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罗运山 万献尧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493-497,共5页
目的了解ICU中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9月ICU内血流感染患者微生物学和药物敏感试验资料,比较排位前五位细菌的耐药特征。结果 89例血流感染患者共检出112株病原菌,... 目的了解ICU中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9月ICU内血流感染患者微生物学和药物敏感试验资料,比较排位前五位细菌的耐药特征。结果 89例血流感染患者共检出11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G+)菌55株,占49.1%;革兰阴性(G-)菌55株,占49.1%;真菌2株,占1.8%。引起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33株,29.5%)、表皮葡萄球菌(31株,27.7%)、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7株,6.3%)、人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各6株,5.4%)、铜绿假单胞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各5株,4.5%),提示G-菌中以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为主,G+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G-杆菌对碳青霉烯酶类最为敏感;G+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0%。结论近5年多来ICU内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G+菌与G-菌基本持平。在分离到的G+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在G-菌中以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为主。碳青霉烯类与糖肽类抗生素是各自治疗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感染 细菌培养 细菌耐药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下载PDF
外科危重患者甲状腺激素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
2
作者 吴威士 张孟贤 +1 位作者 李颖 李洁珍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695-696,共2页
目的 探讨外科危重患者血浆甲状腺激素 (TH)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36例大手术患者术后第 1天血浆 TH含量。除外术后第 2天内死亡的 4例 ,继续测定另外 32例患者术后第 3、5天的血浆 TH含量。结果 术后第 1天 T3... 目的 探讨外科危重患者血浆甲状腺激素 (TH)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36例大手术患者术后第 1天血浆 TH含量。除外术后第 2天内死亡的 4例 ,继续测定另外 32例患者术后第 3、5天的血浆 TH含量。结果 术后第 1天 T3 / FT3 含量 (T3 :0 .2 1nmol/ L± 0 .2 7nmol/ L,FT3 :1.32 pmol/ L± 0 .6 7pmol/ L)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 (T3 :1.40~ 3.40 nmol/ L ,FT3 :2 .5 0~ 9.82 pmol/ L ) ,P<0 .0 1。其中 4例死亡患者 T4和 FT4也明显降低 (T4:7.40 nmol/ L± 1.73nmol/ L ,FT4:1.11pmol/ L± 0 .16 pmol/ L ) ,与另外 32例患者比较 (T4:5 7.86 nmol/ L± 2 1.49nmol/ L,FT4:7.14pmol/ L± 3.72 pmol/ L)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结论 外科危重患者血浆 TH水平下降 ,动态监测TH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危重患者 甲状腺激素 放射免疫法 动态监测 危重病 预后评估
下载PDF
适应性支持通气在全麻苏醒期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廖清华 张彩虹 +1 位作者 潘燕芳 曾祥燕 《海南医学》 CAS 2008年第9期101-102,共2页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机械通气模式(ASV)和常规通气模式在全麻病人苏醒期的应用比较。方法选择全麻苏醒期病人75例,随机分成两组,适应性支持组采用ASV通气模式,常规组采用CMV和SIMV模式,分别记录病人在麻醉苏醒期的通气时间、血氧饱和度...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机械通气模式(ASV)和常规通气模式在全麻病人苏醒期的应用比较。方法选择全麻苏醒期病人75例,随机分成两组,适应性支持组采用ASV通气模式,常规组采用CMV和SIMV模式,分别记录病人在麻醉苏醒期的通气时间、血氧饱和度、心率、动脉血氧分压和一次撤机成功等指标,同时对病人在拔管后对机械通气过程中的舒适性感受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以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ASV通气模式组病人较常规通气模式组病人在全麻恢复期血氧饱和度和血流动力学稳定,病人感觉舒适,但在气管拔管时两组病人动脉血氧分压无差异。结论ASV能有效预防全麻病人恢复期缺氧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性 通气 全麻 苏醒期 护理
下载PDF
