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纽约大学的哲学简介
1
作者 唐·伽勒特 张伟特(译)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6年第1期405-407,共3页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是由艾伯特·加勒廷(Albert Gallatin,1761—1849)所领导的一群纽约市民于1831年创建。加勒廷在1801—1814年间先后在杰弗逊和麦迪逊总统的政府内阁中担任财政部长。
原文传递
因果力流失了吗? 被引量:1
2
作者 内德.布洛克 陈丽 刘占峰 《哲学分析》 2015年第5期94-109,共16页
心理因果性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中的一个前沿性问题。金在权基于因果排除论证指出,非还原唯物主义的心理因果性理论遇到了"先占威胁",即心理的因果有效性最终会被物理的因果有效性排除。内德·布洛克认为,由于是否存在物... 心理因果性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中的一个前沿性问题。金在权基于因果排除论证指出,非还原唯物主义的心理因果性理论遇到了"先占威胁",即心理的因果有效性最终会被物理的因果有效性排除。内德·布洛克认为,由于是否存在物理学的底层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因此如果按金在权的思路推导下去,必然会得出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的荒谬结论。另外,金在权并未对其所支持的"多因素决定"观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他在论证中所使用的层次概念也有歧义性,他用于支持排除原因的分割策略也有待证明,因此他对非还原唯物主义的批判并不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因果性 因果排除论证 层次 分割策略
下载PDF
真理:重温一场传统的论战 被引量:1
3
作者 克里斯宾·赖特 胡兰双(译) 刘叶涛(校) 《哲学分析》 CSSCI 2019年第5期114-138,198-199,共25页
按照对“真”的结构分析,真理论可分为:内在论、符合论、融贯论和紧缩论。这四种方案各有其适用范围,但经过深入研究发现,除符合论以外的三种方案都存在棘手的难题。融贯论不能证成逻辑上的不矛盾律,不能合理地解决如何选择“支配性”... 按照对“真”的结构分析,真理论可分为:内在论、符合论、融贯论和紧缩论。这四种方案各有其适用范围,但经过深入研究发现,除符合论以外的三种方案都存在棘手的难题。融贯论不能证成逻辑上的不矛盾律,不能合理地解决如何选择“支配性”信念系统的问题,并且它和内在论都不能解决偶然真问题。紧缩论的问题则是:若将“真”理解为提供一种认知担保,与其所主张的等值图式相结合,就可推出:信念p没有认知担保当且仅当非p有认知担保,这与实际情形不相符——关于p和非p,我们有可能都没有认知担保。为摆脱传统符合论的困境,可以通过列举“老生常谈”的方式,发展一种多元真理论:“真”在不同领域取决于不同的事物——在一个区域内取决于符合,在另一个领域内取决于融贯。“超可断定性”这一概念可以解释这种多元真理论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理论 符合论 真理多元论 超可断定性
下载PDF
为什么在哲学中没有更大的进步 被引量:2
4
作者 大卫.查莫斯 王佳鑫 李大强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48-255,共8页
在哲学中有进步吗?"还有半杯"的观点是:在哲学中是有些进步的;"就剩半杯"的观点是:这种进步并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大。文章将论述"就剩半杯"论的一个版本,并且提出一个关于如何解释它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哲学问题 真理 趋同 哲学进步 还有半杯 就剩半杯
原文传递
视角的裂缝:影像意义生成的转述困境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引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27,共12页
影像对思想意义的生成面临“转述困境”。意图辨识的路径回避了在影像层面上对意义生成机制的研究,语境释意的路径忽视了影像本身生成意义的力量,概念暗示的路径淡化了影像的艺术性和思想的复杂性。影像无限意义对语言有限意义的超越不... 影像对思想意义的生成面临“转述困境”。意图辨识的路径回避了在影像层面上对意义生成机制的研究,语境释意的路径忽视了影像本身生成意义的力量,概念暗示的路径淡化了影像的艺术性和思想的复杂性。影像无限意义对语言有限意义的超越不能解决转述困境。通过分析《女收藏家》如何表现“自我欺骗”,本文论证了复杂的思想意义能够生成于视角的裂缝,并且探讨了这一论点与镜头剪辑、语言文字、传统路径、艺术创作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 语言 解释 视角 思想
原文传递
什么是休谟“真正宗教”的真相?
