后大鼠肠组织中肠三叶因子 (ITF)及ITFmRNA的变化 ,并观察了两组大鼠肠道受损情况。结果 正常大鼠小肠中ITF及ITFmRNA均有一定表达 ,它们主要分布于肠绒毛杯状细胞中。烧伤后肠道组织结构受损 ,ITFmRNA表达明显降低 ,肠杯状细胞分泌ITF的能力大幅下降 ,特别是ITF二聚体的含量远远低于伤前 (P <0 .0 1)。两组比较 ,尽管肠道营养不能逆转烧伤后ITF下降的趋势 ,但能明显抑制其下降幅度 ,同时EN组肠粘膜受损程度也明显低于PN组。结论 严重烧伤后肠粘膜结构受损是ITF合成下降的主要原因 ,与静脉营养相比肠道营养可减轻肠粘膜受损程度 ,降低ITF特别是ITF二聚体的下降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三叶因子 肠道营养 静脉营养 烧伤
下载PDF
大鼠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线粒体Ca^(2+)转运变化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梁晚益 杨宗城 黄跃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线粒体Ca2 +转运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复制 30 %Ⅲ度烫伤大鼠模型 ,测定伤后1、3、6、1 2、2 4h大鼠心肌线粒体Ca2 +转运速率 ,同时检测影响Ca2 +转运的相关指标———心肌细胞胞浆Ca2 +浓度 ( [Ca2 +]c...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线粒体Ca2 +转运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复制 30 %Ⅲ度烫伤大鼠模型 ,测定伤后1、3、6、1 2、2 4h大鼠心肌线粒体Ca2 +转运速率 ,同时检测影响Ca2 +转运的相关指标———心肌细胞胞浆Ca2 +浓度 ( [Ca2 +]c)、线粒体膜电位及ATP含量。结果 伤后 1h心肌线粒体Ca2 +摄取速率明显升高 ,而Ca2 +释放速率无明显改变 ,但 3、6、1 2、2 4h心肌线粒体Ca2 +摄取与释放速率、线粒体膜电位、ATP含量均显著降低 ,且烧伤后线粒体Ca2 +摄取速率与膜电位呈明显正相关 ,Ca2 +释放速率与线粒体AT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伤后 3、6、1 2、2 4h心肌 [Ca2 +]c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①烧伤初始心肌线粒体Ca2 +摄取加强 ,伤后续阶段线粒体Ca2 +转运紊乱 ;②线粒体膜电位下降、ATP含量降低是烧伤后续阶段心肌线粒体Ca2 +转运紊乱的主要原因 ,伤后 [Ca2 +]c升高或有升高趋势也参与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线粒体Ca2 +转运变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膜电位 心肌线粒体 钙离子 钙转运
下载PDF
早期肠道营养减轻烧伤后应激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徐世伟 冯怀志 +3 位作者 汪仕良 尤忠义 王裴 唐成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287-1289,共3页
目的 比较早期肠道营养与早期静脉营养减轻内脏应激损害的效应。方法 Wistar大鼠 6 6只分成正常对照组、早期静脉营养组 (PN)、早期肠道营养组 (EN) ,PN组、EN组制成 30 %TBSAⅢ度烧伤模型。分组灌喂或颈外静脉输液给予相同热量和热... 目的 比较早期肠道营养与早期静脉营养减轻内脏应激损害的效应。方法 Wistar大鼠 6 6只分成正常对照组、早期静脉营养组 (PN)、早期肠道营养组 (EN) ,PN组、EN组制成 30 %TBSAⅢ度烧伤模型。分组灌喂或颈外静脉输液给予相同热量和热氮比的营养液。烧伤后 6、12、2 4、48、72h检测应激激素尿儿茶酚胺和血浆皮质醇及肝肾组织血管通透性、血流量、MDA、SOD的变化。结果 烧伤后大鼠皮质醇、儿茶酚胺均较对照组升高 ,EN组在多个时相点低于PN组 (P <0 .0 5~ 0 .0 1)。EN组肝肾血管通透性和MDA在多个时相点低于PN组 (P <0 .0 5~ 0 .0 1) ,EN组肝肾血流量和SOD在多个时相点高于PN组 (P <0 .0 5~ 0 .0 1)。结论 早期肠道营养可调理应激 ,减轻内脏应激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大鼠 应激损害 肠道营养 内脏损害
下载PDF
Ca^(2+)在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损害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梁晚益 唐立新 +1 位作者 杨宗城 黄跃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5-137,共3页
