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TT比色分析法快速测定肝癌细胞株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尤迎春 丛文铭 +2 位作者 王一 王皓 吴孟超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19-221,共3页
选用了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对MTT比色分析法用于体外抗肝癌化疗药敏感试验中的几个变量进行了研究讨论。结果显示:MTT甲服产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70nm;MTT的用量以每孔20μl(5mg/ml)为最宜;MTT... 选用了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对MTT比色分析法用于体外抗肝癌化疗药敏感试验中的几个变量进行了研究讨论。结果显示:MTT甲服产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70nm;MTT的用量以每孔20μl(5mg/ml)为最宜;MTT孵育6小时所得光吸收度(A)值最高;甲产量与细胞密度有好的线性关系;四种化疗药(阿霉素,卡铂,5一氟尿嘧啶,丝裂霉素)的作用时间以72~96小时为最好,且药物对细胞株的抑制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通过试验证明,MTT法快速、简便、经济、灵敏,可作为肝癌体外药物敏感性的测试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T比色法 肝肿瘤 药敏试验 药物疗效
下载PDF
肝癌组织中神经节苷脂谱改变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谢天培 沈锋 +6 位作者 施乐华 刘彦君 王华菁 王皓 钱卫珠 郭亚军 吴孟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13-215,共3页
目的:检测肝癌组织中唾液酸酶的活性,探讨肝癌组织中神经节苷脂谱改变(GD3含量增加)的机理。方法:以蓖麻凝集素Ⅱ与乳糖基的特异结合为基础,用神经节苷脂GM3作为水解底物包被于96孔板,在唾液酸酶的作用下,糖链末端的唾... 目的:检测肝癌组织中唾液酸酶的活性,探讨肝癌组织中神经节苷脂谱改变(GD3含量增加)的机理。方法:以蓖麻凝集素Ⅱ与乳糖基的特异结合为基础,用神经节苷脂GM3作为水解底物包被于96孔板,在唾液酸酶的作用下,糖链末端的唾液酸被切除而暴露出乳糖残基,用生物素标记的蓖麻凝集素与后者结合,再用ABC法测定结合量即可检测唾液酸酶活性。结果:肝癌组织中不管是可溶性的还是膜结合性的唾液酸酶,其活性都明显低于其癌旁组织。结论:肝癌组织中神经节苷脂GD3增加的原因不仅与GD3合成酶活性的增高有关,还与其水解酶唾液酸酶活性的降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神经节苷脂 唾液酸酶
下载PDF
超声介入^(32)P内照射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郭佳 杨甲梅 +1 位作者 吴孟超 李波 《肝胆外科杂志》 1995年第3期170-171,共2页
自1994年6月至今我们对5例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进行了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射胶体磷(32)(32)P)内照射治疗(即超声介入(32)P内照射治疗)。结果:①接受治疗后每例患者的肿瘤均有缩小;②(32)P... 自1994年6月至今我们对5例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进行了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射胶体磷(32)(32)P)内照射治疗(即超声介入(32)P内照射治疗)。结果:①接受治疗后每例患者的肿瘤均有缩小;②(32)P对患者骨髓无抑制作用,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③治疗后患者未发现明显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超声波介入疗法 胶体磷 内照射
下载PDF
胆汁成分与胆红素钙结石形成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柏和 吴孟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1989年第1期28-29,共2页
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发病率在国内达到4.1~51.6%,此病产生的各种并发症严重危害着病人的生命和健康。临床工作者多年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对其病因和发病机理的认识尚未获得统一。我们对24例肝内外胆管结石病和7例非结石胆道疾患病... 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发病率在国内达到4.1~51.6%,此病产生的各种并发症严重危害着病人的生命和健康。临床工作者多年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对其病因和发病机理的认识尚未获得统一。我们对24例肝内外胆管结石病和7例非结石胆道疾患病人的胆石和胆汁中的几种主要成分行定量检测,并通过分析胆汁中有形成分变化与胆红素钙结石形成的关系,以期对胆红素钙结石的病因和机理作进一步探讨。材料和方法 1.对象随机选择临床诊断原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病人24例,男性11例,女性13例,最大年龄65岁,最小17岁,平均46.3岁。术中取出胆石目测按日本胃肠病学会拟定标准分类。非结石胆道疾患病人7例作为对照,男3例,女4例.平均年龄40.2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结石 结石 胆汁成分
下载PDF
肝癌行肝动脉阻断为主的综合治疗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晓华 吴孟超 吴性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4期193-195,共3页
作者用肝癌大白鼠作肝动脉阻断(含肝动脉结扎和肝动脉药物微球栓塞)治疗实验,结果证明肝动脉阻断能使肝癌坏死,使荷瘤动物生存期延长。其中喜树碱白蛋白微球进行化疗栓塞更优于单纯肝动脉结扎。本所自1974年1月至1990年12月对445例不能... 作者用肝癌大白鼠作肝动脉阻断(含肝动脉结扎和肝动脉药物微球栓塞)治疗实验,结果证明肝动脉阻断能使肝癌坏死,使荷瘤动物生存期延长。其中喜树碱白蛋白微球进行化疗栓塞更优于单纯肝动脉结扎。本所自1974年1月至1990年12月对445例不能切除的肝癌病例采用肝动脉阻断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结果显示以肝动脉结扎加术中肝动脉栓塞加全埋入式肝动脉化疗灌注加术后放疗,以及二期切除的联合疗效最好,其1、3、5年生存率分别达到71.4%、42%、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阻断 肝癌模型 肝动脉 二期切除 化疗栓塞 肝肿瘤 栓塞剂 术后放疗 喜树碱 原发性肝细胞癌
