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幕艳史》——女明星作为中国早期电影文化的现代性体现 被引量:34
1
作者 张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1-70,共10页
《银幕艳史》是一部具有自指性白话现代性质的纪录剧情片,也是记录了中国早期电影和观众结构及其转变的范例。从性别的角度检视身体和电影科技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从女演员的银幕形象和影迷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中国... 《银幕艳史》是一部具有自指性白话现代性质的纪录剧情片,也是记录了中国早期电影和观众结构及其转变的范例。从性别的角度检视身体和电影科技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从女演员的银幕形象和影迷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中国早期电影是由媒体传导的、具有白话性或通俗性的一种现代体验,女明星的身体是中国20世纪早期现代性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幕艳史》 白话现代性 视觉研究 中国 电影文化 女演员
下载PDF
亲历见证: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都市电影 被引量:25
2
作者 张真 高洁(翻译) 郭丽莉(翻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6-113,共18页
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中国内地的电影文化面貌一直处于急剧的变化之中。十年之间自上而下的经济体制改革,加剧了国有电影制片厂面临的资金负担。当这些现实压力迫在眉睫时,一种标新立异的"小众电影"在国有制片厂的围墙内... 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中国内地的电影文化面貌一直处于急剧的变化之中。十年之间自上而下的经济体制改革,加剧了国有电影制片厂面临的资金负担。当这些现实压力迫在眉睫时,一种标新立异的"小众电影"在国有制片厂的围墙内外蔚然兴起。代表着此类电影的主要是笔者和同行们称之为"都市一代"的导演及其拥趸。实际上,这种都市电影所拥有的社会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小众"的范围。这不仅由于它刚刚兴起,更是因为它非同一般地专注于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结构和城市身份的破坏与重建。"都市一代"电影带着独立徽章。虽然"独立"意味着重重负累,却仍然可以说这是它最为重要的属性,很多更年轻的导演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其在体制和资金上的独立性。他们辞去了国有制片厂分配的工作,投入到小成本的地下电影中,而且在未得到官方许可的情况下参加国际电影节。从这个意义上说,"都市一代"同由国家教育和分配工作的前几代导演最关键的区别就在于不同的社会身份、专业身份和美学观点。作为"都市一代"的一个重要分支,"业余电影"的出现与新纪录片运动十多年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该运动与实验叙事电影发展轨迹平行,有时相互交叉,从技术手段来看,"业余电影"作为一种电影实践的民主形式,对其概念形成及广泛传播发挥重要催化作用的不是笨重的胶片摄像机,而是视频摄像机以及更时兴的数码摄像机和编辑软件。文章最后一部分大致勾画出世纪之交迅速涌现的影迷俱乐部团体及其新的观看方式,强调了"都市一代"作为一个用来描述和分析的范畴所具有的广阔的经验范围以及概念上的种种可能性。作为分散在各地但却通过互联网和参观活动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力量,这些地方小团体逐渐形成了非正式的草根运动。从私人性的影吧,到游牧式的影迷俱乐部,再到特定类型的电影形式(尤其是短片和DV电影),它们把这种草根运动包装成了潜力巨大的"小众"电影,这种潜力足以令电影的知识和实践从此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 中国都市电影 小众电影 独立电影 都市一代
下载PDF
都市幻景、魅影姊妹和新兴艺术电影的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真 高洁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1-46,共16页
中国近期有多部实验电影试图运用电影语言和叙事工具来关注中国都市的当代转型及城市中的日常生活。如果静止和沉思是第五代电影的主旨和准绳,那么"都市一代"的实验电影则以其动态性及其对当代城市生活的瞬息万变的高度知觉... 中国近期有多部实验电影试图运用电影语言和叙事工具来关注中国都市的当代转型及城市中的日常生活。如果静止和沉思是第五代电影的主旨和准绳,那么"都市一代"的实验电影则以其动态性及其对当代城市生活的瞬息万变的高度知觉为特征。《月蚀》和《苏州河》两片激进的当代性体现在它们对于引入另一种现象学的政治与诗学的坚持。魅影姊妹是过去和当下相复合的人物形象,各自不完整却又相互重叠。她们表现了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以及这种单向度的意识形态对人的摧残,同时也借助多种方式的感官修复过程来确保社会记忆的持久性。从更宏观的世界影史的角度来看,这些电影造就了德勒兹所称的"直接的时间影像":它试图重新确立电影中的时间与思想。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影片的视觉风格可以理解为是把现代人的失落感和疑虑调配到黑色电影的语法中来,改装出另一种适用的"方式与格调",再用它对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代中国文化进行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电影 都市 魅影姐妹 《月蚀》 《苏州河》
