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胰腺癌多层螺旋CT成像新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英鑫 李苏建 王中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767-1770,共4页
近十年随着多层螺旋CT(MSCT)空间分辨技术的不断进步,薄层多期扫描、曲面重建、三维血管重建、灌注成像等技术的应用,可获得清晰的胰腺自身、胰周血管和胰胆管等结构的解剖图像,还可检测出肿瘤血流动力学改变。MSCT成像技术的发展,显著... 近十年随着多层螺旋CT(MSCT)空间分辨技术的不断进步,薄层多期扫描、曲面重建、三维血管重建、灌注成像等技术的应用,可获得清晰的胰腺自身、胰周血管和胰胆管等结构的解剖图像,还可检测出肿瘤血流动力学改变。MSCT成像技术的发展,显著提高了胰腺微小肿块的检出率,有助于对肿瘤术前精确分期和手术可切除性的判断,使得胰腺的早期定性诊断和治疗有了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诊断 多层螺旋CT
下载PDF
双源CT心周脂肪定量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璟 吴宗贵 +5 位作者 江时森 张龙江 朱飞鹏 宫剑滨 王立军 彭永平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31-834,共4页
目的分析心周脂肪体积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发生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221例同期行64排双源CT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入选,进行腰围、体质指数和空腹血生物化学指标测定。使用64排双源CT测定心周脂肪体积,通... 目的分析心周脂肪体积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发生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221例同期行64排双源CT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入选,进行腰围、体质指数和空腹血生物化学指标测定。使用64排双源CT测定心周脂肪体积,通过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患者的冠心病诊断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并采用Gensini积分量化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结果入选患者男性占71.04%。男性心周脂肪体积明显大于女性(241.44±78.08cm3比216.46±64.36cm3,P=0.025)。年龄≥70岁的患者心周脂肪体积明显大于年龄<70岁的同性别患者(P<0.05)。冠心病患者的心周脂肪体积明显大于非冠心病患者(242.10±75.80cm3比189.23±52.26cm3,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周脂肪体积(OR=1.11,P<0.001)和体质指数(OR=1.01,P=0.001)是影响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心周脂肪体积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结论64排双源CT可对心周脂肪组织进行准确定量,心周脂肪体积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冠心病的发生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可作为一个新的评估冠心病风险和病变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周脂肪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造影 双源CT
下载PDF
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不良结局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梁萌 左朦 +4 位作者 赵娜娜 刘德志 王朋 马延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93-398,共6页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不良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18~45岁)患者685例,均经头部CT或MRI确诊为首次发病。根据患者出院90 d随访时改良Ran...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不良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18~45岁)患者685例,均经头部CT或MRI确诊为首次发病。根据患者出院90 d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RS),将其分为结局良好(mRS 0~2分)组(554例)和结局不良(mRS 3~6分)组(131例)。入院当天完善临床资料的收集,包括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口服避孕药等)、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住院后前3 d平均收缩压(以>140 mmHg进行分析)及实验室检查等。卒中亚型采用急性卒中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分型标准。采用单因素分析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并对早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结局良好组比较,结局不良组住院后前3 d平均收缩压>140 mmHg者的比率[37.4%(49/131)比21.7%(120/554),χ~2=14.131]、入院时NIHSS评分[10.0(7.0,14.0)分比1.5(0,3.0)分,Z=-15.300]、白细胞计数[7.5(6.0,9.0)×10~9/L比6.8(5.7,8.2)×10~9/L,Z=-3.157]、空腹血糖[4.9(4.6,6.0)mmol/L比4.8(4.4,5.3)mmol/L,Z=-2.726]、纤维蛋白原水平[2.8(2.3,3.4)g/L比2.6(2.3,3.2)g/L,Z=-2.018]较高,血尿酸[291(220,346)mmol/L比315(261,374)mmol/L,Z=-3.443]和血浆白蛋白水平[43.1(40.0,45.9)g/L比44.8(42.4,47.4)g/L,Z=-4.708]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OAST分型比较,结局不良组心源性栓塞患者比例高于结局良好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9/131)比2.5%(14/554),χ~2=4.893,P<0.05]。其余临床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OR=1.474,95%CI:1.378~1.576,P<0.01)、入院后前3 d平均收缩压>140 mmHg(OR=2.134,95%CI:1.210~3.764,P=0.009)、心源性栓塞(OR=4.902,95%CI:1.073~22.222,P=0.040)是早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而血浆白蛋白水平升高(OR=0.902,95%CI:0.850~0.956,P=0.001)是早期良好结局的保护因素。结论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心源性栓塞和入院后前3 d平均收缩压升高可能是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浆白蛋白水平升高有利于其早期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结局 青年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