目的 探讨Ca2 + 在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损害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复制 30 %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 ,取正常及伤后 1、3、6、12、2 4h大鼠心肌分离线粒体 ,测其Ca2 + 浓度 ( [Ca2 + ]m)、线粒体PLA2 (mtPLA2 )、一氧化氮... 目的 探讨Ca2 + 在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损害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复制 30 %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 ,取正常及伤后 1、3、6、12、2 4h大鼠心肌分离线粒体 ,测其Ca2 + 浓度 ( [Ca2 + ]m)、线粒体PLA2 (mtPLA2 )、一氧化氮合酶 (mtNOS)、F0 F1 ATPase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 ,同时观察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变化。结果 ①伤后 1h [Ca2 + ]m与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均明显升高 ,且RCR与 [Ca2 + ]m呈显著正相关 ;伤后 3、6、12、2 4h心肌 [Ca2 + ]m、mtPLA2 及mtNOS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但线粒体呼吸功能反而下降 ,RCR与 [Ca2 + ]m呈明显负相关 ,mtNOS、mtPLA2 活性与 [Ca2 + ]m呈明显正相关。②伤后 1h线粒体F0 F1 ATPase合成活性明显升高 ,但 3、6、12、2 4h其合成活性与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组 ;F0 F1 ATPase水解活性除伤后 3h显著升高外 ,其余各时相点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Ca2 + ]m改变是烧伤后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变化的重要原因 ,烧伤初始 [Ca2 + ]m适度升高 ,促进线粒体呼吸功能加强 ;烧伤后续阶段Ca2 + 严重超载激活mtPLA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线粒体 心肌
下载PDF
含不同脂肪成分的早期肠内喂养改善烧伤病人蛋白质代谢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颜洪 汪仕良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2年第2期101-105,共5页
目的 :比较烧伤病人早期肠内喂养含MCT/LCT或含LCT的肠内营养制剂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并探讨MCT/LCT改善烧伤后营养状态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 30例总烧伤表面积 (TBSA) >30 %的病人 ,随机分为两组 ,瑞高组 (Fresubin 75 0MCT ,F... 目的 :比较烧伤病人早期肠内喂养含MCT/LCT或含LCT的肠内营养制剂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并探讨MCT/LCT改善烧伤后营养状态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 30例总烧伤表面积 (TBSA) >30 %的病人 ,随机分为两组 ,瑞高组 (Fresubin 75 0MCT ,F组 )饲以含MCT/LCT的肠内营养制剂瑞高 ,能全力组 (Nutrison ,N组 )饲以只含LCT的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于伤后 2 4h内进行全肠内营养支持 ,共 10天。在烧伤后 1、4、7、10天分别观察两组病人蛋白质代谢的情况 (包括血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胰岛素、前列腺素E2 、尿 3 甲基组氨酸排出及尿总氮 )。 结果 :F组病人血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胰岛素明显高于N组 ,尿总氮、尿 3 甲基组氨酸排出及血清前列腺素E2明显低于N组。 结论 :含MCT/LCT的肠内营养制剂较只含LCT者能更有效地减轻烧伤后机体蛋白质分解 ,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肠内营养 烧伤 三酰甘油 肠道
下载PDF
严重烧伤大鼠肾脏热休克蛋白72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理 杨宗城 +2 位作者 赵阳兵 傅祖红 黎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05-307,共3页
