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皮肤创伤愈合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刘鹏 刘涛 +3 位作者 李媛 邓志宏 康晓军 金岩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1208-1210,共3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组织工程皮肤修复创面缺损中的作用.方法:以标记了PKH26的MSCs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皮肤缺损,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愈合效果,荧光检测追踪细胞转归.结果:移植2wk后实验组创面基本...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组织工程皮肤修复创面缺损中的作用.方法:以标记了PKH26的MSCs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皮肤缺损,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愈合效果,荧光检测追踪细胞转归.结果:移植2wk后实验组创面基本愈合,愈合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6wk时仍可检测到红色荧光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角蛋白和Ⅰ型胶原表达阳性.结论:含有MSCs的组织工程皮肤移植后促进创面愈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肤创伤愈合中起了重要作用,可作为组织工程领域中理想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皮肤 创伤愈合 组织工程
下载PDF
骨质疏松发病过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差异性表达microRNA的筛选及其在干细胞多向分化中的功能 被引量:5
2
作者 廖立 杨小红 金岩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5-80,共6页
目的:研究去势小鼠骨质疏松模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microRNA表达谱的改变,确定特异性改变microRNA的功能,明确其在骨质疏松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微阵列芯片筛查,寻找在骨质疏松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差异性表达的microRNA,... 目的:研究去势小鼠骨质疏松模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microRNA表达谱的改变,确定特异性改变microRNA的功能,明确其在骨质疏松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微阵列芯片筛查,寻找在骨质疏松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差异性表达的microRNA,并在成骨成脂分化诱导后行RT-PCR检测其表达水平,研究其在BMMSC多向分化中的作用。结果:本研究发现了10个在骨质疏松发病过程中有差异性表达的microRNA,其中5个microRNA在BMMSC成骨分化过程中,3个microRNA在成脂分化过程中表达出现明显改变。结论:microRNA表达异常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发病过程中BMMSC的功能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RNAs/药理学 骨质疏松 基因表达调控 间质干细胞/药物作用 细胞分化 芯片分析技术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功能异常在雌激素所致骨质疏松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廖立 杨小红 金岩 《创伤外科杂志》 2012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通过研究去势骨质疏松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增殖及分化功能的改变,揭示其在骨质疏松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去势小鼠骨质疏松模型,检测BMMSC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变化,采用反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小核糖核酸(microRNA... 目的通过研究去势骨质疏松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增殖及分化功能的改变,揭示其在骨质疏松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去势小鼠骨质疏松模型,检测BMMSC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变化,采用反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小核糖核酸(microRNA)芯片对骨质疏松BMMSC的分化相关基因和microRNA表达谱进行检测。结果在雌激素缺乏所致的骨质疏松中,BMMSC的增殖能力和成骨分化能力出现了一定的下降,而成脂分化能力却明显增强,同时发现一组分化功能相关基因及microRNA表达出现改变。结论 BMMSC的功能缺陷与骨质疏松的病理改变相一致,可能在骨质疏松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而部分功能基因及microRNA的改变可能是导致BMMSC功能异常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质疏松 发病机制
下载PDF
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疗效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刘露 张青 +3 位作者 翟启明 刘安琪 刘文佳 金钫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5-190,共6页
目的:比较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SHEDs)、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 2种细胞聚合体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制备SHEDs、UCMSCs细胞聚合体,比较其增殖能力、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取SD大鼠40只,其中8只去除T8-9椎体为假手术组(SHAM组);... 目的:比较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SHEDs)、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 2种细胞聚合体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制备SHEDs、UCMSCs细胞聚合体,比较其增殖能力、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取SD大鼠40只,其中8只去除T8-9椎体为假手术组(SHAM组); 32只建立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无治疗, SCI only组,n=8), SHEDs治疗组(n=12)和UCMSCs治疗组(n=12)。损伤后即刻治疗;每周用BBB评分法评定运动功能; 8周后取损伤区脊髓做HE染色观察修复情况。结果:SHEDs与UCMSCs比较,增殖较快(P<0.05),BDNF、NGF、NTF3、GDNF表达较高(P<0.01), bFGF、 CNTF表达较低(P<0.05)。BBB评分示SHEDs组高于UCMSCs组(P<0.05)UCMSCs组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 HE示SHEDs组损伤面积更小且有再生脊髓样组织生成。结论:SHEDs聚合体可作为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新的有效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SHEDs)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 细胞聚合体 脊髓损伤 神经生长因子 BBB评分
下载PDF
甲氨蝶呤载药囊泡在小鼠实验性牙周炎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5
作者 杨建花 何小宁 +2 位作者 刘治 王文哲 李蓓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81-689,共9页
