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周血CD4^+T细胞的ATP含量与肝移植后早期感染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
作者 董家勇 李瑞东 +8 位作者 殷浩 郭闻渊 林峰 邹游 张晓军 吴幼民 丁国善 傅志仁 王正昕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46-1148,共3页
目的探讨CD4+T细胞的ATP含量与肝移植术后早期(术后1个月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集85例肝移植患者、6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全血标本,术前、术后1、2、4周及感染当日和经治疗后体温正常3d各1份;用Immu-KnowTM免疫细胞功能测定试剂盒... 目的探讨CD4+T细胞的ATP含量与肝移植术后早期(术后1个月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集85例肝移植患者、6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全血标本,术前、术后1、2、4周及感染当日和经治疗后体温正常3d各1份;用Immu-KnowTM免疫细胞功能测定试剂盒检测CD4+T细胞的ATP值。结果感染组ATP值在术前较低,术后第1周达到低谷,显著低于同期非感染组(P<0.01)。经ROC曲线分析,术后第1周的低ATP值对诊断肝移植术后感染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当截断值为161μg/L时,其诊断感染的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91%。感染当日的ATP含量降低与感染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经抗感染治疗体温正常3d后,其ATP值较感染当日明显升高(P<0.01)。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CD4+T细胞的ATP值动态变化与肝移植术后感染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监测肝移植术后患者该指标对评估其免疫状态、预防和诊治感染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感染 CD4^+T淋巴细胞 三磷酸腺苷
下载PDF
CD4^+T淋巴细胞内ATP含量与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 被引量:4
2
作者 董家勇 李瑞东 +6 位作者 宋少华 倪之嘉 郭闻渊 林峰 丁国善 傅志仁 王正昕 《器官移植》 CAS 2010年第4期208-210,215,共4页
目的探讨CD4+T淋巴细胞内三磷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与原发性肝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 64例次肝癌肝移植,56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该研究。采集外周血标本,用ImmuKnowTM免疫细胞功能测定试剂盒检测C... 目的探讨CD4+T淋巴细胞内三磷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与原发性肝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 64例次肝癌肝移植,56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该研究。采集外周血标本,用ImmuKnowTM免疫细胞功能测定试剂盒检测CD4+T淋巴细胞内ATP值。根据样本采集时肝癌肝移植患者是否发生肝癌复发,将采集的64份全血标本分为非复发组(51份)和复发组(13份)。结果健康对照组、非复发组、复发组的CD4+T淋巴细胞内ATP含量分别为(459±121)ng/ml、(308±101)ng/ml、(138±97)ng/ml,复发组的ATP值明显低于非复发组和对照组。ATP值降低(<147ng/ml)时肝癌复发的风险明显增加,与肝癌复发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CD4+T淋巴细胞内ATP含量与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具有良好相关性,监测肝癌肝移植术后患者的上述指标对评估其免疫状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肝移植 CD4+T淋巴细胞 三磷腺苷
下载PDF
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8
3
作者 毛家玺 邹游 郭闻渊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1977-1980,共4页
目的观察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HLD)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2003年6月-2017年1月因HLD行肝移植手术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多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中的Friedman检验,组内采用两相关样... 目的观察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HLD)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2003年6月-2017年1月因HLD行肝移植手术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多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中的Friedman检验,组内采用两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中的Wilcoxon秩检验。结果 15例患者中行经典原位式肝移植13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2例。围手术期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2例患者术后半年后失访,1例患者术后存活14个月,1例患者术后存活5年8个月,余10例患者存活至今。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6例,予以常规激素冲击治疗后4例好转,余2例中1例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予以更昔洛韦抗病毒之后好转出院,另1例激素冲击疗效不佳,后又出现慢性排斥反应,于术后5个月行再次肝移植,术后恢复良好出院。术前10例K-F环阳性患者皆有不同程度改善,消失或变淡。术前3例严重精神神经症状的患者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后半年至1年基本恢复正常。除1例围手术期死亡外,余14例术后1个月肝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血清铜蓝蛋白水平明显升高,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原位肝移植术能有效改善HLD患者的铜代谢功能、肝功能状况及神经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远期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肝移植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再次肾移植115例疗效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韩澍 朱有华 +4 位作者 曾力 周梅生 张雷 傅尚希 王立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3-105,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115例再次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再次肾移植的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78年7月至2006年10月间115例再次肾移植术后人/肾1年存活率,并与同期首次移植患者作对比;分析首次移植失败原因、血透过... 