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Wistar大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
6
1
作者
陈宇彤
李晨晨
+3 位作者
刘阳
郑亚琴
杨喜花
安美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7-241,共5页
背景:目前国内构建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所用的射线类型、动物种类、照射方式和部位均不一致,临床上对于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预防策略和治疗标准并未统一。目的:建立合适的大鼠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模型。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2,38...
背景:目前国内构建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所用的射线类型、动物种类、照射方式和部位均不一致,临床上对于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预防策略和治疗标准并未统一。目的:建立合适的大鼠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模型。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2,38和45 Gy X射线照射组(n=18)以及空白对照组(n=6)。32,38和45 Gy X射线照射组对大鼠后臀进行单次局部照射,剂量为300 cGy/min,源皮距100 cm,照射时间分别为10.67,12.67,15 min;空白对照组不照射。实验于2018-01-08经山西省肿瘤医院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准编号:GDY2018001。结果与结论:①照射后大鼠未出现意外死亡情况,照射后3 d内大鼠体质量有所下降,之后呈增加趋势,在伤口最严重时(约第15天)体质量又有所下降,2 d后恢复正常;②照射后2周随着X射线剂量的增加,大鼠皮肤附属器官结构被破坏,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可见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剂量依赖;另一方面,照射时间越长,38与45 Gy组的大鼠皮肤损伤程度越深;而照射剂量相同时,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严重程度也与时间呈正相关性;③以38 Gy辐照大鼠皮肤6 h至15 d,巨噬细胞被激活,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炎症因子表达增强,炎症反应明显,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④结果表明,采用直线加速器产生X射线建立的急性X射线皮肤损伤动物模型具有易于观察、取材方便、皮炎表现明显的特点,且安全性较高,是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
放射性皮肤损伤
局部照射
动物模型
WISTAR大鼠
炎症
巨噬细胞
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炎症反应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刘阳
李晨晨
+2 位作者
陈宇彤
安美文
郑亚琴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68-168,共1页
放射疗法在肿瘤疾病治疗中的使用率日益升高,放疗后皮肤易出现反复溃疡及急性坏死等炎症反应,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如何预防及治疗辐射性皮肤损伤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HMGB1作为重要的炎症因子,通过活化启动下游信号通路,释放...
放射疗法在肿瘤疾病治疗中的使用率日益升高,放疗后皮肤易出现反复溃疡及急性坏死等炎症反应,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如何预防及治疗辐射性皮肤损伤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HMGB1作为重要的炎症因子,通过活化启动下游信号通路,释放IL-1β等炎性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同时,HMGB1的活化可激活TGF-β1与α-sma的表达,参与创伤愈合及纤维化等组织病理学反应,大剂量辐射后造成的皮肤损伤情况及其中HMGB1通路参与炎症反应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选用8~9周龄的雄性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编号。采用高能X射线单次38 Gy大剂量照射大鼠右后肢,建立放射性皮肤损伤模型,分别于照射后不同时间点取样检测(n=6),并于辐射后皮肤出现严重溃疡的时间点,进行HMGB1重组细胞因子及甘草酸铵药物腹腔注射。HE染色进行组织学水平病理分析,采用ELISA、免疫荧光染色、qRT-PCR及Westen Bolt方法检测血液及皮肤组织内HMGB1、TGF-β1及α-sma的分布及表达。研究辐射损伤后的皮肤炎症反应,探究HMGB1通路的活化及变化趋势;并分析HMGB1及甘草酸铵药物对HMGB1通路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辐射后时间的延长,照射区域的皮肤出现脱毛现象,在辐射后12 d,逐渐出现红肿,并伴有明显的红斑生成,15 d时皮肤破损溃疡,且皮肤损伤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出与时间的正相关性。电离辐射后的不同时间点可以引起大鼠外周血及皮肤组织内HMGBI、TGF-β1及α-sma表达升高,且具有时间依赖性。辐射后15 d,HMGB1重组细胞因子及甘草酸铵药物组通过HMGB1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分别促进或抑制炎症反应,说明HMGB1通路的异常激活是辐射性皮肤损伤及后续炎症级联反应的关键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皮肤损伤
甘草酸铵
细胞因子
炎症反应
不同时间点
机制研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Wistar大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
6
1
作者
陈宇彤
李晨晨
刘阳
郑亚琴
杨喜花
安美文
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
生物
医学
工程研究所
山西省
材料
强度与结构冲击重点
实验
室