下载PDF
127例原发性肝癌免疫综合治疗临床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郭亚军 吴孟超 +3 位作者 刘新垣 刘广洛 董仲孝 李乃民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00-101,共2页
最近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2(IL-2)在体外能够诱导产生被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在适当IL-2存在条件下,这些LAK细胞能对肿瘤细胞产生强大的杀伤作用。然而IL-2附加LAK细胞治疗方案毒副作用太大,不宜用于临床。
关键词 肝癌 免疫综合治疗
下载PDF
人甲胎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和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柏和 吴孟超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82-86,共5页
60年代末,甲胎蛋白被确认为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免疫检测在临床上已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和畸胎瘤的指标。80年代甲胎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研制成功,对肝细胞分化、癌变过程的理论研究,纯化甲胎蛋白以及提供诊断试剂等,都具有... 60年代末,甲胎蛋白被确认为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免疫检测在临床上已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和畸胎瘤的指标。80年代甲胎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研制成功,对肝细胞分化、癌变过程的理论研究,纯化甲胎蛋白以及提供诊断试剂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人甲胎蛋白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甲胎蛋白 单克隆抗体 应用 肝癌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孟超 张柏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1-4,共4页
关键词 肝肿瘤
下载PDF
CD44分子十六酰化干扰人T淋巴细胞CD3介导的信号传递的研究
9
作者 郭亚军 沈锋 +3 位作者 谢天培 施乐华 刘彦君 王皓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9-114,共6页
证实细胞表面CD44分子的十六酰化可能参与淋巴细胞的信号传递。方法:利用不同类型的CD44单克隆抗体(P3H9、Bu52、IM.7和GKW.A3),观察它们对CD2或CD3抗体刺激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生的作用以及对... 证实细胞表面CD44分子的十六酰化可能参与淋巴细胞的信号传递。方法:利用不同类型的CD44单克隆抗体(P3H9、Bu52、IM.7和GKW.A3),观察它们对CD2或CD3抗体刺激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生的作用以及对CD44分子十六酰化的影响。结果:所有这4种CD44单克隆抗体与CD2单克隆抗体在刺激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Y.J.8T细胞增生方面有协同作用。GKW.A3和IM.7(而非P3H9或Bu52)能够抑制CD3抗体刺激引起的细胞增生;同样,也只有GKW.A3和IM.7能够刺激细胞表面CD44分子的十六酰化;而GKW.A3对CD3抗体刺激引起的细胞增生的抑制效应可被一种蛋白十六酰化的抑制剂变蓝菌素所逆转。结论:CD44分子的十六酰化可干扰CD3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这些结果为细胞表面受体的十六酰化可能参与T细胞受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信号传导作用的假说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4 CD3 十六酰化 T淋巴细胞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连兆瑞 吴孟超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1990年第3期138-144,共7页
本文较为详细地从分子生物学角度介绍了HBV的分子结构、HBV感染和癌基因表达在原发性肝细胞癌(PHC)发生中的作用。特别着重讨论了HBV X基因产物-HB_xAg的作用。HB_xAg是一个具有广泛非特异反式激活作用的蛋白因子,可能在HBV感染和PHC发... 本文较为详细地从分子生物学角度介绍了HBV的分子结构、HBV感染和癌基因表达在原发性肝细胞癌(PHC)发生中的作用。特别着重讨论了HBV X基因产物-HB_xAg的作用。HB_xAg是一个具有广泛非特异反式激活作用的蛋白因子,可能在HBV感染和PHC发生之间起到中介物的作用。此外,还介绍了黄曲霉素和HBV感染之间的关系和PHC发生的两个模型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 肝细胞癌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免疫抑制剂雷抑素研究进展
11
作者 王轩 《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04-207,共4页
雷抑素(Lef)是一种结构简单,新型强效的免疫抑制剂。其作用机理与已知免疫抑制药物完全不同,可能与降低T细胞对IL-2反应性,抑制酪氨酸激酶有关。本文介绍了雷抑素的结构、抗排斥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 雷抑素 移植 排斥反应 免疫抑制剂 结构 药理学
下载PDF
肝硬变病程中血清甲胎蛋白含量变化与肝癌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14
12
作者 殷正丰 刘洪 +2 位作者 胡韪 董秀芬 吴孟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1994年第2期102-104,共3页
