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级质控网在手术室护理文书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宇 王倩 +1 位作者 金艳 杜白茹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08X期411-412,共2页
手术护理记录是护理文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手术配合活动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等资料,也是病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手术室护理文书质量的好坏不仅体现了护理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同时也是评价一个医院护理... 手术护理记录是护理文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手术配合活动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等资料,也是病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手术室护理文书质量的好坏不仅体现了护理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同时也是评价一个医院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更是在医疗护理纠纷中起着重要的举证作用,这对护理文书的书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手术室护理文书质量,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我院建立了三级质控网,即科室质控小组、手术室专项组二级质控小组和护理部三级质控办公室,对护理文书进行环节质量控制和终末质量控制,使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笔者现将做法和体会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人员 护理文书质量 质量管理 质控网 业务技术水平 医疗护理纠纷 护理文书书写 手术护理记录
下载PDF
Bcl-2,Cox-2,HSPs和p53在骨肉瘤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浩强 李明辉 +5 位作者 鲁亚杰 叶铄 田琦 周胜虎 李旭升 王臻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7年第6期1171-1176,共6页
目的:观察分析bcl-2,Cox-2,HSPs和p53蛋白等分子生物标志物在骨肉瘤患者中的表达差异性以及相关性,为临床病理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指导。方法:通过对所纳入的骨肉瘤患者典型组织进行切片以及SP染色,同期20例骨软骨瘤患者作为对... 目的:观察分析bcl-2,Cox-2,HSPs和p53蛋白等分子生物标志物在骨肉瘤患者中的表达差异性以及相关性,为临床病理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指导。方法:通过对所纳入的骨肉瘤患者典型组织进行切片以及SP染色,同期20例骨软骨瘤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bcl-2,Cox-2,HSPs和p53等蛋白分子标志物的表达,使用χ2检验分析上述蛋白表达在各组之间的差异性以及临床意义。结果:骨肉瘤患者bcl-2,Cox-2,Ki-67,HSP70,HSP90以及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骨软骨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im蛋白的表达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l-2,Cox-2,HSP70,HSP90,Ki-67以及p53在骨肉瘤病灶形成以及进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并为临床病理学诊断以及精准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 生物标志物 P53 热休克蛋白
下载PDF
胸腰段脊柱骨折60例的手术方法与疗效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师晓宸 罗卓荆 +1 位作者 王佩瑶 戴先文 《中外医学研究》 2013年第7期21-21,共1页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有效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60例,根据患者骨折类型、骨折时间及骨折部位,分别采取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进行治...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有效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60例,根据患者骨折类型、骨折时间及骨折部位,分别采取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三种手术方式对患者术后脊柱植骨融合率的影响。结果:前路手术组患者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术后伤椎高度及术后Cobb角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准确、及时的临床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胸腰段脊椎骨折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 手术方法
下载PDF
一种新型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对犬桡骨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4
作者 崔赓 李洁 +9 位作者 雷伟 胡蕴玉 吕荣 唐佩福 梁雨田 陶笙 张群 郭义柱 梁向党 王岩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8期735-738,共4页