单肺机械通气患者序贯性体位变更氧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1
4
作者 廖清华 刘卫英 +2 位作者 毛洁花 曾祥燕 李长凤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76-778,共3页
目的观察单肺机械通气患者体位变更时氧疗的效果,并探讨其治疗机理及护理。方法将32例单肺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8例)患者行体位变更机械通气,每1 h按仰卧位、健侧卧位、俯卧位、仰卧位顺序变换;对照组(14例)患... 目的观察单肺机械通气患者体位变更时氧疗的效果,并探讨其治疗机理及护理。方法将32例单肺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8例)患者行体位变更机械通气,每1 h按仰卧位、健侧卧位、俯卧位、仰卧位顺序变换;对照组(14例)患者行常规持续仰卧位通气,两组均在通气后0.5 h、1.5 h、2.5 h、3.5 h做血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相同时间段的氧合状态。结果实验组PaO2和PaO2/FiO2高于对照组,两组的PaCO2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差异无意义。结论序贯性体位变更组与单一仰卧位机械通气比较,氧疗效果更好,成功脱离呼吸机时间缩短,临床护理易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肺 通气 体位变更 护理
下载PDF
ALI/ARDS病人侧卧位通气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江少容 袁淑兰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4年第10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LI/ARDS)病人实施侧卧位通气的效果。方法对 18例ALI/ARDS病人实施侧卧位通气 ,分别于通气前、侧卧位通气 1h后及恢复仰卧位通气 1h做血气分析 ,观察变动体位通气对呼吸循环指标的影响。结果... 目的探讨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LI/ARDS)病人实施侧卧位通气的效果。方法对 18例ALI/ARDS病人实施侧卧位通气 ,分别于通气前、侧卧位通气 1h后及恢复仰卧位通气 1h做血气分析 ,观察变动体位通气对呼吸循环指标的影响。结果 12例侧卧位通气有效 ,有效率 6 6 .7% ;其氧分压 (PaO2 )、氧分压 /吸氧浓度 (PaO2 /FiO2 )明显高于通气前 (均P <0 .0 1) ;恢复仰卧位 1h后上述指标有所下降 ,但仍高于通气前 (P <0 .0 5 ) ;体位变动通气时病人呼吸循环指标变化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均P >0 .0 5 )。结论侧卧位通气对ALI/ARDS特别是对ALI病人治疗有效 ,与俯卧位通气比较 ,实施更方便、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肺损伤 肺通气 侧卧位
下载PDF
血氧饱和度监护在呼吸机抢救呼衰病人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袁淑兰 《临床肺科杂志》 2004年第4期316-317,共2页
目的 用血氧饱和度 Sa O2 监护呼吸机抢救呼吸衰竭病人。方法  Sa O2 <90 % ,应调大吸氧浓度 ,Sa O2 >91 %时 ,可调低吸氧浓度。结果  Sa O2 可监护吸痰时机 ,并可反映病情变化。结论  Sa O2 在抢救呼衰病人中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呼吸机 血氧饱和度 呼吸衰竭病人
下载PDF
呼吸衰竭病人撤离呼吸机的临床护理 被引量:1
7
作者 袁淑兰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109-110,共2页
目的探讨呼吸衰竭病人撤离呼吸机的临床护理。方法2000年1月~2003年12月对43例呼吸衰竭应用呼吸机的病人正确地管理好呼吸机,做好停机前各项准备工作,抓住撤机时间停机。结果43例成功撤离呼吸机39例,4例撤机失败。结论只有掌握撤机指征... 目的探讨呼吸衰竭病人撤离呼吸机的临床护理。方法2000年1月~2003年12月对43例呼吸衰竭应用呼吸机的病人正确地管理好呼吸机,做好停机前各项准备工作,抓住撤机时间停机。结果43例成功撤离呼吸机39例,4例撤机失败。结论只有掌握撤机指征,抓住撤机时机,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停机后的治疗和护理,才能让病人顺利地撤离呼吸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衰竭 撤离呼吸机 临床护理
下载PDF
102例胃肠外营养治疗的综合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江少容 《临床肺科杂志》 2004年第3期307-307,共1页
关键词 胃肠外营养 危重病人 静脉穿刺 无菌操作
下载PDF
影响机械通气患者舒适度的因素及护理 被引量:1
9
作者 袁淑兰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457-458,共2页
目的探讨影响机械通气患者舒适度的因素并进行分析。方法通过临床观察,采用询问、手势和书写方法与病人进行交流,对病人提出的不舒适因素进行总结。结果机械通气患者不舒适因素有恐惧、焦虑、抑郁、留置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体位不适、... 目的探讨影响机械通气患者舒适度的因素并进行分析。方法通过临床观察,采用询问、手势和书写方法与病人进行交流,对病人提出的不舒适因素进行总结。结果机械通气患者不舒适因素有恐惧、焦虑、抑郁、留置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体位不适、睡眠障碍等。结论对于机械通气的病人,护理工作者应灵活运用,采取针对性地护理,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安全、舒适,促进疾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因素 机械通气 舒适度 护理
