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动态足底压力变化 被引量:10
1
作者 杜天舒 成西侠 +3 位作者 张春礼 徐虎 王迎春 丁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20-526,共7页
目的:通过检测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动态足底压力,探讨ACL损伤对步行时足底压力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Foot Scan足底压力检测系统,分别对31例单侧ACL损伤患者及26例正常人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采集计算测试者单足支撑相时长及各阶... 目的:通过检测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动态足底压力,探讨ACL损伤对步行时足底压力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Foot Scan足底压力检测系统,分别对31例单侧ACL损伤患者及26例正常人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采集计算测试者单足支撑相时长及各阶段所占支撑相百分比、全足及测定区域平均峰值压力、各测定区域达到其峰值压力时间分布、各测定区域冲量分布、各测定区域平均峰值压强数据,对患者患健侧下肢之间及患者与正常人之间足底压力相关参数进行统计比较。结果:与未损伤侧比较,ACL损伤侧足跟触地相、前脚掌触地相、全足支撑相所占百分比及全足支撑相总时长降低,足蹬离相所占百分比增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足跟内外侧足底平均峰值压力显著降低,冲量及平均峰值压强降低更为显著,达峰值时间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CL损伤侧足跟触地相及全足支撑相所占百分降低,前脚掌触地相、足蹬离相及全足支撑相总时长增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足跟内外侧足底冲量显著降低,平均峰值压力及平均峰值压强显著降低,达峰值时间增加。结论:ACL损伤后膝关节功能紊乱,患者为避免再损伤步行时会尽可能减少使用患肢,增加对足跟区保护,从而影响动态足底压力相关参数,导致患肢单足支撑相各阶段时长及比例发生变化,足跟区平均峰值压力、压强及冲量减小,达峰值压力时间延长。应用步态分析运动学数据可对韧带损伤进行量化评估,更为准确了解ACL损伤后下肢生物力学特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动态足底压力 步态分析
下载PDF
联合应用生长因子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韧带样细胞分化 被引量:2
2
作者 孙芳菲 张春礼 +2 位作者 李小建 韩先伟 李光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1711-1718,共8页
背景:利用生长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成韧带样细胞并促其分泌胶原蛋白是构建组织工程化韧带的关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的:采用转化生长因子β1... 背景:利用生长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成韧带样细胞并促其分泌胶原蛋白是构建组织工程化韧带的关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的:采用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体外培养的兔骨髓间质干细胞,转化为韧带样细胞,并研究此种韧带样细胞的生物特性。方法:自幼兔四肢骨抽取骨髓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培养、增殖。采用10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和25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骨髓间质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分为空白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观察生长因子对骨髓间质干细胞生长、形态的影响,使用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使用天狼腥红染色法定量对比骨髓间质干细胞分泌胶原蛋白量。把转化生长因子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诱导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使用BrdU荧光染色标记,然后移植到脱细胞真皮基质上,观察细胞增殖分布情况,并与空白组对照。结果与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组,细胞形态优于空白组及单一因子组,细胞增殖率、胶原分泌量也较高。脱细胞真皮基质上,转化生长因子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细胞增殖分布情况明显优于空白组。提示联合使用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刺激兔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够促使兔骨髓间质干细胞定向转化为韧带样细胞,对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生长因子 前交叉韧带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 脱细胞真皮基质 省级基金 干细胞图片文章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断裂和髌骨脱位急性骨挫伤模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迎春 丁明 +2 位作者 杜天舒 徐虎 张春礼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8期692-694,J0003,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前交叉韧带断裂和髌骨脱位导致急性股骨骨挫伤的位置和范围,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7例膝关节急性损伤MRI资料,其中前交叉韧带断裂12例,髌骨脱位15例,分别测量冠状位和矢状位上骨挫伤的位置和范围。结果在矢... 目的比较分析前交叉韧带断裂和髌骨脱位导致急性股骨骨挫伤的位置和范围,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7例膝关节急性损伤MRI资料,其中前交叉韧带断裂12例,髌骨脱位15例,分别测量冠状位和矢状位上骨挫伤的位置和范围。结果在矢状位上,髌骨脱位骨挫伤中点位置为(0.36±0.10)cm,较前交叉韧带断裂骨挫伤中点位置的(0.52±0.05)cm明显靠前(P<0.05),骨髓水肿范围明显增大(P<0.05);在冠状位上,髌骨脱位骨挫伤中点位置为(0.16±0.04)cm,较前交叉韧带断裂骨挫伤中点位置的0.32±0.06明显偏外(P<0.05),且骨髓水肿范围明显减小(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断裂和髌骨脱位导致的急性骨挫伤模式显著不同,统计学分析证明这种模式差异可以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断裂 髌骨脱位 骨挫伤 核磁共振
