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窥镜辅助的乙状窦前入路中岩静脉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君玉 廖建春 +4 位作者 康德智 党瑞山 刘环海 胡国汉 张晖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为临床乙状窦前入路手术提供岩静脉的解剖学资料。方法: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国人成人尸头,模拟乙状窦前入路操作,内窥镜下观察岩静脉的主干、属支分布,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而后开颅取出脑组织,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岩静脉主干直径的... 目的:为临床乙状窦前入路手术提供岩静脉的解剖学资料。方法: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国人成人尸头,模拟乙状窦前入路操作,内窥镜下观察岩静脉的主干、属支分布,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而后开颅取出脑组织,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岩静脉主干直径的大小、进入岩上窦的位置,其属支分布的区域和供血的范围。结果:(1)岩静脉主干直径为(4.02±1.24)m m(1.18~6.38 m m)。其进入岩上窦的位置距离M eckel's囊口后缘、内耳门后缘中点、岩上窦-乙状窦交点的距离分别为:(9.46±3.68)m m(3.10~17.52 m m)、(9.40±1.65)m m(6.64~13.82 m m)、(27.42±3.75)m m(18.20~36.56 m m)。(2)岩上静脉引流脑桥、延髓腹侧,小脑岩骨面、小脑背外侧的静脉回流血,内窥镜可以明确岩静脉的主干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论:内窥镜的应用可为手术中岩静脉的辨认和保护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静脉 内窥镜 乙状窦前入路 解剖
下载PDF
经乳突乙状窦入路手术及其相关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君玉 廖建春 +4 位作者 胡国汉 施小恬 党瑞山 刘环海 姚琪 《解剖与临床》 2007年第2期79-81,共3页
目的:为临床经乳突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5具10%甲醛固定国人成年头颅标本上,逐层解剖,磨除乙状窦表面骨质,暴露乙状窦,统计高位颈静脉球、乳突导血管的出现率。测量乙状窦三处不同位置的宽度、深度以及与外耳道后上棘和后... 目的:为临床经乳突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5具10%甲醛固定国人成年头颅标本上,逐层解剖,磨除乙状窦表面骨质,暴露乙状窦,统计高位颈静脉球、乳突导血管的出现率。测量乙状窦三处不同位置的宽度、深度以及与外耳道后上棘和后骨半规管的距离。结果:33.3%的标本存在高位颈静脉球,乳突导静脉的出现率为93.3%。乙状窦在横窦-乙状窦交点,乙状窦膝部及颈静脉球上部的左侧宽度分别为(10.37±2.04)mm、(10.64±2.02)mm及(9.67±2.03)mm,右侧宽度为(12.06±1.94)mm、(12.18±2.18)mm、(10.27±1.94)mm;左侧的深度为(6.30±1.84)mm、(5.52±1.55)mm、(5.59±2.65)mm,右侧的深度为(8.56±1.56)mm、(7.81±1.48)mm、(6.81±1.88)mm。乙状窦与外耳道后上棘的最近距离为(13.84±2.74)mm,与后骨半规管的最近距离(13.84±2.75)mm。结论:乙状窦解剖学变异较大,影响乙状窦前入路的应用,但对乙状窦后入路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 导静脉 颈静脉球 解剖
下载PDF
内窥镜辅助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君玉 廖建春 +4 位作者 胡国汉 施小恬 党瑞山 刘环海 姚琪 《解剖与临床》 2007年第3期149-151,156,共4页
目的:研究内窥镜辅助下乙状窦后入路中的相关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在15具甲醛固定国人成年头颅标本上模拟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操作,内窥镜下观察桥小脑角及入路相关解剖结构并测量手术相关解剖数据。结果:乙状窦大多分布在... 目的:研究内窥镜辅助下乙状窦后入路中的相关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在15具甲醛固定国人成年头颅标本上模拟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操作,内窥镜下观察桥小脑角及入路相关解剖结构并测量手术相关解剖数据。结果:乙状窦大多分布在顶乳缝前角-乳突尖连线深面。乳突导静脉存在率为93.3%,均汇于乙状窦,其中67.9%与枕静脉的分支相交通。乙状窦后缘中点与Meckel囊内口、Dorello管、岩静脉-岩上窦交点、内耳门、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及椎动脉的距离分别为(45.15±2.35)mm、(52.82±2.98)mm、(34.68±5.80)mm、(31.79±2.55)mm、(32.59±2.39)mm、(40.45±2.80)mm及(41.12±3.16)mm,横窦-乙状窦交点后缘与以上各点的距离分别为(48.10±2.34)mm、(57.41±2.76)mm、(38.19±4.87)mm、(36.00±2.11)mm、(38.39±3.02)mm、(47.71±3.08)mm及(49.31±3.18)mm。结论:内窥镜的应用和手术操作中熟悉乙状窦后缘、横窦-乙状窦交点及其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可使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更加微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后入路 锁孔 内窥镜 桥小脑角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嗅鞘细胞移植对面神经干缺损的修复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顾健 朱秋蓓 +3 位作者 朱艳玲 徐亚平 戴尉君 范静平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3年第3期137-140,共4页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OECs)移植对面神经干缺损治疗的疗效。方法健康SD大鼠4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1和治疗组2。正常对照组,未予特殊处理。模型组均建立一侧(左侧)面神经颞外段总干缺损10mm...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OECs)移植对面神经干缺损治疗的疗效。方法健康SD大鼠4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1和治疗组2。正常对照组,未予特殊处理。模型组均建立一侧(左侧)面神经颞外段总干缺损10mm的动物模型。治疗组1和治疗组2均建成模型后用自制神经导管套接吻合神经缺损。治疗组1:在神经导管里注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治疗组2:在神经导管内移植0.1mL以调整好浓度的OECs;各组分别于8周和12周检测面神经诱发电位,利用潜伏期和波幅做组间t检验。结果 8周和12周后移植OECs组的面神经诱发电位的潜伏期与波幅均有所恢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移植的OECs辅以神经导管对面神经干缺损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可以作为面神经干缺损治疗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损伤 嗅鞘细胞 神经导管 诱发电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