6
作者 唐·伽勒特 王达菲(译) 张伟特(译)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6年第1期408-434,共27页
虽然休谟对通俗宗教有着广为人知的批评,但是他用似乎称赞的语言谈及'真正宗教'。在《自然宗教对话录》一书中,书中的角色斐罗甚至表达了对'真正宗教'的'敬奉'。这篇论文处理三个问题。第一,休谟自己真正赞成... 虽然休谟对通俗宗教有着广为人知的批评,但是他用似乎称赞的语言谈及'真正宗教'。在《自然宗教对话录》一书中,书中的角色斐罗甚至表达了对'真正宗教'的'敬奉'。这篇论文处理三个问题。第一,休谟自己真正赞成那种他称为'真正宗教'的东西吗?第二,休谟称它为'真正'时究竟意指什么?第三,他将'真正宗教'视为何种东西?依据休谟的一些关于因果和概然性的核心学说,以及《自然宗教对话录》中的角色和内容的一些关键特征,笔者论证休谟的'真正宗教'是由书中人物斐罗所阐释的学说,在认知的意义上休谟视其为'真正'。这个论点与近来伊梅瓦尔(Immerwahr)和法尔肯斯坦因(Falkenstein)所主张的重要解读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谟 宗教 上帝 概然性 因果关系 类比 设计 理智
原文传递
制度性证词非正义:一个供词神话的建构
7
作者 米兰达·弗里克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2,共12页
本文首先介绍我在2007年出版的《认知非正义:权力与认识的伦理》一书,通过简述这一理论所依托的英格兰学术文化,让读者了解其中的关键议题。而后,我将迅速切入美国当下的社会背景,并重点探讨制度化的认知恶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形式以... 本文首先介绍我在2007年出版的《认知非正义:权力与认识的伦理》一书,通过简述这一理论所依托的英格兰学术文化,让读者了解其中的关键议题。而后,我将迅速切入美国当下的社会背景,并重点探讨制度化的认知恶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形式以警察审问嫌疑人的标准推荐程序为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非正义 制度性证词非正义 能动的证词非正义 虚假供词 制度性认知恶习
原文传递
堕胎与谋杀(英文)
8
作者 彼特·文格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6年第1期435-448,共14页
如下属于我们道德共识的一部分:杀死无辜的人(people,在'people'与道德最相关的意义上)是错的;去让其他人为你,或代表你,或经你许可去杀人也是错的。(至于其他共识性准则,这里有些是例外,比如如果一个无辜的人濒于与你发生致命... 如下属于我们道德共识的一部分:杀死无辜的人(people,在'people'与道德最相关的意义上)是错的;去让其他人为你,或代表你,或经你许可去杀人也是错的。(至于其他共识性准则,这里有些是例外,比如如果一个无辜的人濒于与你发生致命的冲撞,他或她或许无意中威胁你的生命。这种情况当然是不值得更多着墨的)。如果一个早期人类胚胎是一个人(person,在'person'与道德最相关的意义上),那么杀死一个胚胎就是错的,让别人为你做此事,就像一个专业堕胎医生所做的那样,也是错的。朱迪思·汤姆森(Judith Thomson)在她那篇广为人知的论文《为堕胎辩护》(A Defense of Abortion)中主张一个截然相反的观点: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妇女去进行人工堕胎是完全对的,甚至当她所怀的这个胚胎是一个人(person,在'person'这个术语与道德最相关的意义上)的时候。某种程度上,汤姆森的论证诉诸案例,最知名的例子是'小提琴家案例'。本文论证,用这个案例讨论堕胎问题恰恰适得其反,更多的是误导而不是阐明这个问题。并且,需留意到所有汤姆森的案例都与堕胎关联极少或无关。与这些显然不相关的案例相对照,我提供一个称为'清晰人格化的胚胎案例'。这个案例是说,妇女怀了高度智能的和道德敏感的小胚胎,现在的问题是为了使得自己免于8、9个月之久的痛苦和分娩,孕妇杀死这些小人(little people),甚至仅是受孕了一个月大,是否是道德上可接受的呢。每个见过我这个案例的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认定它是不可接受的。这些理由表明,汤姆森的论文是一篇极其糟糕的哲学作品,对一个艰难而严肃问题的讨论的恶劣干扰。如果不是因为成千上万哲学本科生被迫去阅读她的这篇论文的话,我这篇批评的努力简直不值得关注。但是大量学生被要求去研究她那篇劣质文章,并暂无迹象表明这种境况将会很快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堕胎 谋杀 胚胎人 海豚 朱迪思·汤姆森 小提琴家案例 清晰人格化胚胎案例 道德共识
原文传递
规律性、规则、意义、真值条件和认知规范
9
作者 保罗·霍里奇 田继江(译)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6年第1期449-473,共25页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找到一个解释路径来贯通这些现象:规律性、规则、意义、真值条件和认知规范。这篇文章将会论证它们中的基本事实就是词语使用的类似法则的规律性(其由非语义的,非规范性的词项刻画);这种规律性帮助产生(换句话说,是其...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找到一个解释路径来贯通这些现象:规律性、规则、意义、真值条件和认知规范。这篇文章将会论证它们中的基本事实就是词语使用的类似法则的规律性(其由非语义的,非规范性的词项刻画);这种规律性帮助产生(换句话说,是其原初的还原基础)关于我们隐式地遵守的词语使用规则的事实;这些事实足以确定我们通过我们的词语和由此形成的句子意味什么;并且,我们句子的意义(给定语境要素)决定了它们的真值条件——我们应该想要其成为它们被接受的条件。这个图景是由后期维特根斯坦关于意义和遵守规则的想法所启发的。尽管如此,它还是和索尔·克里普克(Saul Kripke)的著名说明相左,其也被标为维特根斯坦式的。并且,它也和由克里斯宾·莱特(Crispin Wright)的,另一位有影响力的维特根斯坦支持者,对于它们所详细阐述的观点冲突。因此,对于笔者自己立场的辩护的一个公平部分将会由对于他们的论证的回应所组成。紧要的就是这些相互关联的现象的真正本质和对于维特根斯坦对其讨论的最有建树的解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律性 规则 意义 真值条件 认知规范 遵守规则 维特根斯坦 索尔·克里普克 克里斯宾·莱特