下载PDF
前十字韧带移植重建后移植物撞击新类型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春礼 徐虎 +3 位作者 王迎春 丁明 杜天舒 赵阳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80-386,共7页
目的 通过双源CT三维重建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移植重建后的移植物和骨隧道,分析移植物撞击症.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采用双源CT对134例ACL移植重建后患者的膝关节进行扫描,三维重建股骨和胫骨隧道、AC... 目的 通过双源CT三维重建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移植重建后的移植物和骨隧道,分析移植物撞击症.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采用双源CT对134例ACL移植重建后患者的膝关节进行扫描,三维重建股骨和胫骨隧道、ACL重建移植物等.其中单束重建118例,男83例,女35例;年龄15~64岁,平均32岁.观察重建术后移植物是否受到撞击、撞击来源并进行分类;分别测量股骨、胫骨隧道的相对位置,并对有撞击与无撞击组患者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基于双源CT移植物重建,根据ACL移植重建后移植物是否受到撞击分组,无撞击组39例(33%,39/118),有撞击组79例(67%,79/118).存在撞击者再根据撞击部位分为髁间窝出口撞击组77例(占总数的65%,占撞击组的97%)和髁间窝顶中途撞击组2例(占总数的2%,占撞击组的3%).进一步根据撞击来源不同,再对髁间窝出口撞击组分为3个亚型,即鸟喙撞击10例(3%,10/77)、胫骨平台撞击46例(60%,46/77)、钳夹撞击21例(27%,21/77).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鸟喙撞击、胫骨平台撞击、钳夹撞击各组与无撞击组的股骨、胫骨隧道位置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基于双源CT三维重建ACL术后移植物扫描发现3种新的移植物撞击类型,即髁间窝顶中途撞击、胫骨撞击和钳夹撞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移植物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赵阳 张春礼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422-426,共5页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ACL断裂是常见而严重的运动性损伤,随着关节镜手术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关节镜下ACL重建已成为治疗ACL断裂重要的手术方式并被广大患者接受。相比较同种异体...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ACL断裂是常见而严重的运动性损伤,随着关节镜手术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关节镜下ACL重建已成为治疗ACL断裂重要的手术方式并被广大患者接受。相比较同种异体肌腱及人工韧带,自体肌腱因其取材方便,无排异反应及交叉感染,移植物与骨隧道愈合及移植物塑形改建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而最常在临床中作为ACL移植物应用。目前,我国开展ACL重建手术的时间尚短,手术量相比国外仍然较少,对ACL重建术后并发症的研究尚不深入,ACL重建术后并发症的报道并不罕见。现就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重建ACL术后并发症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重建 移植 自体 手术后并发症 膝关节
原文传递
生长因子TGF-β1和bFGF促兔骨髓间质干细胞向韧带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孙芳菲 张春礼 +2 位作者 李小建 韩先伟 李光政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24期4638-4642,4662,共6页
目的:采用生长因子TGF-β1和bFGF诱导体外培养的兔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转化为韧带样细胞,并研究此种韧带样细胞的生物特性。方法:自幼兔四肢骨抽取骨髓分离纯化MSCs并培养、增殖;采用特定浓度TGF-β1(10ng/ml)和bFGF(25ng/mL)对MSCs... 目的:采用生长因子TGF-β1和bFGF诱导体外培养的兔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转化为韧带样细胞,并研究此种韧带样细胞的生物特性。方法:自幼兔四肢骨抽取骨髓分离纯化MSCs并培养、增殖;采用特定浓度TGF-β1(10ng/ml)和bFGF(25ng/mL)对MSCs进行诱导分化,观察生长因子对MSCs生长、形态的影响,使用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使用天狼腥红染色法定量对比MSCs分泌胶原蛋白量。单纯培养和单一因子诱导组作为对照。结果:TGF-β1和bFGF联合使用组,细胞形态优于空白组及单一因子组,细胞增殖率、胶原分泌量也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联合使用生长因子TGF-β1和bFGF刺激兔MSCs,能够促使兔MSCs定向转化为韧带样细胞,对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细胞 生长因子 组织工程 前交叉韧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