对106例肝硬变患者血清AFP含量进行18个月至7年时间的动态观察,分析AFP含量变化特点,探讨其变化类型与肝癌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血清AFP含量在较高浓度(>60μg/L)反复波动的肝硬变人群的肝癌发生率(46%)明显高于其他肝硬变人群(P&l... 对106例肝硬变患者血清AFP含量进行18个月至7年时间的动态观察,分析AFP含量变化特点,探讨其变化类型与肝癌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血清AFP含量在较高浓度(>60μg/L)反复波动的肝硬变人群的肝癌发生率(46%)明显高于其他肝硬变人群(P<0.05)。7例后来发展为肝癌的肝硬变患者血清AFP含量开始一直在200μg/L以下,但发现肝癌前半年内,其含量每月以1.5~4倍速率上升。因此,当血清AFP含量在高浓度持续波动,或经一段时间缓慢地上升后随即迅速升高,应认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便及早确诊肝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变 甲胎蛋白 肝肿瘤
下载PDF
肝癌切除术后甲胎蛋白异质体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殷正丰 虞紫茜 +3 位作者 崔贞福 胡韪 屠振兴 吴孟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10,共4页
作者同步观察了26例肝癌患者在肿瘤切除术后初期血清AFP和AFP异质体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7例血清AFP异质体随血清AFP转阴而消失,6个月内无1例复发;3例AFP虽未能转阴,但AFP异质体含量明显下降,6个月内亦... 作者同步观察了26例肝癌患者在肿瘤切除术后初期血清AFP和AFP异质体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7例血清AFP异质体随血清AFP转阴而消失,6个月内无1例复发;3例AFP虽未能转阴,但AFP异质体含量明显下降,6个月内亦无1例复发;6例血清AFP含量下降,AFP异质体含量相对恒定,其中4例6个月内复发。我们初步认为,肝癌切除术后在观察AFP含量变化的同时,比较AFP异质体的变化,似能更真实地反映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 凝集素 肝肿瘤 手术后
下载PDF
维生素A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许青 刘彦君 +7 位作者 李石 谢天培 陈伟忠 张贤康 张俊平 王皓 钱卫珠 王华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31-433,共3页
目的:观察中等剂量维生素A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在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同时,给以100mg/kg体重维生素A皮下注射。检测在早(3周)、中(6周)、晚(12周)期大鼠肝组织... 目的:观察中等剂量维生素A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在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同时,给以100mg/kg体重维生素A皮下注射。检测在早(3周)、中(6周)、晚(12周)期大鼠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及血清中透明质酸及谷丙转氨酶水平,并观察肝脏的组织病理改变。结果:治疗组早期血清透明质酸及组织病理学的炎症程度均显著低于CCl4对照组(P<0.05),中、晚期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及晚期肝组织学纤维化程度虽低于CCl4对照组,但相差不显著。结论:上述剂量维生素A能减轻CCl4所致大鼠的早期肝脏损害,它可能有益于减轻其后的肝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维生素A 羟脯氨酸 透明质酸
下载PDF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抗体依赖细胞毒效应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郭亚军 吴孟超 +3 位作者 刘广洛 孔宪涛 张鲁榕 祝念林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39-143,共5页
作者应用单克隆抗体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系统、微量脱氢酶释放法对12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病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抗体依赖细胞毒(ADCC)活性、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花环形成率进行了测定,HCC病人T细胞亚群有明显变化... 作者应用单克隆抗体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系统、微量脱氢酶释放法对12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病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抗体依赖细胞毒(ADCC)活性、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花环形成率进行了测定,HCC病人T细胞亚群有明显变化,Th细胞减少和Ts细胞增加NK、ADCC活性和淋转率有程度不同降低。宿主免疫功能变化同病期、肿瘤扩散转移密切相关。Th/Ts比值变化能够敏感反映病人免疫功能状态,是临床观测免疫功能变化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T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毒效应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与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喜泰 韩絮琳 +2 位作者 屠振兴 秦一中 崔正权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14,共4页
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对我院外科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157例原发性肝癌(PHC)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感染标志(HBVM)及抗-HCV检测,发现我国130例患者HBVM的阳性率为88.5%,抗-HCV阳性率10... 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对我院外科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157例原发性肝癌(PHC)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感染标志(HBVM)及抗-HCV检测,发现我国130例患者HBVM的阳性率为88.5%,抗-HCV阳性率10.8%,27例华裔印尼(印尼)患者的HBVM及抗-HCV阳性率分别为59.3%及48.1%,提示我国PHC与HBV感染关系密切,HCV感染不是最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病毒