目的:研究严重烧伤和热休克处理大鼠肾脏热休克蛋白72(HSP72)基因表达,并讨论其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HSP72特异性引物,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原位杂交技术观察肾脏HSP72mRNA变化;用免疫印迹观察蛋白质表达的变... 目的:研究严重烧伤和热休克处理大鼠肾脏热休克蛋白72(HSP72)基因表达,并讨论其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HSP72特异性引物,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原位杂交技术观察肾脏HSP72mRNA变化;用免疫印迹观察蛋白质表达的变化。结果:①烧伤早期大鼠肾脏热休克蛋白表达是逐渐增加的,到24h,其mRNA和蛋白质均处于高表达水平。②热休克预处理后大鼠肾脏热休克蛋白表达峰值在6h~12h,在24h其表达水平仍比正常对照高。③HSP72mRNA在近曲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和髓拌上皮细胞均有分布。结论:烧伤后肾脏hsp72mRNA表达较热预处理后时间长,HSP72分布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肾脏 热休克蛋白 基因表达
下载PDF
谷氨酰胺对烧伤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9
10
作者 彭曦 陈蓉春 +2 位作者 王裴 尤忠义 汪仕良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 研究谷氨酰胺对烧伤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 30 %体表面积 度烧伤大鼠模型 ,随机分成伤前对照 (C)组、普通肠道营养 (EN)组及谷氨酰胺强化的肠道营养 (GL N )组。EN和 GL N组除是否给予谷氨酰胺外 ,其... 目的 研究谷氨酰胺对烧伤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 30 %体表面积 度烧伤大鼠模型 ,随机分成伤前对照 (C)组、普通肠道营养 (EN)组及谷氨酰胺强化的肠道营养 (GL N )组。EN和 GL N组除是否给予谷氨酰胺外 ,其它条件均相同。分离肠上皮细胞线粒体 ,观察烧伤后各组线粒体呼吸控制率 (RCR)、磷氧比 (P/O)、肠黏膜血流量 (IMBF)及肠道氧摄取率 (Oext)的变化。结果 烧伤后各组线粒体 态呼吸率 (ST3)明显下降 , 态呼吸率 (ST4 )升高 ,RCR显著降低。两组相比 ,GL N组变化幅度较小 ,同时其 IMBF和 Oext也明显高于 EN组。结论 严重烧伤后肠黏膜血流量下降 ,肠道 Oext降低 ,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受损 ,氧化磷酸化失耦联。 GL N能改善肠道血供 ,增加 Oext,减轻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受抑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酰胺 肠道营养 线粒体 呼吸控制率 烧伤
下载PDF
CTLA4Ig基因转染猪皮异种移植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郑峻松 吴军 +4 位作者 马兵 罗高兴 易绍萱 贺伟峰 陈希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762-764,共3页
目的 探索重组腺病毒载体 (Recombinantadenovirus ,rAdv)介导CTLA4Ig基因转染猪皮异种移植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方法 构建CTLA4Ig重组腺病毒载体 ,转染猪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 ,以猪表皮细胞匀浆液为刺激原 ,观察DC递呈猪... 目的 探索重组腺病毒载体 (Recombinantadenovirus ,rAdv)介导CTLA4Ig基因转染猪皮异种移植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方法 构建CTLA4Ig重组腺病毒载体 ,转染猪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 ,以猪表皮细胞匀浆液为刺激原 ,观察DC递呈猪表皮抗原刺激人T细胞增殖、活化及信号转导的影响 ;同时 ,以CTLA4Ig rAdv转染小鼠DC细胞 ,观察该DC膜表面分子CD40、CD80表达。结果 CTLA4Ig转染DC能显著抑制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P <0 .0 1)和T细胞肌醇磷脂信号系统转导活性 ,IL 2分泌亦受到明显抑制 (P <0 .0 5 ) ;转染CTLA4Ig的小鼠DC膜表面分子CD80表达降低 (P <0 .0 5 )。结论 腺病毒介导CTLA4Ig基因转染猪皮能诱导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LA4IG 异种移植 免疫耐受 信号转导 皮肤移植
下载PDF
烧伤早期损害的防治措施对提高烧伤存活率的作用 被引量:16
12
作者 黄跃生 杨宗城 +2 位作者 肖光夏 汪仕良 黎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17-220,共4页