目的探讨以纤维蛋白胶(fibrin sealant,FS)为载体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修复犬桡骨节段性缺损的效果。方法12只家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12只成年健康家犬右侧桡骨... 目的探讨以纤维蛋白胶(fibrin sealant,FS)为载体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修复犬桡骨节段性缺损的效果。方法12只家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12只成年健康家犬右侧桡骨中上段造成2.0cm缺损,制成犬桡骨2.0cm骨缺损实验模型,然后严密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经切口周围正常皮肤注射FS和FS+bFGF+bBMP到骨缺损处,术后4、8、16、24周进行放射学检查,术后24周取标本进行组织学和骨密度检查,研究其成骨效应。结果①影像学:实验组术后4周缺损区有密度较低的骨痂形成;术后24周,皮质完全连接,髓腔再通。对照组术后24周内缺损区均无骨痂生长,骨缺损未得到修复。②骨密度测定:术后24周时实验组的骨密度(456.33±13.74)mg/cm2显著高于健侧(433.33±6.77)mg/cm2(t=2.57,P=0.00)及对照组(0mg/cm2)的骨密度。③组织形态学:术后24周实验组新生皮质骨十分致密,骨皮质连接完整,髓腔完全再通;对照组无新生骨形成,缺损处完全为结缔组织修复。结论以FS为载体复合bBMP和bFGF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具有高效的骨修复能力,对家犬的骨缺损有良好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胶 骨形态发生蛋白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骨缺损 修复
下载PDF
抗BAFF单克隆抗体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基因的克隆及鉴定
5
作者 肖黎明 龚玖瑜 +4 位作者 王畅 陈恒悦 栗向东 金伯泉 陈丽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在本实验室成功制备小鼠抗人BAFF单克隆抗体的基础上,通过分子克隆方法获得该抗体可变区基因序列。方法:从1株小鼠抗人BAFF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FMMUB4中提取总RNA,以此为模版反转录成cDNA,用针对小鼠单克隆抗体重链和轻链可变区... 目的:在本实验室成功制备小鼠抗人BAFF单克隆抗体的基础上,通过分子克隆方法获得该抗体可变区基因序列。方法:从1株小鼠抗人BAFF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FMMUB4中提取总RNA,以此为模版反转录成cDNA,用针对小鼠单克隆抗体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引物分别进行PCR反应,PCR产物连接入载体,经筛选阳性克隆、酶切鉴定后送测序,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成功克隆了抗BAFF单克隆抗体FMMUB4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基因,测序结果证实序列正确。结论:获得了抗BAFF单克隆抗体FMMUB4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基因序列,为下一步构建相关基因工程抗体打下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FF 单克隆抗体 重链可变区基因 基因克隆
下载PDF
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的染色体易位现象
6
作者 张宇 王臻 栗向东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1年第1期68-72,共5页
1概述Enzinger[1]于1979年首先描述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angiomatoid fibrous histiocytoma,AFH)的形态学特点。最初,AFH被命名为血管瘤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尽管好发于年轻患者、位置表浅,与典型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f... 1概述Enzinger[1]于1979年首先描述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angiomatoid fibrous histiocytoma,AFH)的形态学特点。最初,AFH被命名为血管瘤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尽管好发于年轻患者、位置表浅,与典型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fibrous histiotoma,MFH)有很大不同,但仍被归为MFH五种亚型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瘤 良性纤维性 易位 遗传 原位杂交 荧光
下载PDF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7
作者 谢婷 张楠 +3 位作者 李娅 王宁 樊勇 吴子祥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0年第5期181-181,共1页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的椎间关节退化性变所导致的脊髓及神经根、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受累引起的临床表现.现阶段颈椎病患病的主要因素为长时间颈部体位不当所引起肩部劳损,进一步导致颈椎病的发生.现在手术方案中有一种人...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的椎间关节退化性变所导致的脊髓及神经根、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受累引起的临床表现.现阶段颈椎病患病的主要因素为长时间颈部体位不当所引起肩部劳损,进一步导致颈椎病的发生.现在手术方案中有一种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以保留颈椎关节活动度,维持临近阶段的应有力分布平衡.减少邻近节段的退变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 置换 活动度
下载PDF
数字化结合3D打印个体化导板的设计加工及其在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8