目的:回顾性分析115例再次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再次肾移植的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78年7月至2006年10月间115例再次肾移植术后人/肾1年存活率,并与同期首次移植患者作对比;分析首次移植失败原因、血透过渡时间、术前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试验(CDC)、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免疫抑制方案等因素对移植术后效果的影响。结果:再次移植组术后移植肾1年存活率明显低于首次移植组(69.6%vs88.7%,P<0.05)。血透过渡时间<6个月组患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比率明显高于6~12个月、12~24个月、>24个月各组(P<0.05);CDC<5%组移植肾存活率明显高于5%~10%及>10%组(72%vs31%vs0,P<0.05);再次肾移植受者PRA<10%组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PRA>10%组(30.2%vs75.0%),而移植肾1年存活率明显高于后者(74.4%vs60.0%,P<0.05);免疫抑制方案中应用抗体诱导组术后移植肾1年存活率明显高于未用抗体诱导组(81.0%vs63.4%,P<0.05)。结论:再次移植肾存活率低于首次移植;首次肾移植失败原因、血透过渡时间、术前PRA水平、术前淋巴细胞毒性反应水平及免疫抑制方案均影响再次肾移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再手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CD4+T细胞ATP含量与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被引量:7
5
作者 董家勇 李瑞东 +8 位作者 殷浩 郭闻渊 林峰 滕飞 邹游 马钧 丁国善 傅志仁 王正昕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58-760,共3页
目的 探讨CD4+T细胞ATP含量与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关系.方法 以2009年2月至2009年10月在本院行肝移植术的77例病人为研究对象.肝移植病人术前以及术后1、2、4周各采集1份全血标本,发生AR当日和激... 目的 探讨CD4+T细胞ATP含量与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关系.方法 以2009年2月至2009年10月在本院行肝移植术的77例病人为研究对象.肝移植病人术前以及术后1、2、4周各采集1份全血标本,发生AR当日和激素冲击治疗后1周各采集1份全血标本.每次均送检1~2份健康志愿者全血标本作为对照.用ImmuKnowTM免疫细胞功能测定试剂盒检测样本中CD4+T细胞ATP值.结果 AR组病人ATP值在术后第1周达到高峰,显著高于同期非排斥组.术后第1周的高ATP值对诊断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AR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AR组病人排斥当日的ATP值与排斥活动指数(RAI)呈显著正相关,经激素冲击治疗1周后,AR均达到逆转,ATP值明显降低.结论 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CD4+T细胞ATP值动态变化与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诊断和预防围手术期AR发生以及抗排斥治疗效果的无创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排斥反应 T淋巴细胞 三磷酸腺苷
原文传递
儿童肾移植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韩澍 王慕 +5 位作者 曾力 周梅生 张雷 傅尚希 朱有华 王立明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48-251,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肾移植手术、围手术期处理及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特点,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年1月至2008年9月间66例儿童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受者术后1、3、5、10年人存活率分别为100%、90.9%、87.8%、68.... 目的探讨儿童肾移植手术、围手术期处理及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特点,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年1月至2008年9月间66例儿童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受者术后1、3、5、10年人存活率分别为100%、90.9%、87.8%、68.2%,术后1、3、5、10年肾存活率分别为93.9%、86.3%、84.8%0、65.1%。术后1年体重增加4~12.5kg,身高增加2~6cm。术后1年急性排斥反应20例(30.3%)。术后1年并发症包括高血压27例(40.9%)、多毛15例(22.7oA)、药物性肝损11例(16.7%)、牙龈增生10例(15.20/4)、肺部感染10例(15.20/40)、骨髓抑制5例(7.6%)、单纯性疱疹4例(6.1%)、糖尿病3例(4.5%)。结论肾移植是儿童终末期肾病有效的治疗手段。严格的组织配型、适宜的手术时机和良好的围手术期处理、个体化使用免疫抑制剂和良好的依从性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围手术期 免疫抑制剂
原文传递
雷帕霉素体外促进小鼠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和增殖 被引量:1
7
作者 谢江平 丁国善 +2 位作者 倪之嘉 傅宏 傅志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36-1139,共4页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体外对小鼠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分化和增殖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免疫耐受诱导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无菌条件下取C57BL/6小鼠脾脏,分离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阴性分选获得CD4+T细胞,分别与0.1μmo...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体外对小鼠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分化和增殖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免疫耐受诱导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无菌条件下取C57BL/6小鼠脾脏,分离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阴性分选获得CD4+T细胞,分别与0.1μmol/L雷帕霉素(RAPA组)、0.5μmol/L环孢素(CsA组)进行共培养7d,并以正常培养细胞作为空白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CD4+CD25+Treg细胞比例;RT-PCR检测各组T细胞Foxp3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7.42±0.82)%]相比,CsA组CD4+CD25+Treg细胞[(3.72±0.74)%]所占比例明显降低(P<0.01);RAPA组CD4+CD25+Treg细胞[(11.47±1.08)%]所占比例明显升高(P<0.01)。RAPA组T细胞Foxp3 mRNA表达明显高于CsA组和空白对照(P<0.01);CsA组Foxp3 mRNA表达低于空白对照(P<0.05)。结论:雷帕霉素体外可促进CD4+CD25+Treg细胞的分化和增殖,有利于免疫耐受的形成,其免疫抑制机制不同于C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淋巴细胞 雷帕霉素 环孢素A FOXP3 体外 细胞分化 细胞增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