目的 探讨烧伤早期损害综合防治措施对提高第 3阶段我所烧伤存活率的作用。方法 将我所收治的 12 5 68例烧伤病人按时间顺序分为 3个阶段 ,回顾性分析 3个阶段病人的面积分布、存活率和烧伤休克、全身性感染、内脏并发症发生率及第 3... 目的 探讨烧伤早期损害综合防治措施对提高第 3阶段我所烧伤存活率的作用。方法 将我所收治的 12 5 68例烧伤病人按时间顺序分为 3个阶段 ,回顾性分析 3个阶段病人的面积分布、存活率和烧伤休克、全身性感染、内脏并发症发生率及第 3阶段主要的防治措施。结果 与第 1阶段及第 2阶段比较 ,第 3阶段各面积组休克发生率、全身性感染发生率、内脏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降低 ,总存活率、不同烧伤面积存活率均显著提高 ;延迟快速复苏、早期一次性大面积切痂、早期肠道喂养及吸入性损伤、肠源性感染等治疗组内脏损害发生率均显著低于相应对照组。结论 烧伤早期损害综合防治措施对提高我所第 3阶段烧伤存活率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早期损害 预防 存活率
下载PDF
肠三叶因子在大鼠肠道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彭曦 谭银玲 +5 位作者 陶凌辉 王凤君 赵云 王裴 尤忠义 汪仕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623-626,共4页
目的 研究肠三叶因子 (ITF)及其mRNA在大鼠肠道的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等手段观察了ITF及ITFmRNA在大鼠肠道的表达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了不同肠段ITF的含量。结果 从十二指肠至结肠均有ITF及ITFmRNA表达 ,主... 目的 研究肠三叶因子 (ITF)及其mRNA在大鼠肠道的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等手段观察了ITF及ITFmRNA在大鼠肠道的表达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了不同肠段ITF的含量。结果 从十二指肠至结肠均有ITF及ITFmRNA表达 ,主要分布于肠绒毛杯状细胞 ,其中ITFmRNA仅在杯状细胞的基底和边缘表达 ,其它区域的杯状细胞则呈ITFmRNA阴性反应 ,同时发现部分其它部位的肠上皮细胞中亦有少量ITF及ITFmRNA表达。ITF定量分析显示 ,整个肠道中以十二指肠含量最高 ,空回肠次之 ,结肠含量较低 ,各段小肠中ITF含量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但都明显高于结肠 (P <0 .0 1)。结论 杯状细胞是合成ITF的主要场所 ,ITF在肠道分布的差异可能同各肠段分泌的粘液性质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三叶因子 肠道 大鼠 ITF MRNA
下载PDF
烧伤创面处理方法的改进与提高治愈率的关系 被引量:18
14
作者 刘旭盛 黄跃生 +1 位作者 王甲汉 杨宗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1197-1200,共4页
目的 研究我所 42余年来 ,尤其近 15年有关创面处理方法的改进及其与提高烧伤治愈率的关系。方法 总结本所自 195 8年以来收治的 12 5 6 8例烧伤病人 ,按 195 8~ 1980 ,1981~ 1990和 1991~ 2 0 0 0年 3个阶段总结烧伤患者一般情况... 目的 研究我所 42余年来 ,尤其近 15年有关创面处理方法的改进及其与提高烧伤治愈率的关系。方法 总结本所自 195 8年以来收治的 12 5 6 8例烧伤病人 ,按 195 8~ 1980 ,1981~ 1990和 1991~ 2 0 0 0年 3个阶段总结烧伤患者一般情况、治愈率、住院日、手术次数 ,并总结烧伤后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 (金磊生长素 )、烧伤早期一次性全切痂、创面外用表皮生长因子及中厚供皮区盖刃厚超薄皮片等对创面愈合及全身情况的作用。结果 近年烧伤患者收容量明显增加 ,而治愈率尤其大面积烧伤治愈率明显提高 ,患者创面愈合加速 ,住院期缩短。结论 积极手术一次性全切痂、全身应用促蛋白合成的生长激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一交性全切痂 创面愈合 治愈率
下载PDF
烧伤大鼠静脉营养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7
15
作者 彭曦 汪仕良 +3 位作者 谭银玲 尤忠义 王凤君 黎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 :建立烧伤大鼠静脉营养模型。方法 :采用自制的鼠用静脉输液装置对30 %TBSAⅢ度烧伤的Wis tar大鼠行中心静脉置管 ,持续静脉营养。每天输入152ml[735kJ(175kcal)]/kg营养液 ,其中糖、脂肪及蛋白质的供热比分别为 :54.5∶31.5∶14 ... 目的 :建立烧伤大鼠静脉营养模型。方法 :采用自制的鼠用静脉输液装置对30 %TBSAⅢ度烧伤的Wis tar大鼠行中心静脉置管 ,持续静脉营养。每天输入152ml[735kJ(175kcal)]/kg营养液 ,其中糖、脂肪及蛋白质的供热比分别为 :54.5∶31.5∶14 ,糖占15.3 %(w/v) ,卡氮比为183∶1 ,并根据烧伤后能量代谢的特点添加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同时观察该模型的应用情况。结果 :本实验最长置管时间为7d ,其间大鼠活动不受限制 ,静脉留置管无脱落、扭曲或被咬断。切口无感染 ,无明显输液反应 ,未见由于置管输液导致的静脉炎、血管栓塞以及死亡。结论 :该模型可用于烧(创)伤或其它静脉营养支持的实验研究 ,具有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易于复制、适用范围广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静脉营养 烧伤
