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化三醇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薇 陈光辉 +2 位作者 吴波 张仁良 徐格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7期312-316,共5页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保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将54只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8只)、骨化三醇干预组(23只,2μg.k-g1.d-1,持续8 d)和安慰剂组(23只,脂肪乳剂2m l.kg-1.d-1,持续8 d)。在第8...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保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将54只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8只)、骨化三醇干预组(23只,2μg.k-g1.d-1,持续8 d)和安慰剂组(23只,脂肪乳剂2m l.kg-1.d-1,持续8 d)。在第8天给药结束后1 h,以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后1 h再灌注模型,检测其3、6、9 h新皮质核转录因子(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0及72 h时脑梗死体积及神经细胞损伤情况。结果骨化三醇干预组与安慰剂组相比,脑缺血-再灌注后3、6、9 h的NF-κB活性、TNF-α含量亦显著降低(P<0.05),6 h的IL-10含量显著增加(P<0.05)。脑缺血-再灌注72 h骨化三醇组大鼠相对脑梗死体积为(11.8±3.6)%,明显小于安慰剂组的(21.6±4.2)%,P<0.05。结论骨化三醇可能通过对炎症介质的免疫调节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化三醇 脑缺血 再灌注 神经保护
下载PDF
维生素D_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被引量:6
2
作者 李薇 陈光辉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6-318,共3页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维生素D3 二羟基维生素 活性代谢产物 动物实验研究 神经系统发育 肿瘤细胞增殖 骨化三醇 分子遗传学 流行病学
下载PDF
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不良结局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梁萌 左朦 +4 位作者 赵娜娜 刘德志 王朋 马延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93-398,共6页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不良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18~45岁)患者685例,均经头部CT或MRI确诊为首次发病。根据患者出院90 d随访时改良Ran...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不良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18~45岁)患者685例,均经头部CT或MRI确诊为首次发病。根据患者出院90 d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RS),将其分为结局良好(mRS 0~2分)组(554例)和结局不良(mRS 3~6分)组(131例)。入院当天完善临床资料的收集,包括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口服避孕药等)、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住院后前3 d平均收缩压(以>140 mmHg进行分析)及实验室检查等。卒中亚型采用急性卒中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分型标准。采用单因素分析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并对早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结局良好组比较,结局不良组住院后前3 d平均收缩压>140 mmHg者的比率[37.4%(49/131)比21.7%(120/554),χ~2=14.131]、入院时NIHSS评分[10.0(7.0,14.0)分比1.5(0,3.0)分,Z=-15.300]、白细胞计数[7.5(6.0,9.0)×10~9/L比6.8(5.7,8.2)×10~9/L,Z=-3.157]、空腹血糖[4.9(4.6,6.0)mmol/L比4.8(4.4,5.3)mmol/L,Z=-2.726]、纤维蛋白原水平[2.8(2.3,3.4)g/L比2.6(2.3,3.2)g/L,Z=-2.018]较高,血尿酸[291(220,346)mmol/L比315(261,374)mmol/L,Z=-3.443]和血浆白蛋白水平[43.1(40.0,45.9)g/L比44.8(42.4,47.4)g/L,Z=-4.708]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OAST分型比较,结局不良组心源性栓塞患者比例高于结局良好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9/131)比2.5%(14/554),χ~2=4.893,P<0.05]。其余临床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OR=1.474,95%CI:1.378~1.576,P<0.01)、入院后前3 d平均收缩压>140 mmHg(OR=2.134,95%CI:1.210~3.764,P=0.009)、心源性栓塞(OR=4.902,95%CI:1.073~22.222,P=0.040)是早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而血浆白蛋白水平升高(OR=0.902,95%CI:0.850~0.956,P=0.001)是早期良好结局的保护因素。结论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心源性栓塞和入院后前3 d平均收缩压升高可能是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浆白蛋白水平升高有利于其早期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结局 青年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范进 李倩 +4 位作者 孙文 朱慧敏 孔丽 芮志凤 林敏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45-448,共4页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脑血管反应性(CVR)的影响及心肌梗死溶栓分级(TIMI)与CVR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行大脑中动脉支架置人术的卒中患者39例作为手术组,选择同期非卒中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经颅多普勒(TCD)结合CO2吸人...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脑血管反应性(CVR)的影响及心肌梗死溶栓分级(TIMI)与CVR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行大脑中动脉支架置人术的卒中患者39例作为手术组,选择同期非卒中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经颅多普勒(TCD)结合CO2吸人试验检测手术前后CVR的变化,DSA造影明确卒中血管TIMI分级,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组患者术前CVR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CVR较术前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VR与TIMI分级呈正相关(R=0.594,P〈0.05),TIMI分级1级和2级之间术前CV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级和3级之间术前CV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VR改善幅度与术前CVR呈负相关(R=-0.760,P〈0.05),与TIMI等级亦呈负相关(R=-0.620,P〈0.05).结论 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能有效改善患者CV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支架 脑血管反应性 经颅多普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