下载PDF
分泌抗人原发性肝癌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的制备及专一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施乐华 谢天培 +4 位作者 沈锋 车小燕 崔贞福 吴孟超 郭亚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13-315,共3页
目的:研制抗人原发性肝癌(PHC)特异性单抗(McAb),为肝癌的导向诊断与治疗奠定基础。方法:用人PHC细胞系HepG2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同源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加流式细胞仪... 目的:研制抗人原发性肝癌(PHC)特异性单抗(McAb),为肝癌的导向诊断与治疗奠定基础。方法:用人PHC细胞系HepG2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同源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加流式细胞仪筛选及专一性鉴定,单抗经ProteinA法纯化,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纯度测定。结果:筛选出3株能分泌抗人PHC细胞膜单抗的杂交瘤,这些杂交瘤经3次亚克隆后仍能稳定地分泌单克隆抗体。专一性分析显示3株杂交瘤分泌的单抗均可特异性地识别人PHC细胞。纯化的单抗属小鼠IgGl亚类。结论:McAb与肝癌细胞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具有潜在的导向显像和导向治疗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单克隆抗体 杂交瘤 制备
下载PDF
α-L-岩藻糖甙酶与原发性肝癌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甲梅 吴孟超 陈汉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89-190,共2页
α-L-岩藻糖甙酶,全称α-L-岩藻糖甙岩藻糖水解酶(EC3.1.1.51,α-L-fucosidase;α-L-fucosidefucohydrolase,简称AFU),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的酸性水解酶,在糖蛋白和糖脂的代谢中有重要作用。现已发现某些疾病(如岩藻糖甙沉积... α-L-岩藻糖甙酶,全称α-L-岩藻糖甙岩藻糖水解酶(EC3.1.1.51,α-L-fucosidase;α-L-fucosidefucohydrolase,简称AFU),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的酸性水解酶,在糖蛋白和糖脂的代谢中有重要作用。现已发现某些疾病(如岩藻糖甙沉积病和卵巢癌等)患者的血清和组织中AFU活性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而另一些疾病[如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简称PHC)、胃癌、结肠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L-岩藻糖甙 岩藻糖水解酶 肝癌
下载PDF
应用双重原位杂交技术定位检测肝细胞癌中乙型、丙型肝炎病毒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彦君 丛文铭 +5 位作者 张秀忠 谢天培 沈锋 郭亚军 陈汉 吴孟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5-108,共4页
探索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否可同时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方法:联合应用地高辛标记探针和生物素标记探针的双标记方法,成功建立起非放射性双重原位杂交技术,并应用这一技术检测了10例肝细胞性肝癌及癌周... 探索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否可同时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方法:联合应用地高辛标记探针和生物素标记探针的双标记方法,成功建立起非放射性双重原位杂交技术,并应用这一技术检测了10例肝细胞性肝癌及癌周组织细胞内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结果:发现HBV、HCV可同时感染同一宿主细胞这一独特的生物学现象。结论:认为HBV、HCV双重病毒感染可能并不遵循"病毒干扰"原则,这为了解此两种病毒在肝细胞癌发生中可能存在着的协同作用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杂交 肝肿瘤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下载PDF
药物输注装置作肝癌局部化疗的并发症 被引量:19
20
作者 张晓华 王义 +1 位作者 侯凯生 魏新豪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2期69-73,共5页
本文总结66例肝癌使用药物输注装置作肝动脉或门静脉灌注化疗过程中发生的毒副反应和并发症。毒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占48.5%,血小板减少占37.9%,恶心、呕吐、纳差占43.9%。并发症有29例,发生率43.9%,内有... 本文总结66例肝癌使用药物输注装置作肝动脉或门静脉灌注化疗过程中发生的毒副反应和并发症。毒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占48.5%,血小板减少占37.9%,恶心、呕吐、纳差占43.9%。并发症有29例,发生率43.9%,内有急性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10例(15.2%)、导管堵塞5例(7.5%)、药液外漏4例(6.1%)、药囊周围积血、积液4例、药囊感染3例(4.5%)和导管移位、急性胰腺炎、肝动脉闭塞各1例。作者讨论了药物输注装置常见并发症及其发生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药物输注装置 并发症 药物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