下载PDF
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郑江 郑瑞丹 +2 位作者 屠伟峰 陈军 肖光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24-427,共4页
目的 观察肠道I R损伤对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 采用夹闭肠系膜前动脉(时间 6 0min)技术复制肠道I R损伤大鼠模型 :①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 (鲎试剂定量试验法 )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 ,②肠系膜淋巴结、肝、肺、肾组织匀... 目的 观察肠道I R损伤对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 采用夹闭肠系膜前动脉(时间 6 0min)技术复制肠道I R损伤大鼠模型 :①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 (鲎试剂定量试验法 )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 ,②肠系膜淋巴结、肝、肺、肾组织匀浆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研究成功地复制了肠道I R损伤大鼠模型 ,并观察到大鼠肠道I R损伤可引起 :①门、腔静脉血中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 (P均 <0 .0 1) ,门脉血浆内毒素显著高于腔静脉血 (P <0 .0 1) ;②血浆TNFα在再灌注后 3h达峰值 ,明显高于缺血前水平 (P 均 <0 .0 1) ;③肠系膜各组淋巴结及肺、肝、肾组织匀浆均培养出细菌 ,且各组织中的细菌与回、盲肠腔内的优势菌分布相一致。结论 肠道I R损伤可引起小肠、盲结肠的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缺血 再灌注损伤 内毒素移位 肠源性细菌
下载PDF
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大鼠烧伤后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赵云 王凤君 +1 位作者 王裴 汪仕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64-766,共3页
目的 探讨大鼠烧伤后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及胰高血糖素样肽 2 (GLP 2 )对其的影响。方法  7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烧伤组、GLP 2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动物于伤后 6、1 2h、1、3、5d处死 ,检测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数、Caspases 3酶... 目的 探讨大鼠烧伤后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及胰高血糖素样肽 2 (GLP 2 )对其的影响。方法  7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烧伤组、GLP 2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动物于伤后 6、1 2h、1、3、5d处死 ,检测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数、Caspases 3酶活性及Bcl 2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烧伤后 6h~ 5d肠上皮凋亡细胞数较正常组明显增加 ,GLP 2治疗后在伤后 6、1 2h、1d、3d、5d均明显低于烧伤组 ;caspase 3的活性在伤后 1d明显升高 ,伤后 3d到峰值 ,然后迅速下降至正常范围内 ,GLP 2组caspase 3活性只在伤后 3d明显高于伤前 ,而与烧伤组相比则在伤后 1、3d活性明显降低。肠粘膜Bcl 2mRNA表达在伤后 1 2h开始低于正常 ,至伤后5d仍低于正常 ,GLP 2组Bcl 2基因表达在伤后 1、3、5d低于于正常组 ,但与烧伤组相比 ,GLP 2组在伤后 1 2h、1d、3d、5d高于烧伤组。结论 GLP 2可降低烧伤后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 ,其机制可能与降低Caspases 3酶活性 ,促进B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细胞 烧伤 肠道粘膜 胰高血糖素样多肽-2 细胞凋亡 肠源性感染 肠源性高代谢
下载PDF
严重烧伤后营养支持途径对机体肠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忠勇 汪仕良 +1 位作者 余斌 黎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03-206,共4页
