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吕杨 李培峰 +7 位作者 朱瑾 刘一雄 范林妮 王璐 张微晨 郭英 黄高昇 王哲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1年第4期740-745,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以缩短诊断时间和减少误诊。方法:结合文献分析1例急性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死亡病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 目的:探讨急性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以缩短诊断时间和减少误诊。方法:结合文献分析1例急性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死亡病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EBER原位杂交、基因克隆重排结果等。结果:急性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嗜血综合征,包括发热、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外周血三系减少,可伴有腹水及胸腔积液,血清EB病毒载量增高、血清铁蛋白明显增高,肝肾功能、凝血、血脂等均异常;骨髓涂片示异型淋巴细胞约占18%,并可见嗜血现象。淋巴结活检示其结构破坏,淋巴滤泡减少,T区明显扩大,可见轻-中度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窦扩张,组织细胞增生,可见嗜血现象,间质血管增生。免疫组化证实EB病毒感染的细胞毒性T细胞构成病变主体;EBER原位杂交部分淋巴细胞胞核阳性;淋巴结组织标本基因重排示TCR基因发生克隆性重排,患者在发病第27天因多脏器衰竭死亡。结论:急性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是一种系统性病变,部分患者病情急剧恶化死于严重并发症。该病病情多较复杂,且与其它疾病存在重叠或交叉,早期确诊困难,目前证实其中T淋巴细胞增生为克隆性增生,为T细胞淋巴瘤。应提高对其病理认识,并紧密结合临床、检验、免疫表型、基因重排等因素,减少治疗延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T细胞淋巴瘤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嗜血综合征
下载PDF
PHA-CD3AK细胞的体外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郝建峰 夏禾爱 +1 位作者 田敏 张秀敏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0年第7期1259-1263,共5页
目的:研究PHA-CD3AK细胞的体外诱导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并与LAK细胞进行比较。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植物血凝素(PHA)、单克隆抗体(anti-CD3McAb)和基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hIL-2)、共同诱导制备PHA-CD3AK细胞;应用流... 目的:研究PHA-CD3AK细胞的体外诱导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并与LAK细胞进行比较。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植物血凝素(PHA)、单克隆抗体(anti-CD3McAb)和基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hIL-2)、共同诱导制备PHA-CD3AK细胞;应用流式法分析PHA-CD3AK细胞的免疫表型、乳酸脱氢酶法(LDH)检测PHA-CD3AK细胞的杀伤活性,并观察其形态;吉姆萨染色法观察其核型。结果:微量anti-CD3McAb(0.05μg/ml)辅以少量rhIL-2(300U/ml)和PHA(100μg/ml)共同培养,即能诱导和大量扩增PHA-CD3AK细胞,其扩增倍数显著高于LAK细胞,维持高扩增的时间也远较LAK细胞持久;当效靶细胞比为80:1时,PHA-CD3AK细胞对体外肿瘤细胞(K562)杀伤的百分率为56.5%;免疫表型检测PHA-CD3 AK细胞中CD3^+、CD4^+、CD8^+细胞的比率分别为(86.5±5.89)%、(38.20±5.27)%、(42.63±3.50)%;核型为正常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46条。结论:PHA-CD3AK细胞是以CD3^+、CD4^+、CD8^+细胞为主的异质细胞群,并具有淋巴母细胞样特征,PHA-CD3AK细胞为正常二倍体细胞。PHA-CD3AK细胞是易于体外诱导、扩增能力强,体外存活时间长、杀瘤活性高的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肿瘤过继免疫效应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A—CD3AK细胞 体外诱导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免疫组化技术标准化的探讨 被引量:33
3
作者 王文勇 黄晓峰 +3 位作者 王映梅 赵一岭 马福成 王伯沄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27-929,共3页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由Coons首创于1950年,刘彦仿等[1]于1965年在国内首先建立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该技术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免疫组织化学各种方法不断建立和发展阶段;推广普及阶段;用于临床病理诊断及广泛应用阶段;该技术标准化、规范...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由Coons首创于1950年,刘彦仿等[1]于1965年在国内首先建立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该技术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免疫组织化学各种方法不断建立和发展阶段;推广普及阶段;用于临床病理诊断及广泛应用阶段;该技术标准化、规范化及质量控制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 标准化 实验室认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