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恐惧感与早期欧洲旅行文学
1
作者 郭丽娜(译注) 孙凤(译注)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5-131,共7页
地球是水的星球。人类是地球上的旅行者,旅行文学是一种宝贵的文学资源。恐惧感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现代史的开始,这种心理感受充斥于早期欧洲旅行文学之中。对各种海陆怪兽的描写以及由此产生的幻觉,折射出人类在海陆旅行中的种种感受,展... 地球是水的星球。人类是地球上的旅行者,旅行文学是一种宝贵的文学资源。恐惧感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现代史的开始,这种心理感受充斥于早期欧洲旅行文学之中。对各种海陆怪兽的描写以及由此产生的幻觉,折射出人类在海陆旅行中的种种感受,展现了人类强大的想象力和不屈的冒险精神,也反映出人类不断认识这个星球、更新观念、创造历史乌托邦的过程。早期欧洲旅行文学作为海洋文学的一部分,包含人类恐惧心理的虚幻描写,更是人类征服水之星球的真实心理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行文学 恐惧感 人类现代史 海洋文学
下载PDF
荒诞及其出路:作为起点的《局外人》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博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4-171,共8页
如果从中文学界未曾关注的三条加缪创作笔记出发,重新梳理《局外人》的逻辑与意涵的话,则可以看出小说的一条明线与一条暗线:明线是默尔索在意识到生活的荒诞之后如何与之保持距离不断逃避并由此落入虚无成为其生活的"局外人"... 如果从中文学界未曾关注的三条加缪创作笔记出发,重新梳理《局外人》的逻辑与意涵的话,则可以看出小说的一条明线与一条暗线:明线是默尔索在意识到生活的荒诞之后如何与之保持距离不断逃避并由此落入虚无成为其生活的"局外人",暗线则是他暗合于"身体与瞬间的双重真相"之后与世界重新建立联系从而打破其"局外人"的生存状态。在否定与肯定之间揭示加缪如何将《局外人》塑造为一个起点,不止是其创作的起点,也是其追问"生者何为"的起点,更是其用一生创作走出的通向生存之阳光道路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缪 《局外人》 荒诞 起点 对妥协的扬弃 自然中的真理
下载PDF
比中国人更像中国人:17—18世纪在华耶稣会士 被引量:2
3
作者 弗朗索瓦·穆罗 桑瑞(译) 程曾厚(校)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1-131,共11页
中国对于欧洲来说曾是一块神奇的、充满谜团的东方土地。随着传教士东去和西欧制图学的发展,17—18世纪西欧知识界对中国的地理历史和人文科学知识的认识逐渐提升,发生转折性变化。基歇尔的《中国图说》将中国纳入西方知识体系,耶稣会... 中国对于欧洲来说曾是一块神奇的、充满谜团的东方土地。随着传教士东去和西欧制图学的发展,17—18世纪西欧知识界对中国的地理历史和人文科学知识的认识逐渐提升,发生转折性变化。基歇尔的《中国图说》将中国纳入西方知识体系,耶稣会士的亲儒著述对启蒙时代欧洲知识界产生了影响。尽管耶稣会内部对中华文明的解读迥异,耶稣会的精神冒险还是为东西方文明的对话打开了大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18世纪 耶稣会 西欧制图学 中国 世界
下载PDF
刘心武在法国的接受与阐释 被引量:1
4
作者 庞茂森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9-203,共5页
刘心武是最早一批中国当代作家海外译介的成功范例。其作品最先在法国得到译介,迄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本文梳理刘心武作品在法国的翻译与传播,考察作家作品的接受情况,从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创作手法、反思伤痕的创作动机、歌颂无名之辈... 刘心武是最早一批中国当代作家海外译介的成功范例。其作品最先在法国得到译介,迄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本文梳理刘心武作品在法国的翻译与传播,考察作家作品的接受情况,从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创作手法、反思伤痕的创作动机、歌颂无名之辈的创作主题三个方面呈现刘心武作品的法国阐释,揭示其作品立足本土文化之根、表达世界性主题的特点,以期能为我国的当代文学研究和传播提供有益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心武 法国 译介 接受 阐释
下载PDF
“三寸丁谷树皮”的误读
5
作者 汤超骏 朱玉麒 《文学研究》 2021年第2期160-170,共11页
21世纪以来,《水浒传》中俗语“三寸丁谷树皮”的理解由《“三寸丁谷树皮”臆解》发端,认为其中的“丁谷”就是敦煌写本中提及的“丁谷”,而印欧语学界考订后者是印欧语系中吐火罗语的汉语译音,意为“洞窟”。本文考订《水浒传》版本中... 21世纪以来,《水浒传》中俗语“三寸丁谷树皮”的理解由《“三寸丁谷树皮”臆解》发端,认为其中的“丁谷”就是敦煌写本中提及的“丁谷”,而印欧语学界考订后者是印欧语系中吐火罗语的汉语译音,意为“洞窟”。本文考订《水浒传》版本中的语词来源,认为该俗语的正确写法应该是“三寸丁、榖树皮”,是一个并列复合词组,完全不能与西域的“丁谷”等同,《臆解》对于国际学界解读“丁谷”的论述也多有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三寸丁谷树皮 敦煌文书 丁谷 外来语
下载PDF
《画皮》插画的符号学比较分析
6
作者 李梦一 王秀慧 《蒲松龄研究》 2021年第3期100-111,共12页
