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圣经叙事中的难题与顽症:“士师记”19至21章及“约伯记”42章 被引量:3
1
作者 大卫.里克特 陈历明 唐伟胜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19,共7页
拟探讨旧约"士师记"19至21章以及"约伯记"叙事中存在的一些难题与顽症。在"士师记"第19章中,文本以"圣史"开始,然而在该章结尾处却出现了另一种组织材料的方式,对这位以色列的首任国王进行鞭... 拟探讨旧约"士师记"19至21章以及"约伯记"叙事中存在的一些难题与顽症。在"士师记"第19章中,文本以"圣史"开始,然而在该章结尾处却出现了另一种组织材料的方式,对这位以色列的首任国王进行鞭挞和讽刺,开始挤压(虽然不是全盘置换)先前的阅读,这两种材料的组织方式无法在故事层面得以调和。约伯记叙事的"顽症"则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序"中设定了一个公正的上帝和一个隐忍的约伯,然而诗中的大部分内容却呈现出一个残暴无礼的约伯和一个充满创造力但无视人类公正和痛苦的上帝;第42章的尾声部分不仅没有调和这些性格与动机方面的系列矛盾之处,反而最大限度地加剧了这些矛盾,让读者莫衷一是,百思不得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叙事 难题与顽症 “士师记”19至21章 “约伯记”42章
下载PDF
马克思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普遍异化 被引量:7
2
作者 大卫.哈维 张一兵 杨乔喻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4,共11页
马克思在中晚年经济学研究当中,重新启用了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之上的科学异化概念,但这种异化概念的内涵与早期人本学异化史观上的价值悬设是截然不同的。它只是狭义地指代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客观存在的自我敌对性和颠倒关系。... 马克思在中晚年经济学研究当中,重新启用了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之上的科学异化概念,但这种异化概念的内涵与早期人本学异化史观上的价值悬设是截然不同的。它只是狭义地指代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客观存在的自我敌对性和颠倒关系。哈维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劳动过程和交换过程,如果目的在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占有和积累,那么它的目的就一定是被异化的。在这里,资本变成了一种客观的力量,异化也成为一种客观的现象。无论是劳动者还是资本家,都处于一种普遍的异化状态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维 马克思 当代资本主义 普遍异化
原文传递
当代美国戏剧批评(英文) 被引量:2
3
作者 马文.卡尔松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共4页
十八世纪,第一批正式剧场在美国东部城市纷纷开张之时,美国各家日报上的定期戏剧批评专栏也随之诞生,其中领衔者当属《纽约时报》。直到二十世纪末期,报纸一直主导着美国的戏剧批评。这个情况随着电视的兴起,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发... 十八世纪,第一批正式剧场在美国东部城市纷纷开张之时,美国各家日报上的定期戏剧批评专栏也随之诞生,其中领衔者当属《纽约时报》。直到二十世纪末期,报纸一直主导着美国的戏剧批评。这个情况随着电视的兴起,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今,戏剧批评的功能已很大程度上被网络博客"接手"。与纸质批评相比,网络批评有时候更为专门化。因为互联网,戏剧批评能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戏剧作品因此能够更自由地寻找到各自最适合的受众群,对这门艺术的发展而言,这是一个福音。显然,新电子时代的戏剧批评将会是美国以及其他国家戏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戏剧批评发挥作用的方式也会与往日不同,因为过去的戏剧批评是和占主导地位的纸质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批评 互联网 博客
原文传递
历史的维度:D.H.劳伦斯《虹》中的三个空间性隐喻 被引量:1
4
作者 武伟 《英语文学研究》 2020年第2期76-86,共11页
本文通过分析劳伦斯《虹》中的三个空间性隐喻,来说明小说在批判性地描绘了宗教超验和机械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后,最终达到了一种历时、动态、开放未知的历史倾向。第一个隐喻,哥特教堂门顶拱石,以其简单的二元垂直型上下空间结构揭示了宗... 本文通过分析劳伦斯《虹》中的三个空间性隐喻,来说明小说在批判性地描绘了宗教超验和机械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后,最终达到了一种历时、动态、开放未知的历史倾向。第一个隐喻,哥特教堂门顶拱石,以其简单的二元垂直型上下空间结构揭示了宗教超验体验的反时间、反历史本质。第二个隐喻,显微镜下的单细胞生物,指代一种存在于日常感官经验所熟悉的现实之外的空间性,其代表的机械主义世界观同样具有反历史的逻辑内核。第三个隐喻,也是劳伦斯认同的空间性隐喻,灯光照亮的片土和笼罩其四周的黑暗,以其模糊流变的边界和黑暗部分的含混未决的意义为个人叙事的构建和行动意义的生成提供了空间。小说因此最终重新确认了历史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性 历史 宗教超验 机械主义 动态平衡
原文传递
从女权主义到集体合力:伍尔夫小说《岁月》
5
作者 武伟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0-139,共10页
近年来,关于伍尔夫晚期小说《岁月》中女权主题的讨论引人注意。与一些学者认为小说的终稿弱化了性别批判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小说最终形态体现的不是伍尔夫对女权思想的保留以及政治保守,而是一种更为广阔的历史视角和社会关注。小说... 近年来,关于伍尔夫晚期小说《岁月》中女权主题的讨论引人注意。与一些学者认为小说的终稿弱化了性别批判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小说最终形态体现的不是伍尔夫对女权思想的保留以及政治保守,而是一种更为广阔的历史视角和社会关注。小说首先肯定和确认了女权主义诉求,随后又对其进行了超越。这种视角的转变源于伍尔夫对当时世界形势的深刻关切。面对法西斯势力日益迫近的威胁,伍尔夫重申了她对于变革性努力的内在集体性的认知。因此,小说的最后一章把关注点转移到当下的此时此刻,描绘了一种“情感共同体”。人物们在这个基于此刻的共同想象性空间中体验到了一种集体合力。小说结尾处流露的不是历史决定或者虚无主义的绝望,而是一种基于社群集体的慰藉和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权主义 历史 共时维度 共同体
原文传递
柏拉图的对话与诗学
6
作者 N.帕帕斯 崔嵬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36,160,共7页
柏拉图对话中的诗学谜团,既困扰了诸多学者,又提供了解释的无尽契机。2014年的北京吸引了世界诸国柏拉图研究者的目光:学人们齐聚一堂,多方对话,共议良方:或勾勒孔子辩难与柏拉图辩证法间的桥梁,或以"至真悲剧"与艺术之美等... 柏拉图对话中的诗学谜团,既困扰了诸多学者,又提供了解释的无尽契机。2014年的北京吸引了世界诸国柏拉图研究者的目光:学人们齐聚一堂,多方对话,共议良方:或勾勒孔子辩难与柏拉图辩证法间的桥梁,或以"至真悲剧"与艺术之美等概念叩问诗学品质,或关注诗学的教育品质,或归纳诗学方法与诗学的解释学原则,或注重从对话中人物形象入手解释诗学难题,各抒己见,以促成一场东西对话之盛事,使之传为学界佳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对话 诗学 解释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