作者 付军 王臻 +5 位作者 郭征 李靖 范宏斌 栗向东 裴延军 裴国献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设计数字化结合3D打印个体化导板并应用于骨肿瘤切除重建手术,探讨导板及其设计对手术操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期间适合使用手术导板的35例骨肿瘤患者,男21岁,女14岁;年龄6~67岁,平均22.7岁。恶性肿瘤14例... 目的设计数字化结合3D打印个体化导板并应用于骨肿瘤切除重建手术,探讨导板及其设计对手术操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期间适合使用手术导板的35例骨肿瘤患者,男21岁,女14岁;年龄6~67岁,平均22.7岁。恶性肿瘤14例,良性肿瘤21例。通过计算机完成个体化的手术和导板设计,同时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打印。加工使用的3D打印设备分别包括:熔融沉积造型、光固化立体造型、三维印刷工艺以及选择性激光烧结,材料包括:ABS树脂、光敏树脂、石膏、铝合金。术前完成导板的加工、清洗、低温消毒后,按术前计划应用于术中,术后摄患处X线片或CT扫描验证肿瘤切除及重建情况。结果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术前个体化设计和3D打印手术操作。其中采用光敏树脂17例,ABS树脂10例,石膏5例,铝合金3例;导板经骨面31例,经皮肤4例。除3例术中导板断裂患者使用常规方式手术外,其余患者均按术前设计完成肿瘤切除及重建手术,术后X线片或CT均显示肿瘤完整切除,重建位置良好。结论数字化结合3D打印个体化导板能够适应骨肿瘤手术的个体化需求,在手术中能够准确还原术前设计;不同3D打印技术加工的导板各具特点,需要在术前设计阶段根据术式、加工方式等不同调整导板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计算机模拟 外科手术 3D打印技术
原文传递
术前数字化设计及3D快速成型技术辅助治疗完全脱位型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15
9
作者 樊勇 吴子祥 +6 位作者 张扬 杨红军 杨超 白博 苏菲 雷伟 桑宏勋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应用术前数字化设计及3D快速成型技术,指导治疗完全脱位型胸腰椎骨折的外科手术操作和脊柱稳定性重建,评价其临床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9年1月-2014年1月共收治32例完全脱位型胸腰椎骨折,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17~56岁[(3... 目的应用术前数字化设计及3D快速成型技术,指导治疗完全脱位型胸腰椎骨折的外科手术操作和脊柱稳定性重建,评价其临床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9年1月-2014年1月共收治32例完全脱位型胸腰椎骨折,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17~56岁[(30.1±7.6)岁]。2010年10月前收治的15例采取常规后路骨折开放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常规手术组)。2010年10月后收治的17例则在术前行CT扫描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程度及椎弓根碎裂情况,并应用3D快速成型技术制备相应模型。术前规划减压范围、置钉节段、进钉角度和长度,进而在此基础上行后路开放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数字辅助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视觉模拟评分(VAS)、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植骨融合率等指标,评价该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本组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3.6±0.5)年]随访。常规手术组和数字辅助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94.0±38.5)min、(168.8±23.8)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02.0±114.5)ml、(420.0±94.6)ml(P〈0.05)。术前VAS常规手术组和数字辅助组分别为(7.8±10.57)分、(7.91±0.56)分(P〉0.05),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1.87±0.27)分、(1.67±0.22)分(P〈0.05)。常规手术组和数字辅助组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87%、94%(P〉0.05)。在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方面,两组患者的Frankel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数字化设计及3D快速成型技术可充分了解完全脱位型胸腰椎骨折的损伤程度、椎弓根碎裂情况,进而指导减压范围及置钉节段,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提高骨折脱位复位程度、降低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脱位 3D打印
原文传递
脊柱缩短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拴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7
10
作者 沈超 陶惠人 +6 位作者 黄景辉 李涛 李锋 杨卫周 陈博 马文瑞 罗卓荆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09-914,共6页
目的 探讨脊柱缩短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拴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7年4月至2011年8月采用脊柱缩短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拴系的脊柱侧凸患者18例,男5例,女13例;年龄10~24岁,平均(14.5±3.3)岁.椎体形成障碍5例... 目的 探讨脊柱缩短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拴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7年4月至2011年8月采用脊柱缩短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拴系的脊柱侧凸患者18例,男5例,女13例;年龄10~24岁,平均(14.5±3.3)岁.椎体形成障碍5例(28%,5/18)、分节不良6例(33%,6/18)、混合畸形7例(39%,7/18).脊髓末端均在L4椎体平面或以下.于顶椎部位进行截骨,其中10例行全脊椎截骨,8例行经椎弓根楔形截骨.截骨完成后应用平移技术安装内固定系统,不植入椎间融合器,直接缩短闭合截骨间隙及侧凸矫形.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544.5±135.1) min,失血量(2 965.8±1 750.2) ml,输血量(3 068.3±1 586.1)ml,截骨长度(28.3±5.7)mm,融合节段(12.9±2.8)个.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7~74个月,平均(47.3±16.1)个月.术前冠状位Cobb角83.9°±25.7°,末次随访时33.0°±16.7°,矫正率60.7%;术前矢状面Cobb角74.1°±19.6°,末次随访时31.0°±10.4°,矫正率58.2%.末次随访时肌力减弱患者症状改善率57%(4/7),腰骶部或下肢疼痛患者改善率100%(3/3),下肢感觉减退患者症状改善率75%(3/4),3例术前大小便障碍患者症状均消失.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神经并发症2例.结论 脊柱缩短截骨术在侧凸矫形的同时通过缩短脊柱骨性结构间接降低脊髓张力,进而改善神经功能,避免了椎管内拴系松解术可能对脊髓造成的损伤,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截骨术 脊髓