目的探究甲氨蝶呤载药囊泡对小鼠实验性牙周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分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的细胞外囊泡(EVs)。构建甲氨蝶呤(MTX)载药囊泡(MTX-EVs)并通过扫描电镜及动态光散射仪(DLS)对构建的载药囊泡进行形态大小分析,通过蛋白... 目的探究甲氨蝶呤载药囊泡对小鼠实验性牙周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分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的细胞外囊泡(EVs)。构建甲氨蝶呤(MTX)载药囊泡(MTX-EVs)并通过扫描电镜及动态光散射仪(DLS)对构建的载药囊泡进行形态大小分析,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对其表面特异性蛋白进行鉴定。选取4~5周C57BL/6J雄性小鼠,其中通过盲抓法随机抽取8只不做处理,正常饲养作为对照组(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其余小鼠利用脂多糖(LPS)(2 g/L,5μl)牙周局部注射诱导小鼠牙周炎模型,间隔1天注射1次,诱导2周。将成功诱导牙周炎模型小鼠通过盲抓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LPS组、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牙周局部治疗2周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牙龈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质量浓度。通过显微CT(micro-CT)、HE染色评估对照组、LPS组、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小鼠的牙槽骨吸收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牙龈组织中γ干扰素(IFN-γ)阳性细胞的占比。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EVs和MTX-EVs呈圆形或椭圆形,DLS粒径分析证明EVs粒径在200 nm左右,MTX-EVs粒径在300 nm左右。ELISA结果显示,对照组、LPS组、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IL-1β质量浓度分别为(28.86±2.76)、(51.50±2.04)、(35.26±2.40)、(45.49±2.04)、(35.77±3.49)ng/L;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IL-1β质量浓度均显著低于LPS组(均P<0.05);LPS+MTX-EVs组IL-1β质量浓度显著低于LPS+EVs组(P<0.05)。对照组、LPS组、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IL-6质量浓度分别为(125.44±4.12)、(221.64±10.59)、(178.16±16.90)、(181.09±18.22)、(170.15±9.04)ng/L;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IL-6质量浓度均显著低于LPS组(均P<0.05);LPS+MTX-EVs组IL-6质量浓度显著低于LPS+EVs组和LPS+MTX组(均P<0.05)。对照组、LPS组、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TNF-α质量浓度分别为(320.27±38.68)、(479.62±40.94)、(342.18±25.89)、(415.88±12.01)、(325.75±30.83)ng/L;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TNF-α质量浓度均显著低于LPS组(均P<0.05);LPS+MTX-EVs组TNF-α质量浓度显著低于LPS+EVs组及LPS+MTX组(均P<0.05)。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对照组、LPS组、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小鼠右上颌第一磨牙第一牙根处釉质子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分别为(0.11±0.03)、(0.28±0.02)、(0.23±0.03)、(0.20±0.04)、(0.18±0.03)mm,与LPS组相比,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骨吸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LPS+MTX-EVs组与LPS+MTX组及LPS+EVs组相比,骨吸收抑制效果最好,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LPS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IFNγ阳性细胞占比分别为(11.77±1.02)%、(6.87±0.65)%及(4.15±0.92)%,LPS+EVs组及LPS+MTX-EVs组中IFN-γ阳性细胞占比均显著低于LPS组(均P<0.05),LPS+MTX-EVs组中IFN-γ阳性细胞占比显著低于LPS+EVs组(P<0.05)。结论MTX-EVs可有效改善牙周炎模型小鼠牙周局部炎症环境,减少小鼠牙槽骨骨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细胞外囊泡 甲氨蝶呤载药囊泡 牙槽骨质丢失 促炎因子
原文传递
基于单细胞测序分析颌骨和长骨间充质干细胞特性差异
6
作者 王浩 周泽楷 +3 位作者 隋秉东 金钫 周峻 郑晨曦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7-254,共8页
目的研究颌骨和长骨全骨髓细胞组成并比较下颌骨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MSC)与股骨来源间充质干细胞(F-MSC)异质性,探讨不同谱系来源骨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功能特性差异。方法对文献中下颌骨与股骨全骨髓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数据集,使... 目的研究颌骨和长骨全骨髓细胞组成并比较下颌骨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MSC)与股骨来源间充质干细胞(F-MSC)异质性,探讨不同谱系来源骨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功能特性差异。方法对文献中下颌骨与股骨全骨髓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数据集,使用R语言的Seurat包进行数据处理,参考既往文献报道标记基因对亚群进行细胞注释。计算M-MSC与F-MSC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MSC与其他亚群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细胞通讯分析。分别对上下调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功能注释(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对M-MSC和F-MSC的所有基因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结果scRNA-seq分析显示下颌骨与股骨骨髓细胞组成相同,但特定细胞亚群所占比例存在差异。差异基因计算显示M-MSC和F-MSC间存在显著差异基因。细胞通讯分析显示M-MSC和F-MSC与骨髓其他细胞亚群相互作用的配受体对数存在差异。进一步GO、KEGG、GSEA分析显示相比于F-MSC,M-MSC具有更高的细胞外基质生成潜能,但对骨髓其他细胞,尤其是免疫细胞的调控能力较低。结论M-MSC和F-MSC在基因表达模式与上调信号通路上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颌骨和长骨发育来源以及功能特性不同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单细胞RNA测序 下颌骨 股骨
原文传递
分化抑制因子-1在颊黏膜鳞癌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研究
7
作者 李媛 杨新杰 +2 位作者 刘源 陆伟 董紹忠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0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研究分化抑制因子(Id1)在颊黏膜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颊黏膜鳞癌临床病理特征、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法检测70例颊黏膜鳞癌组织和10例正常颊黏膜组织Id1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EnvisionTM法检测CD34的... 目的:研究分化抑制因子(Id1)在颊黏膜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颊黏膜鳞癌临床病理特征、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法检测70例颊黏膜鳞癌组织和10例正常颊黏膜组织Id1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EnvisionTM法检测CD34的表达对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进行计数。应用SPSS16.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d1在颊黏膜鳞癌中表达阳性率为60.0%,显著高于正常颊黏膜组(P<0.01)。ID1表达与颊黏膜鳞癌病理分级、肿瘤浸润深度、及肿瘤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显著性相关(P>0.05)。Id1在颊黏膜鳞癌中的表达与CD34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结论:Id1的表达与颊黏膜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Id1可能通过促进颊黏膜鳞癌的血管生成而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化 分化抑制因子-1 CD34 肿瘤血管生成 颊黏膜鳞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