目的 :考察严重烧伤早期两种营养支持途径对机体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19例烧伤病人随机分为早期肠道营养组 (EN )和肠外营养组 (PN) ,分别于伤后 1、4、8、14d测胃泌素、胃动素、MDA、SOD、内毒素、TNF、DAO及肠道通透性。结果 :EN组... 目的 :考察严重烧伤早期两种营养支持途径对机体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19例烧伤病人随机分为早期肠道营养组 (EN )和肠外营养组 (PN) ,分别于伤后 1、4、8、14d测胃泌素、胃动素、MDA、SOD、内毒素、TNF、DAO及肠道通透性。结果 :EN组血胃泌素、胃动素PBD4、PBD8显著高于PN组 (P <0 0 5 ,P <0 0 1) ,血浆MDA在PBD4、PBD8显著低于PN组 (P <0 0 1) ,EN组SOD在PBD4、PBD8显著低于PN组 (P<0 0 1)。EN组血清DAO呈下降趋势 ,PBD4显著低于PN组 (P <0 0 1) ,内毒素和TNF在PBD1后大多数时相点EN组均显著低于PN (P <0 0 1)。L/M比值PBD4、PBD8EN组显著低于PN组。L/M与DAO、MDA、TNF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与SOD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1)。结论 :早期肠道营养促进肠道分泌和运动功能 ,减轻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 ,降低肠道通透性 ,减少内毒素入血和炎症介质的释放 ,较好地维护了肠粘膜屏障功能。在本组病例 ,早期肠道营养优于静脉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肠道营养 肠外营养 EN PN
下载PDF
早期肠道营养对烧伤后肝脏的保护效应 被引量:14
19
作者 徐世伟 汪仕良 +1 位作者 冯怀志 尤忠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0-172,共3页
目的 :比较早期肠道营养与早期静脉营养对肝脏的保护效果 ,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Wistar大鼠66只 ,分成正常对照组、早期静脉营养组(PN组)、早期肠道营养组(EN) ,PN组、EN组制成30 %TBSAⅢ度烧伤模型。分组予以灌喂或颈外静脉插管... 目的 :比较早期肠道营养与早期静脉营养对肝脏的保护效果 ,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Wistar大鼠66只 ,分成正常对照组、早期静脉营养组(PN组)、早期肠道营养组(EN) ,PN组、EN组制成30 %TBSAⅢ度烧伤模型。分组予以灌喂或颈外静脉插管输液 ,给予相同热量和热氮比的营养液。烧伤后6、12、24、48、72h检测肝血管通透性、组织含水量、血流量 ,肝组织的能荷 (EC)改变。结果 :EN组和PN组伤后肝血管通透性均较对照组增高 (P<0.05 ,P<0.01) ,EN组在多数时相点显著低于PN组 (P<0.05 ,P<0.01)。EN组肝组织含水量在烧伤后24h均明显低于PN组 (P<0.05)。肝血流量EN组多数时相点明显高于PN组 ,PN组EC在烧伤后12、24h明显低于EN组 (P<0.05)。结论 :与早期静脉营养相比 ,早期肠道营养可有效促进烧伤后肝脏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大鼠 肠内营养 肝脏保护 肠外营养
下载PDF
大肠杆菌DNA对小鼠致死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潘文东 周红 +4 位作者 郑江 夏培元 秦孝建 鲁永玲 刘晓禄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5-397,共3页
目的 探讨细菌DNA是否参与细菌感染引起的失控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的发生。方法 清洁级昆明种小白鼠10 0只 ,随机分为 3 0、2 0、10、5、1mg/kgE .coliDNA和 3 0mg/kg60 CoDNA、DNasedDNA、CTDNA、DNA抽提流程有机残留物以及空白... 目的 探讨细菌DNA是否参与细菌感染引起的失控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的发生。方法 清洁级昆明种小白鼠10 0只 ,随机分为 3 0、2 0、10、5、1mg/kgE .coliDNA和 3 0mg/kg60 CoDNA、DNasedDNA、CTDNA、DNA抽提流程有机残留物以及空白对照 10组 ,后两组经腹腔注射 60 0mg/kgD 氨基半乳糖敏化。采用尾静脉给药方式 ,观察给药后 48h内小鼠的一般情况及其死亡率。结果 ①双链E .coliDNA对小鼠的致死作用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LD50 =11.5 1mg/kg ;② 3 0mg/kgE .coliDNA、60 CoDNA组小鼠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 (8/10、10 /10 ,P >0 .0 5 ) ;③DNasedDNA、DNA抽提流程有机残留物和CTDNA组均无小鼠死亡 (0 /1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失控性炎病反应综合征 感染 大肠杆菌 小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