原文传递
快速成型技术在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怀斌 袁志 +3 位作者 毕龙 孙克理 王连军 陈博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4年第26期5084-5087,共4页
目的:跟骨解剖形态复杂、结构不规则,骨折多累及关节面,且致伤后关节面压缩、塌陷、粉碎严重,传统手术术区显露较局限,骨折复位较困难,关节面复位精度不高,手术时间较长,致残率高。探讨快速成型技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应用价... 目的:跟骨解剖形态复杂、结构不规则,骨折多累及关节面,且致伤后关节面压缩、塌陷、粉碎严重,传统手术术区显露较局限,骨折复位较困难,关节面复位精度不高,手术时间较长,致残率高。探讨快速成型技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 年1 月~2013 年1 月期间收治的30 例SandersⅢ-Ⅳ跟骨骨折患者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对试验组患者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行跟骨骨折的三维重建解剖学模型,快速成型制作出与实体1:1 大小的跟骨模型。依此对跟骨骨折做出明确的诊断、分型,制定手术方案,术前模拟手术,指导手术治疗,将术中指标与未模拟手术的对照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3.3± 5.0) min 和(71.4± 4.9) 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7.3± 6.8) mL和(51.3± 8.4) m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功能评分:优良率88.2 %,而对照组为88.9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成型技术能够向术者直观、立体的展示骨折的形态,使术者准确评估骨折情况,弥补术区切口显露局限的不足,提高复位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创伤,降低致残率,对跟骨骨折的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成型技术 跟骨骨折 三维重建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重组合异种骨植入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的护理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延琴 牛志霞 +1 位作者 李荣 张婷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年第30期3647-3649,共3页
重组合异种骨是一种高科技新型植骨材料,临床用于治疗骨不连、骨缺损,疗效满意。本文从护理角度介绍了40例长骨骨不连患者的治疗经验,强调护理人员应了解骨不连形成的机制及治疗原理,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注意观察可能发生的排斥反... 重组合异种骨是一种高科技新型植骨材料,临床用于治疗骨不连、骨缺损,疗效满意。本文从护理角度介绍了40例长骨骨不连患者的治疗经验,强调护理人员应了解骨不连形成的机制及治疗原理,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注意观察可能发生的排斥反应,重视术后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合异种骨 骨不连 护理
原文传递
小口径血液导流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建磊 陈永祥 +2 位作者 臧成五 赵睿 丛锐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12期2223-2226,2376,共5页
目的:探讨小口径血液导流管在动物离断肢体模型中快速恢复通血的实验基础应用,研究小口径血液导流管实验幼猪离断肢体维持通血效果的评价。方法:20只实验幼猪随机分为A、B两组,制成后肢完全离断模型模型,采用内径为2.0 mm、外径2.5mm的... 目的:探讨小口径血液导流管在动物离断肢体模型中快速恢复通血的实验基础应用,研究小口径血液导流管实验幼猪离断肢体维持通血效果的评价。方法:20只实验幼猪随机分为A、B两组,制成后肢完全离断模型模型,采用内径为2.0 mm、外径2.5mm的血液导流管,A组长度10 cm;B组长度20 cm,进行血管桥接后定期观察血液导流管通畅性,观察终点为血液导流管完全堵塞,血管超声探测仪无血流信号,远端血管搏动消失,离断肢体以远皮下毛细血管网无渗血。比较两组到达观察终点的时间有无差异。结果:建立临时血管通路后,离断肢体远端股动脉的远端有搏动,血管超声探测仪可检测到血液导流管内有血流信号,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液导流管动脉段逐渐由鲜红色变为暗红色,导流管段逐渐形成附壁血栓,远端血管搏动及皮下毛细管网渗血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血流信号消失,两组到达观测终点的时间分别为A组365±47.4 min;B组359±31.5 min,两者比较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长度在10 cm-20 cm的小口径血液导流管在实验动物离断肢体血管通血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小口径血液导流管能够用于动物离断肢体的血管临时桥接,维持通血时间可达6-8小时,有效通血时间长。实验数据说明小口径血液导流管适合于动物离断肢体模型中的血管桥接,在下一步临床应用中在四肢复杂血管损伤中有着较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口径血液导流管 肢体血管离断模型 血管桥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