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后路寰枢椎固定技术的评价及选择策略 被引量:10
1
作者 倪斌 郭翔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2-393,共2页
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是解决寰枢椎不稳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后路寰枢椎固定技术包括钛缆捆扎术(Gallie技术和Brooks技术)、Apofix椎板夹、Magerl螺钉技术、侧块螺钉或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或枢椎椎板螺钉技术等。(1)Gallie和Brooks钛缆... 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是解决寰枢椎不稳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后路寰枢椎固定技术包括钛缆捆扎术(Gallie技术和Brooks技术)、Apofix椎板夹、Magerl螺钉技术、侧块螺钉或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或枢椎椎板螺钉技术等。(1)Gallie和Brooks钛缆捆扎固定技术:尽管便利,但有钛缆压迫脊髓和收缩过紧造成椎板应力骨折的风险,此外,其抗平移和抗旋转能力均较差,致使植骨融合率下降,目前单独使用已非常少见。(2)Apofix椎板夹技术:虽然其抗平移和抗旋转能力明显增强,使寰枢椎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率明显增加,但是椎板钩仍能进入椎管产生脊髓压迫,且存在挂钩松动的倾向,目前临床也较少单独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不稳 固定技术 Apofix椎板夹 后路 Brooks 椎弓根螺钉技术 抗旋转能力 植骨融合率
下载PDF
颈椎单椎体次全切除撑开植骨后即刻运动稳定性测定
2
作者 曹师锋 贾连顺 +3 位作者 孔庆毅 赵卫东 欧阳均 钟世镇 《临床骨科杂志》 2003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 观察中下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不同撑开高度支撑植骨对颈椎即刻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 6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 ,对完整状态、C5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 ,C4和C6椎体间以减压槽高度为基础依次撑... 目的 观察中下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不同撑开高度支撑植骨对颈椎即刻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 6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 ,对完整状态、C5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 ,C4和C6椎体间以减压槽高度为基础依次撑开 0、2、4、6、8mm支撑植骨 6种状态进行生物力学测试 ,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记录C4、C5和C6椎体的三维运动 ,使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和脊柱运动分析程序测量C4~ 5和C5~ 6节段在各种载荷条件下三维六自由度的运动范围。结果 减压后椎体间撑开 4mm、6mm植骨状态下手术节段的即刻运动稳定性比完整状态及不撑开植骨状态增加 (P <0 0 5 )。结论 中下颈椎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 ,撑开植骨对手术节段的即刻运动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适当的上下椎体间撑开高度为 4~ 6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融合 植骨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双侧锁骨骨折的治疗(附3例报告)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磊 刘丹 +2 位作者 王诗波 吴震东 应志豪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08-908,共1页
关键词 双侧锁骨骨折 2004年3月 1995年 内固定治疗 文献报道 重建钢板 国内外
下载PDF
颈椎前路手术的并发症 被引量:143
4
作者 陈雄生 贾连顺 +8 位作者 曹师锋 袁文 陈德玉 叶晓健 周许辉 谭军 肖建如 倪斌 欧阳跃平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44-649,共6页
【目的总结分析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探索其防治策略。方法自1995~2002年共行颈椎前路手术3163例,术后出现各种手术并发症646例。术后获随访1848例,随访期6个月~8年,平均2年3个月。减压方式有环锯减压、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和病... 【目的总结分析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探索其防治策略。方法自1995~2002年共行颈椎前路手术3163例,术后出现各种手术并发症646例。术后获随访1848例,随访期6个月~8年,平均2年3个月。减压方式有环锯减压、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和病灶清除;植骨方式有自体髂骨植骨、BAK植骨、方盒形Cage植骨以及钛网植骨等;部分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固定。结果喉返神经或喉上神经损伤26例,4~12周后基本恢复正常。术后颈部血肿16例,术中止血不彻底和术后引流不畅是其主要原因。颈脊髓或神经根刺激、损伤13例,经脱水治疗多数恢复满意。脑脊液漏11例,经颈部制动和切口局部适度加压后愈合。切口感染8例,经抗感染、清创缝合等治疗后愈合。食管瘘2例,经修补术治愈。植骨块移位8例,均于发生后当天或第2d再次手术。植骨不愈合假关节形成17例,均行翻修手术。相邻节段退变35例,6例因出现新的脊髓压迫症状再次行颈前路减压术,术后症状缓解。髂骨供区并发症342例,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和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内植物相关并发症中,BAK下沉10例,钢板断裂1例,钢板螺钉脱落1例,钛网下端下沉7例。颈部轴性疼痛216例。猝死1例。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可发生多种并发症,程序化、标准化的诊治方案是减少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手术 并发症 防治 环锯减压 椎体次全切除 椎间盘切除
原文传递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 被引量:19
5
作者 王新伟 袁文 +4 位作者 陈德玉 陈宇 李君 姜东杰 王占超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96-600,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方式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同一治疗组手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63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14例;年龄38—76岁,平均56.2岁。病程2个月至20年,平均3.2...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方式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同一治疗组手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63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14例;年龄38—76岁,平均56.2岁。病程2个月至20年,平均3.2年。按照骨化物矢状面及横断面分型、骨化物范围及颈椎生理曲度选择不同手术方式。记录并发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来评价神经功能,以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颈痛情况。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结果比较并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患者行前路手术35例,术前JOA评分(9.8±2.3)分,末次随访时为(11.7±2.1)分(t=3.28,P〈0.05);术前VAS评分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P〈0.05)。患者行后路椎板切除术12例,术前JOA评分为(10.4±2.7)分,末次随访时为(12.5±2.3)分(t=3.81,P〈0.05);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术14例,术前JOA评分为(9.7±2.5)分,末次随访时为(11.6±2.6)分(t=3.56,P〈0.05)。行后路手术的患者术前VAS评分与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前后路联合手术2例。本组行前路手术患者术后出现神经功能恶化1例,脑脊液漏2例;椎板切除内固定术后C5神经根麻痹2例。结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方式的选择应依据骨化物类型、范围及患者生理曲度等情况综合考虑;只要手术方式选择得当,均能达到改善神经功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骨化 后纵韧带 外科手术 选择性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TRIGEN InterTan系统与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马彦成 陈爱民 杨鹏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6期630-631,共2页
目的比较TRIGEN Inter Tan系统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0-01—2012-10分别采用TRIGEN Inter Tan(Smith&Nephew公司提供)和PFNA(康辉公司提供)内固定治疗5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目的比较TRIGEN Inter Tan系统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0-01—2012-10分别采用TRIGEN Inter Tan(Smith&Nephew公司提供)和PFNA(康辉公司提供)内固定治疗5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Inter Tan内固定31例,PFNA内固定25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56例均获得平均17.3(9~20)个月随访,1例出现伤口脂肪液化延期愈合,其余无明显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骨折均骨性愈合,患者行走能力达到骨折前水平。与Inter Tan组相比,PFNA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IGEN Inter Tan系统和PFNA均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TRIGEN Inter TAN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内固定 老年
原文传递
重视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6
7
作者 袁文 王新伟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81-584,共4页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临床引起颈脊髓压迫症的重要疾病之一,在颈脊髓压迫症患者中约25%伴有不同程度的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脊髓压迫症 治疗 诊断
原文传递
以现代理念全面提升骨盆骨折的救治水平
8
作者 苟三怀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2,共2页
骨盆骨折的发生率仅次于四肢和脊柱骨折.高能量损伤后因失血而发生的死亡率约为10.2%,而低能量损伤多数为稳定性骨盆骨折,临床处理比较简单,且预后好.
关键词 现代理念 骨盆骨折 救治 分类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