纳米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实验中心
山西省肿瘤医院放疗技术
中心
山西省肿瘤医院动物
实验
中心
出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7-241,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70934),项目负责人:安美文。
文摘
背景:目前国内构建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所用的射线类型、动物种类、照射方式和部位均不一致,临床上对于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预防策略和治疗标准并未统一。目的:建立合适的大鼠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模型。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2,38和45 Gy X射线照射组(n=18)以及空白对照组(n=6)。32,38和45 Gy X射线照射组对大鼠后臀进行单次局部照射,剂量为300 cGy/min,源皮距100 cm,照射时间分别为10.67,12.67,15 min;空白对照组不照射。实验于2018-01-08经山西省肿瘤医院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准编号:GDY2018001。结果与结论:①照射后大鼠未出现意外死亡情况,照射后3 d内大鼠体质量有所下降,之后呈增加趋势,在伤口最严重时(约第15天)体质量又有所下降,2 d后恢复正常;②照射后2周随着X射线剂量的增加,大鼠皮肤附属器官结构被破坏,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可见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剂量依赖;另一方面,照射时间越长,38与45 Gy组的大鼠皮肤损伤程度越深;而照射剂量相同时,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严重程度也与时间呈正相关性;③以38 Gy辐照大鼠皮肤6 h至15 d,巨噬细胞被激活,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炎症因子表达增强,炎症反应明显,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④结果表明,采用直线加速器产生X射线建立的急性X射线皮肤损伤动物模型具有易于观察、取材方便、皮炎表现明显的特点,且安全性较高,是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
关键词
X射线
放射性皮肤损伤
局部照射
动物模型
WISTAR大鼠
炎症
巨噬细胞
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
Keywords
X-ray
radioactive skin injury
local irradiation
animal model
Wistar rats
inflammation
macrophage
Nod-l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
分类号
R441 [医药卫生—诊断学]
R318 [医药卫生—生物医学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炎症反应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刘阳
李晨晨
陈宇彤
安美文
郑亚琴
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
生物
医学
工程学院
太原理工大学
生物
医学
工程学院
太原理工大学
生物
医学
工程学院
山西省肿瘤医院放疗技术
中心
出处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68-168,共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70934)
材料强度与结构冲击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sxmssi-201802)
文摘
放射疗法在肿瘤疾病治疗中的使用率日益升高,放疗后皮肤易出现反复溃疡及急性坏死等炎症反应,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如何预防及治疗辐射性皮肤损伤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HMGB1作为重要的炎症因子,通过活化启动下游信号通路,释放IL-1β等炎性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同时,HMGB1的活化可激活TGF-β1与α-sma的表达,参与创伤愈合及纤维化等组织病理学反应,大剂量辐射后造成的皮肤损伤情况及其中HMGB1通路参与炎症反应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选用8~9周龄的雄性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编号。采用高能X射线单次38 Gy大剂量照射大鼠右后肢,建立放射性皮肤损伤模型,分别于照射后不同时间点取样检测(n=6),并于辐射后皮肤出现严重溃疡的时间点,进行HMGB1重组细胞因子及甘草酸铵药物腹腔注射。HE染色进行组织学水平病理分析,采用ELISA、免疫荧光染色、qRT-PCR及Westen Bolt方法检测血液及皮肤组织内HMGB1、TGF-β1及α-sma的分布及表达。研究辐射损伤后的皮肤炎症反应,探究HMGB1通路的活化及变化趋势;并分析HMGB1及甘草酸铵药物对HMGB1通路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辐射后时间的延长,照射区域的皮肤出现脱毛现象,在辐射后12 d,逐渐出现红肿,并伴有明显的红斑生成,15 d时皮肤破损溃疡,且皮肤损伤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出与时间的正相关性。电离辐射后的不同时间点可以引起大鼠外周血及皮肤组织内HMGBI、TGF-β1及α-sma表达升高,且具有时间依赖性。辐射后15 d,HMGB1重组细胞因子及甘草酸铵药物组通过HMGB1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分别促进或抑制炎症反应,说明HMGB1通路的异常激活是辐射性皮肤损伤及后续炎症级联反应的关键靶点。
关键词
放射性皮肤损伤
甘草酸铵
细胞因子
炎症反应
不同时间点
机制研究
分类号
R730.55 [医药卫生—肿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Wistar大鼠模型的建立
陈宇彤
李晨晨
刘阳
郑亚琴
杨喜花
安美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炎症反应及机制研究
刘阳
李晨晨
陈宇彤
安美文
郑亚琴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