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用品管圈降低PICC导管头端位置异位率 被引量:3
1
作者 沈峰平 钱火红 +4 位作者 马高尉 李子文 李红梅 朱咏梅 吴秀琴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7年第12期1126-1129,共4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PICC导管头端位置异位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降低PICC导管头端位置异位率"为主题活动,通过对PICC导管头端位置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引起PICC导管头端异位的相关因素,探讨降低异位率的有效...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PICC导管头端位置异位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降低PICC导管头端位置异位率"为主题活动,通过对PICC导管头端位置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引起PICC导管头端异位的相关因素,探讨降低异位率的有效解决办法,修订相关的操作流程,完善评估量表,构建多学科合作模式,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提高置管成功率。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PICC导管头端异位率由8.5%下降至2.8%。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降低PICC导管头端位置异位率,并提升PICC专科护士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PICC 头端位置 异位
下载PDF
红细胞对清除体内免疫复合物的作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万谟彬 汪伟业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72-75,共4页
研究证明,红细胞具有许多重要的免疫功能,对机体防止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组织并将其清除,红细胞起重要作用。本文简述了红细胞对清除体内免疫复合物的作用,并描述了免疫复合物在体内的清除模式及实验证据。
关键词 红细胞 免疫复合物 清除模式
下载PDF
血液、腹膜透析患者各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被引量:2
3
作者 崔若兰 张国兆 +5 位作者 杨京平 杨小燕 任少堂 刘喜泰 汪伟业 金仁修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13-216,共4页
我院子1990年11月至1992年5月对血透及腹透患者作了甲、乙、丙、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监测,每隔半年监测1次,连续监测3次,结果中提供了一些透析病人对这类病毒感染的信息;本文并就各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及本调查研究的特点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清学调查 病毒性肝炎
下载PDF
粘附分子在肝细胞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张修礼 万谟彬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49-53,共5页
细胞粘附分子是位于细胞表面的一种糖蛋白,临床上已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机理都与粘附分子有密切关系,本文就目前有关粘附分子在介导肝细胞损害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肝脏 病理学 肝细胞损伤 粘附分子 综述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快速免疫电镜检测法
5
作者 徐振武 《上海医学》 CAS 1983年第3期164-166,188,共4页
自从Blumberg发现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抗原后,Bayer首先用电镜观察到免疫扩散法阳性血清标本中有病毒样颗粒。随后zalan曾用电镜直接观察在临床和生化方面符合乙肝诊断的病人血清,发现有三种病毒样颗粒。Dane氏进一步用免疫电镜观察了16... 自从Blumberg发现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抗原后,Bayer首先用电镜观察到免疫扩散法阳性血清标本中有病毒样颗粒。随后zalan曾用电镜直接观察在临床和生化方面符合乙肝诊断的病人血清,发现有三种病毒样颗粒。Dane氏进一步用免疫电镜观察了16例免疫扩散法阳性的乙肝抗原血清标本,并认为大球形颗粒可能为乙肝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电镜 病毒抗原 免疫扩散法 超速离心 HBC 免疫扩散 血清标本 HBsAg 检测法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Ⅵ型胶原水平变化与意义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成忠 秦一中 +1 位作者 汪伟业 韩絮琳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8-49,共2页