下载PDF
机械通气引起老年病人呼吸道感染原因的分析与对策
10
作者 袁淑兰 《临床肺科杂志》 2004年第6期655-656,共2页
目的 探讨 2 6 2例机械通气引起老年病人呼吸道感染原因。方法 进行机械通气后第 3天予以痰培养 ,以后每周一次痰培养 ,均用无菌吸痰管抽吸送检病原微生物。结果  2 6 2例发生肺部感染 135人 ,发生率5 1.5 % ,送检标本 2 10次 ,其中... 目的 探讨 2 6 2例机械通气引起老年病人呼吸道感染原因。方法 进行机械通气后第 3天予以痰培养 ,以后每周一次痰培养 ,均用无菌吸痰管抽吸送检病原微生物。结果  2 6 2例发生肺部感染 135人 ,发生率5 1.5 % ,送检标本 2 10次 ,其中铜绿假单胞菌 98株 ,溶血性葡萄菌 2 4株 ,白色念珠菌 6 8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 2 0株。结论 必须采取预防院内感染有效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老年病人 呼吸道感染 痰培养 预防 原因 吸痰管 送检标本 医院内感染 肺部感染
下载PDF
ALI/ARDS患者侧卧位通气的临床观察和护理特点
11
作者 吴威士 江少容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3年第Z3期-,共2页
目的 初步观察侧卧位通气治疗ALI/ARDS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治疗机理及护理特点。方法 对13例ALI/ARDS患者施行侧卧位通气,有效者持续1h,做血气分析;然后恢复仰卧位,1h后再做血气分析。两次测量值与侧卧位前的血气分析值进行比较。结果 ... 目的 初步观察侧卧位通气治疗ALI/ARDS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治疗机理及护理特点。方法 对13例ALI/ARDS患者施行侧卧位通气,有效者持续1h,做血气分析;然后恢复仰卧位,1h后再做血气分析。两次测量值与侧卧位前的血气分析值进行比较。结果 8例有效者侧卧位通气1h后SpO_2、PaO_2、PaO_2/FiO_2升高,与侧卧位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恢复仰卧位1h后下降,但仍高于侧卧位前,P>0.05 结论 侧卧位通气对部分ALI/ARDS患者有治疗作用,与俯卧位通气相比,实施更容易,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I/ARDS 侧卧位通气 护理
下载PDF
脑复苏病人的气道管理
12
作者 袁淑兰 《临床肺科杂志》 2005年第3期329-330,共2页
目的 通过对脑复苏病人在机械通气期间的气道管理,提出气道管理技术是提高抢救病人成功率的重要环节。方法 本研究中共有8例病人把握吸痰时机,掌握吸痰方法,有效的气道湿化,加强呼吸机和气囊的管理。结果 8例脑复苏病人无肺部并发症... 目的 通过对脑复苏病人在机械通气期间的气道管理,提出气道管理技术是提高抢救病人成功率的重要环节。方法 本研究中共有8例病人把握吸痰时机,掌握吸痰方法,有效的气道湿化,加强呼吸机和气囊的管理。结果 8例脑复苏病人无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均顺利停呼吸机。结论 对于机械通气脑复苏的病人,加强气道管理是防治低氧,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也是确保病人顺利停呼吸机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复苏 病人 气道管理
下载PDF
临床心肺脑复苏的监护救治技术
13
作者 江少容 《临床肺科杂志》 2004年第4期372-373,共2页
目的 探讨心肺脑复苏的监护措施。方法 对 8例脑复苏病人采取机械通气、心电监测 ,亚低温及高压氧治疗等脑复苏手段 ,营养支持等措施。结果 心肺脑复苏成功 4例 ,复苏成功率 5 0 % ,植物状态 2例 ,放弃治疗死亡 2例。结论 维持有效... 目的 探讨心肺脑复苏的监护措施。方法 对 8例脑复苏病人采取机械通气、心电监测 ,亚低温及高压氧治疗等脑复苏手段 ,营养支持等措施。结果 心肺脑复苏成功 4例 ,复苏成功率 5 0 % ,植物状态 2例 ,放弃治疗死亡 2例。结论 维持有效通气及稳定的循环 ,预防并发症 ,采取有效脑复苏措施 ,维持肾脏、胃肠、血液及新陈代谢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脑复苏 监护
下载PDF
综合ICU对体外循环术后并发症的处理与分析
14
作者 刘易林 李颖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0年第2期114-115,共2页
目的:探讨综合ICU开展体外循环术后监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体外循环术后197例在ICU期间发生的并发症及其处理资料。结果:并发症中低血钾20例,低血压15例,高血压14例,严重心律失常7例,呼吸衰竭6例,二次开胸止血6例,气胸7例,血胸3例... 目的:探讨综合ICU开展体外循环术后监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体外循环术后197例在ICU期间发生的并发症及其处理资料。结果:并发症中低血钾20例,低血压15例,高血压14例,严重心律失常7例,呼吸衰竭6例,二次开胸止血6例,气胸7例,血胸3例,死亡2例,在ICU时间平均为19.8小时。结论:只要按照体外循环术后的程序细致地进行监护处理,术后监护安全可靠,并发症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并发症 监护治疗
下载PDF
机械通气在重度急性左心衰竭并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15
作者 刘易林 欧阳晓仙 杨翠华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8年第6期452-453,共2页