原文传递
自我意识与对自己身体的意识:一个康德论题的种种变体
10
作者 贝阿特利克·隆圭尼斯 王芷西(译)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8年第2期3-37,共35页
康德对两种自我意识进行了根本区分:对自己作为主体的意识与对自己作为客体的意识。在主张作为那个思着的主体,一个人不可能是他自己的一个客体时,康德也就将一种意识——对自己身体的意识——排除于对自己作为主体的意识之外。作为对... 康德对两种自我意识进行了根本区分:对自己作为主体的意识与对自己作为客体的意识。在主张作为那个思着的主体,一个人不可能是他自己的一个客体时,康德也就将一种意识——对自己身体的意识——排除于对自己作为主体的意识之外。作为对此观点的挑战者之一,卡萨姆在其《自我与世界》一书中构造了一个'客体性论证'来支持如下论题:以主体身份将自己作为一个物理客体而意识到,是自我意识的一个必要条件,或至少是与其紧密结合的。本文尝试显示,卡萨姆的挑战未能击中目标,而其主要原因在于他的'主体'概念与康德的'主体'概念之间的巨大差异:卡萨姆在经典形而上学意义上使用'主体',即知觉经验的承载者,而康德使用它的意思则是'我思'这一命题的逻辑主语'我'。卡萨姆在其'客体性论证'的'概念版本'中承认了这一差异,却误读了它:他将康德的'我'仅仅作为当代自我指称理论意义上的主体的一个抽象。这样的化归完全错失了康德观点的重要方面:康德'我思'中的'我'的功能,并非指称一个特定存在物,而是在我们结合诸表象的活动中,将诸表象既关联于独立存在的诸客体,也关联于那个结合诸表象的主体。在其论证的第二个版本,即'直观版本'中,卡萨姆为自我意识提出两个标准(识别的不可错性、无时间性追踪)以试图容纳身体性自我意识。进一步详细化之下,康德的自我意识观确实有一种描述符合上述标准,即对自己作为统觉的先验统一之下被辨认为属己的诸内在状态之统一序列的意识,但对自己身体的意识仍属对自己作为客体的意识之列。尽管未能驳倒康德的自我意识观,卡萨姆的尝试有助于揭明康德自我意识观的原创性和独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意识 身体性意识 先验演绎 客体性论证 我思 自我指称
原文传递
克里普克的维特根斯坦
11
作者 保罗·霍里奇 牛子牛(译)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8年第2期38-58,共21页
索尔·克里普克受到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第138至242节中的论述的启发,设计出了一种广受讨论的论证路线,来质疑意义的实在性。克里普克的思路包括一个悖论、它的一种解法,以及这种解法的一种意涵。这个悖论是:对于人们用哪些词... 索尔·克里普克受到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第138至242节中的论述的启发,设计出了一种广受讨论的论证路线,来质疑意义的实在性。克里普克的思路包括一个悖论、它的一种解法,以及这种解法的一种意涵。这个悖论是:对于人们用哪些词表达什么意义这回事,没有什么'真正的'事实。提出的解法是,表明这个悖论性的论证并不是错了,而是它的结论仔细一想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这种解法的一个推论会是,没有'私人语言'这种东西。本文会给出对这种说明的一种批判性的评估,并揭示克里普克的维特根斯坦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了维特根斯坦本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里普克 维特根斯坦 意义 事实 私人语言
原文传递
(反)怀疑论者的单一和精妙:针对G.E.摩尔和约翰·麦克道威尔
12
作者 克里斯平·赖特 龚李萱(译)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8年第2期59-79,共21页
学者们通在本文中,克里斯平·赖特以G.E.摩尔著名的《对外部世界的证明》为基础,主要讨论将其对有力论证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赖特指出,对摩尔证明的反思实际上鼓励一种怀疑论,这种怀疑论通过对摩尔证明更精妙的重构揭示了其论证中... 学者们通在本文中,克里斯平·赖特以G.E.摩尔著名的《对外部世界的证明》为基础,主要讨论将其对有力论证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赖特指出,对摩尔证明的反思实际上鼓励一种怀疑论,这种怀疑论通过对摩尔证明更精妙的重构揭示了其论证中难以克服的传递失败的挑战。赖特指出麦克道尔的选言模板是近来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对经典洛克式感性理论的调整。但这种通过选言模板对感官经验概念的重构仍然无法解决传递失败问题,除非我们能彻底改变对感性主张的论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尔证明 传递失败 怀疑论质疑 选言模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