下载PDF
裂变中的世界——评《后社会主义现代性:营销时代的中国电影、文学与批评》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向阳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2-152,共1页
20世纪90年代,中国推行改革的力度更为深广,文化领域也开始引入市场调节机制,社会经历着从政治生活一体化向个人化、多元化的急速转变,进入了所谓的后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的后社会主义有什么特点,市场化对文化艺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国推行改革的力度更为深广,文化领域也开始引入市场调节机制,社会经历着从政治生活一体化向个人化、多元化的急速转变,进入了所谓的后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的后社会主义有什么特点,市场化对文化艺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个时期的文化表现形式又是什么?这些正是《后社会主义现代性:营销时代的中国电影、文学与批评》(以下简称《后社会主义现代性》)所要回答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时期 中国电影 营销时代 现代性 批评 文学 20世纪90年代 世界
原文传递
在离散与全球化之间--评《视觉性与身份:跨太平洋地区的华文表述》
5
作者 陈向阳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52-152,共1页
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流落异乡的华人群体的研究一直绵延不断,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后殖民研究的勃兴,在犹太人大离散(Diaspora)和非裔的跨大西洋离散研究等的启发下,形成了华人离散研究。虽然这一研究旨在解构“中国”、“华... 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流落异乡的华人群体的研究一直绵延不断,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后殖民研究的勃兴,在犹太人大离散(Diaspora)和非裔的跨大西洋离散研究等的启发下,形成了华人离散研究。虽然这一研究旨在解构“中国”、“华人性”等建构的单一性,并且提出了华人在各居住国/地的在地化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离散研究仍目益浮现出许多问题,如以“中国”及“华人性”等构建为华人身份的终极依归其中所蕴含的汉族中心主义等。与此同时,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语境 太平洋地区 离散 视觉性 华人群体 华文 “中国” 跨大西洋
原文传递
后殖民时期再论香港身份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向阳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53-155,共3页
香港的普及文化揭示了港人的生活状态,一种津津乐道于目常生活、物质消费以及赌博、赛马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无疑和它的殖民地身份息息相关:资本主义制度在港的实行,殖民政府对港人政治主体意识的遏制,都促使它转而追求经济的... 香港的普及文化揭示了港人的生活状态,一种津津乐道于目常生活、物质消费以及赌博、赛马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无疑和它的殖民地身份息息相关:资本主义制度在港的实行,殖民政府对港人政治主体意识的遏制,都促使它转而追求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满足,从而导致了如香港大学阿克巴·阿巴斯教授所言的畸形的文化,即政治上缺乏主体、经济上恶性发达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大学 殖民时期 政治主体意识 资本主义制度 生活状态 物质消费 生活方式 殖民地
原文传递
好莱坞二战政宣片的风格规范与异象
7
作者 丹拿.坡仑 杨槃槃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4-100,共7页
本文挑战了将政宣片理解为简易的文化形式的陈见,详细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好莱坞电影为了参与战争宣传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在这一时期的好莱坞政宣片中,我们看到叙事模式的新尝试,也看到这些尝试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结构上的不可能... 本文挑战了将政宣片理解为简易的文化形式的陈见,详细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好莱坞电影为了参与战争宣传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在这一时期的好莱坞政宣片中,我们看到叙事模式的新尝试,也看到这些尝试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结构上的不可能性以及对作为逃避主义娱乐机器的好莱坞传统构成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莱坞电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异象 风格 二战 文化形式 战争宣传 叙事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