目的:总结机械通气在重度急性左心衰竭治疗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06年4月42例急性左心衰竭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的临床资料,并与1998年1月至2001年1月类似病例25例相比较。结果:42例中经机械通气后病情... 目的:总结机械通气在重度急性左心衰竭治疗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06年4月42例急性左心衰竭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的临床资料,并与1998年1月至2001年1月类似病例25例相比较。结果:42例中经机械通气后病情好转者35例,占83%,最终死亡19例,病死率45%;与1998至2001年的类似病例相比,病死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机械通气在重度急性左心衰竭的治疗中作用肯定,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左心衰竭 机械通气 急性呼吸衰竭
下载PDF
不同氧流量治疗急性肺损伤病人对痰液粘弹性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廖清华 杨满青 +1 位作者 李瑜明 刘英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氧流量吸入治疗急性肺损伤(ALI)病人对痰液粘性和弹性影响。方法:选择ALI病人30例,随机分成种A、B、C三组,氧流量分别为3L、6L、9L,记录其吸氧前、吸氧6h、12h、24h病人痰液量、痰液粘性、弹性,病人的氧分压(PaO2)、...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氧流量吸入治疗急性肺损伤(ALI)病人对痰液粘性和弹性影响。方法:选择ALI病人30例,随机分成种A、B、C三组,氧流量分别为3L、6L、9L,记录其吸氧前、吸氧6h、12h、24h病人痰液量、痰液粘性、弹性,病人的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结果:相同氧流量在不同时间位点(6h、12h、24h)其痰液粘性和弹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氧流量吸入在相同时间位点组间比较,6h时间位点A、B、C三组病人其痰液粘性和弹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12h和24h时间位点痰液粘性和弹性逐渐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6h时间位点C组病人氧分压最高,B组其次,A组相对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痰液流变学指标痰液粘性和弹性与吸氧时间相关,12h时间位点是ALI病人痰液粘性和弹性变化的时间窗。大流量吸氧在短时间内对提高病人体内氧分压效果明显。12h和24h时间位点氧合指数也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流量 急性肺损伤 痰液 粘性 弹性
下载PDF
机械通气抢救幼儿张力性纵隔气肿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易林 李莉 李颖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09年第4期384-385,共2页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抢救幼儿张力性纵隔气肿中的作用。方法对10例张力性纵隔气肿并发呼吸衰竭患儿在行前纵隔引流后予以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前充分镇静、保持肌肉松弛,通气模式为压力支持通气(PSV)或压力目标型同步间歇指令通气(P—S...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抢救幼儿张力性纵隔气肿中的作用。方法对10例张力性纵隔气肿并发呼吸衰竭患儿在行前纵隔引流后予以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前充分镇静、保持肌肉松弛,通气模式为压力支持通气(PSV)或压力目标型同步间歇指令通气(P—SIMV),观察患儿氧合状况、生命指征、气道压力、X线胸片等变化。结果10例患儿经机械通气后,患儿气道压力下降,生命指征渐趋正常,全部抢救成功。结论幼儿张力性纵隔气肿起病凶险,在合适的前纵隔引流后可予以适当的机械通气治疗。机械通气在抢救幼儿张力性纵隔气肿中安全有效,是挽救这类危重患儿生命的可靠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性纵隔气肿 前纵隔引流 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原文传递
APACHE Ⅲ评分在危重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威士 杨翠华 +1 位作者 李颖 严达红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17-18,共2页
目的:验证APACHE Ⅲ在ICU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99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收入ICU符合评分条件的161例患者应用APACHE Ⅲ评分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PACHE Ⅲ分值与死亡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随分值增加死亡率升高。结论:APACHE Ⅲ评... 目的:验证APACHE Ⅲ在ICU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99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收入ICU符合评分条件的161例患者应用APACHE Ⅲ评分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PACHE Ⅲ分值与死亡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随分值增加死亡率升高。结论:APACHE Ⅲ评分在危重病患者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 APACHE ICU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