《画皮》是《聊斋志异》中传播最广、辨识度最高的作品之一。本文选取了清代(1886版)和当代(2013版)两个不同版本的《画皮》插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以格雷马斯(A.J.Greimas,1917-1992)为代表的巴黎符号学派和比利时列日大学的视觉符... 《画皮》是《聊斋志异》中传播最广、辨识度最高的作品之一。本文选取了清代(1886版)和当代(2013版)两个不同版本的《画皮》插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以格雷马斯(A.J.Greimas,1917-1992)为代表的巴黎符号学派和比利时列日大学的视觉符号学研究团队(Le Groupeμ)的理论进一步分析,从而更深层次地剖析插画背后的符号学结构与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插画 画皮 符号学分析 视觉符号学
下载PDF
基于凝视理论视角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解读
7
作者 林可凡 《世界文学研究》 2023年第5期386-393,共8页
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在建构女性形象时,喜好通过多重凝视的视角,凸显人物个性与内心情感世界。男性视角是作者进行女性身体书写的重要切入点:男性凝视使苏珊从主动迎合到自我觉醒,实现了凝视的“双向物化... 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在建构女性形象时,喜好通过多重凝视的视角,凸显人物个性与内心情感世界。男性视角是作者进行女性身体书写的重要切入点:男性凝视使苏珊从主动迎合到自我觉醒,实现了凝视的“双向物化”;母亲在认同男性凝视的前提下形象异化;而底层女性艾尔曼则在男性凝视的束缚下展现出矛盾性格。与此同时,苏珊既是凝视的主体,又是被人凝视的对象,这种身份的转换使苏珊不断想要逃离现有世界。而“电影院”作为重要的意象,是苏珊逃离他者凝视和感知自我欲望的重要载体。以凝视理论解读《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有助于更好理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从而为读者提供阅读作品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凝视 反凝视 女性形象 电影院
下载PDF
亨利·米修的“中国式务虚”——从《一个野蛮人在亚洲》透视米修眼中的中国形象
8
作者 张珣 《法国研究》 2019年第3期93-99,共7页
所谓"中国式务虚",是指中国在总体民族性格上表现出来的,与西方人追求对象真实性、行动有效性、和收益回报率的务实态度相反的一种文化态度。而亨利·米修,二十世纪伟大的法国作家、画家和诗人,在其著作《一个野蛮人在亚... 所谓"中国式务虚",是指中国在总体民族性格上表现出来的,与西方人追求对象真实性、行动有效性、和收益回报率的务实态度相反的一种文化态度。而亨利·米修,二十世纪伟大的法国作家、画家和诗人,在其著作《一个野蛮人在亚洲》,和《中国的表意文字》里,更是对中国人偏好抽象的思维模式在各个领域的体现做了很多概括性总结。尤其是前者,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三百多年来、法国作家对中国民族性格的普遍印象,又呈现了异质文化视野中这种务虚性格的怪诞奇异。本文对作家的观点做梳理陈述,并分析这些务虚性格在西方视野中的缺陷,和在本民族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野蛮人在亚洲 中国形象 民族性格 抽象思维"务虚"
下载PDF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对外汉语节日词汇教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昌帅 《汉字文化》 2023年第15期90-92,共3页
语言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词汇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传达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汉语中的节日相关词汇背后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本文结合自身在比利时列日孔子学院及孔院当地中小学教学点的汉语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利用和挖掘节日相关... 语言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词汇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传达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汉语中的节日相关词汇背后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本文结合自身在比利时列日孔子学院及孔院当地中小学教学点的汉语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利用和挖掘节日相关词汇的文化内涵,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提供建设性的策略和思路,以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节日词汇中蕴含的中国文化传递给外国的学生,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对外汉语 语言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