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隐静脉手术致腓总神经损伤1例 被引量:1
1
作者 侯国峰 卞策 +3 位作者 郭巍 朱广昌 马超 孟凡祎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78-1779,共2页
患者男,74岁。30年前出现双下肢静脉迂曲扩张,近3年双小腿及足背部局部皮肤颜色加深,伴瘙痒、脱屑。1个月来右小腿下段局部皮肤反复破溃,门诊以“双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右下肢淤积性皮炎伴溃疡”收住入院。体检:双下肢静脉迂曲扩张,呈... 患者男,74岁。30年前出现双下肢静脉迂曲扩张,近3年双小腿及足背部局部皮肤颜色加深,伴瘙痒、脱屑。1个月来右小腿下段局部皮肤反复破溃,门诊以“双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右下肢淤积性皮炎伴溃疡”收住入院。体检:双下肢静脉迂曲扩张,呈团状、蚯蚓状。双小腿中段以下及足背部皮肤色素沉着,局部脱屑、皮肤粗糙,皮纹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曲张/外科学 大隐静脉 腓总神经/损伤 手术后并发症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双腔静脉阻塞长期随访1例报告
2
作者 朱广昌 汪忠镐 +5 位作者 陈忠 卞策 李震 郭巍 侯国锋 马超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67-1368,共2页
双腔静脉阻塞(bicaval obstruction,BO)是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合并下腔静脉综合征(inferior vena cava syndrome,IVCS)引起的疾病,临床罕见,治疗困难。笔者采用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1例双腔静脉... 双腔静脉阻塞(bicaval obstruction,BO)是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合并下腔静脉综合征(inferior vena cava syndrome,IVCS)引起的疾病,临床罕见,治疗困难。笔者采用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1例双腔静脉阻塞病人,随访28年,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静脉阻塞 上腔静脉综合征 下腔静脉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 人工血管转流术
原文传递
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后支架金属支断裂取出1例报道 被引量:2
3
作者 侯国峰 卞策 +2 位作者 朱广昌 马超 汪忠镐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99-99,共1页
病例资料患者,女,45岁,因“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术后9年”入院。9年前因“布加综合征、肝后段下腔静脉重度狭窄”在外院行“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术”。3个月前复查腹部CTV见肝后段腔静脉支架受压变形(图1);肝静脉显影不清;奇静脉... 病例资料患者,女,45岁,因“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术后9年”入院。9年前因“布加综合征、肝后段下腔静脉重度狭窄”在外院行“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术”。3个月前复查腹部CTV见肝后段腔静脉支架受压变形(图1);肝静脉显影不清;奇静脉、半奇静脉增粗;脾静脉-左肾静脉分流。查体:腹围75 cm,腹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怒张;肝下界达右肋缘下1 cm,脾下缘达左肋缘下1 cm,移动性浊音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 肝后段腔静脉 下腔静脉 介入治疗 半奇静脉 肋缘 肝静脉 左肾静脉 移动性 中度狭窄
原文传递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致胃食管反流性咳喘:附6例报告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广昌 汪忠镐 +4 位作者 卞策 吴继敏 侯国锋 胡志伟 马超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32-1736,共5页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所致胃食管反流(GER)性咳喘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SMAS致GER性咳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间断性胀痛、反酸、烧心、咳嗽、哮喘等,上消化道造影示十二指肠水...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所致胃食管反流(GER)性咳喘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SMAS致GER性咳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间断性胀痛、反酸、烧心、咳嗽、哮喘等,上消化道造影示十二指肠水平段受压。2例行保守治疗,4例行手术治疗。随访1.5-84个月,3例术后症状改善明显,1例术后并发胃瘫,予胃动力药物治疗后缓解;2例保守治疗,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但需长期服质子泵抑制剂及胃动力药物。结论:SMAS致GER性咳喘的诊治需兼顾SMAS和GER,手术与保守治疗相结合可获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胃食管反流 哮喘
原文传递
颈动脉体瘤的诊治要点 被引量:1
5
作者 卞策 汪忠镐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4年第12期793-795,共3页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来源于颈动脉体的非嗜铬副神经节瘤。1743年解剖学家Albrecht Von Haller首次描述颈动脉体。1903年Scudder首次成功地切除CBT。此病好发于40~50岁,但从儿童到老年均可发病。男女发病率没有显...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来源于颈动脉体的非嗜铬副神经节瘤。1743年解剖学家Albrecht Von Haller首次描述颈动脉体。1903年Scudder首次成功地切除CBT。此病好发于40~50岁,但从儿童到老年均可发病。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差异。CBT主要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处,相似的的副神经节瘤也可发生在颅底、鼻咽部、主动脉弓、纵隔、腹膜后等,也可来源于舌咽神经或迷走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 副神经节瘤 诊治 颈动脉分叉 解剖学家 主动脉弓 迷走神经 舌咽神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