Ⅵ型胶原(TypeⅥcolagen,CⅥ)是存在于肝细胞外间质的五种胶原蛋白之一,是细胞外间质中锚合胶原纤维束、胶原纤维束与细胞表面的微细丝状网络。尽管CⅥ正常时只占肝胶原总量的0.1%,但在肝纤维化时增加近十倍,变... Ⅵ型胶原(TypeⅥcolagen,CⅥ)是存在于肝细胞外间质的五种胶原蛋白之一,是细胞外间质中锚合胶原纤维束、胶原纤维束与细胞表面的微细丝状网络。尽管CⅥ正常时只占肝胶原总量的0.1%,但在肝纤维化时增加近十倍,变化非常显著[1]。我们采用放射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血清 VI型胶原
原文传递
聚合酶链反应同时检测五种腹泻致病菌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任少堂 秦一中 +4 位作者 张晓琴 凌代文 晏碧君 汪伟业 俞守义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CSCD 1997年第2期77-80,共4页
目的探索一种快速、经济、敏感的诊断方法,对常见的腹泻致病菌进行基因检测研究。方法建立一种快速标本处理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xPCR)诊断方法,在一次PCR反应中同时扩增5种菌的致病基因:志贺菌及侵袭性大... 目的探索一种快速、经济、敏感的诊断方法,对常见的腹泻致病菌进行基因检测研究。方法建立一种快速标本处理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xPCR)诊断方法,在一次PCR反应中同时扩增5种菌的致病基因:志贺菌及侵袭性大肠埃希菌的侵袭性质粒(ial)基因、副溶血性弧菌的热稳定直接溶血素(tdh)基因、O1群霍乱弧菌的霍乱毒素A亚单位(ctxA)基因和产不耐热肠毒素大肠埃希菌的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LT-B)基因。扩增产物经电泳,出现与已知阳性对照细菌条带大小一致的条带即判断为该标本阳性。结果对一组常规培养生化鉴定法诊断为霍乱的26份腹泻患者标本检测后,PCR法有24份检测到ctxA基因,PCR阴性的2份为非O1群;另一组56份粪标本分别检测到了ial、tdh、LT-B基因,PCR法较培养法阳性率高。结论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特异、经济和不需培养等特点,适于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 聚合酶链反应 致病菌 病原菌
原文传递
在抗震救灾护理工作中便携式急救箱的物品配备与管理 被引量:1
8
作者 陆小英 屠杰梅 +2 位作者 朱咏梅 柴会荣 荚恒娅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年第32期3409-3410,共2页
为了保证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医疗队员外出前接危重伤员时护理人员能迅速、齐全地准备好急救物品,我们结合本次参加“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经验,对便携式急救箱内的急救药品器材进行了规范设置与严格管理,有效提高了... 为了保证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医疗队员外出前接危重伤员时护理人员能迅速、齐全地准备好急救物品,我们结合本次参加“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经验,对便携式急救箱内的急救药品器材进行了规范设置与严格管理,有效提高了危重伤员就地抢救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可为今后应急条件下的医疗保障任务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急救 护理管理
原文传递
野战条件下1例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护理
9
作者 储丹凤 陆小英 +2 位作者 曹洁 朱咏梅 戴静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年第24期2611-2612,共2页
患者,男性,22岁,驻渝某部队班长。于2008年6月随部队参加救火行动时,从2m高处坠落,当即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无口吐白沫、肢体抽搐等。在后送路途中发生2次肢体强直、角弓反张,每次持续约20S后缓解,由我医疗队员前往事发地... 患者,男性,22岁,驻渝某部队班长。于2008年6月随部队参加救火行动时,从2m高处坠落,当即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无口吐白沫、肢体抽搐等。在后送路途中发生2次肢体强直、角弓反张,每次持续约20S后缓解,由我医疗队员前往事发地点前接伤员并于22:30收入我医疗队。入院查体:生命体征稳定,吸氧2L/min时氧饱和度93%。浅昏迷,瞳孔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脑干损伤 野战条件 护理 生命体征稳定 医疗队员 高处坠落 意识不清 肢体抽搐
原文传递
战创护理技术和设备开发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姚晖 朱咏梅 朱建英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年第14期1726-1728,共3页
综述了骨髓腔内输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新型止血敷料的使用、免疫增强性肠内膳食在严重战创伤治疗中使用、野战战创伤护理观察电子预警系统、新型便携式救护包的设计及应用等内容,旨在针对后送转运中可能出现的伤情变化实施快速急救、... 综述了骨髓腔内输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新型止血敷料的使用、免疫增强性肠内膳食在严重战创伤治疗中使用、野战战创伤护理观察电子预警系统、新型便携式救护包的设计及应用等内容,旨在针对后送转运中可能出现的伤情变化实施快速急救、给予基本生命支持、提高护理人员战创伤救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护理 设备 技术开发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