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绍兴印山汉墓出土的器物 被引量:3
1
作者 过伟明 黎毓馨 《东南文化》 2001年第11期31-36,共6页
绍兴印山汉墓的出土的陶器、硬陶器和釉陶器,是浙江乃至长江下游地区王莽至东汉早中期墓葬较为典型的随葬品,对进一步了解汉代浙江经济水平,有着重要价值。
关键词 绍兴 印山 汉基
下载PDF
绍兴两处六朝青瓷窑址的调查 被引量:4
2
作者 周燕儿 符杏华 《东南文化》 CSSCI 1991年第Z1期206-210,共5页
绍兴县地处宁绍平原西部,南接会稽山,北濒杭州湾,东起曹娥江,西抵浦阳江,境内河网密布,气候温和,有着丰富的瓷土和釉彩原料.同时,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因此古代陶瓷手工业相当发达.1978年,绍兴县文物部门曾在富盛镇长竹园和诸家山等地,试... 绍兴县地处宁绍平原西部,南接会稽山,北濒杭州湾,东起曹娥江,西抵浦阳江,境内河网密布,气候温和,有着丰富的瓷土和釉彩原料.同时,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因此古代陶瓷手工业相当发达.1978年,绍兴县文物部门曾在富盛镇长竹园和诸家山等地,试掘过原始青瓷和印纹陶合烧的窑址.继此以后,1984-1985年文物普查时,又发现了不少陶瓷窑址.去年11月,我们在夏履乡勘察文物时,又发现了陶官山青瓷窑址.经过详细调查和搜集,现将夏履乡陶官山和富盛镇馒头山等两处青瓷窑址的有关情况分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窑址 官山 六朝青瓷 釉色 绍兴县 窑具 底径 青瓷窑 胎质 垫座
下载PDF
浙江绍兴外潮山、馒头山古窑址 被引量:2
3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9-34,共6页
浙江绍兴外潮山、馒头山古窑址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1978年,浙江省绍兴县文物管理部门在考古调查时,曾于富盛镇长竹园和诸家山等地,发现过原始青瓷和印纹陶合烧的窑址[1]。继此以后,1984~1985年全县文物普查中,又... 浙江绍兴外潮山、馒头山古窑址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1978年,浙江省绍兴县文物管理部门在考古调查时,曾于富盛镇长竹园和诸家山等地,发现过原始青瓷和印纹陶合烧的窑址[1]。继此以后,1984~1985年全县文物普查中,又在夏履、富盛、兰亭、皋埠等乡镇新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窑址 绍兴县 底径 浙江临海 小圆孔 文物保护 原始瓷 青黄釉 窑具 釉色
下载PDF
印山大墓应是越王勾践自治冢:-绍兴印山越国王陵陵主新考 被引量:2
4
作者 葛国庆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10-16,共7页
印山越国王陵是越王勾践自治冢,主要依据有三:一是印山不是木客山,木客山另有其山,木客山上另有其大墓.只有木客山上之大墓,才可能是允常的木客大冢;二是印山大墓之规模、形制与允常时的国力、地位极不相称,它不可能成为允常之陵;三是... 印山越国王陵是越王勾践自治冢,主要依据有三:一是印山不是木客山,木客山另有其山,木客山上另有其大墓.只有木客山上之大墓,才可能是允常的木客大冢;二是印山大墓之规模、形制与允常时的国力、地位极不相称,它不可能成为允常之陵;三是印山大墓所反映的全方位信息,与勾践在位时的时代背景全然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 形制 允常 印山大墓 木客大冢 越王勾践冢 考古研究 木客山 墓葬
下载PDF
南宋六陵遗物综述 被引量:3
5
作者 葛国庆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9-75,112,共8页
南宋六陵自绍兴元年始建孟后攒宫,历今已876年。元初遭盗毁,明洪武三年多有修复,各陵垒土墩、立碑、植封树,还敕建理宗顶骨碑及碑亭。洪熙元年又局部“敬修陵寝”。清初“诸陵仅存封树,唯孝、理二陵献殿三间,缭以周垣”,“理宗... 南宋六陵自绍兴元年始建孟后攒宫,历今已876年。元初遭盗毁,明洪武三年多有修复,各陵垒土墩、立碑、植封树,还敕建理宗顶骨碑及碑亭。洪熙元年又局部“敬修陵寝”。清初“诸陵仅存封树,唯孝、理二陵献殿三间,缭以周垣”,“理宗陵有顶骨碑亭,宰牲房一所,斋宿房一所。”道光十三年,绍兴赵氏华舍裔孙捐建祭厅、筑围墙、补陵碑、修孝宗陵享殿及唐义士祠。咸丰三年,“浅土荒碑,不胜社屋之叹,惟孝宗永阜陵仅存。近葺享殿三间,卑陋不蔽风雨。”1936年“孝宗陵四周有矮墙,还有几楹享堂,壁间嵌上十余块的御祭文碑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综述 遗物 道光十三年 绍兴 顶骨 洪武 陵寝
下载PDF
汉刻重宝——建初买地摩崖 被引量:1
6
作者 彭云 葛国庆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40,共3页
绍兴富盛跳山东汉建初买地摩崖是现存浙江境内有确切纪年的汉代摩崖,也是我国现存最早体积最大的买地券,被列为我国的汉刻重宝。通过追溯摩崖发现经过和结合相关史料,凸显此摩崖在金石学、社会政治经济学和书法艺术上的价值和地位。
关键词 绍兴 建初买地摩崖
下载PDF
浙江绍兴印山大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24
7
作者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of Zhejiang Province CPAM of Shaoxing County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4-16,97-99+1+1,共18页
印山大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县城西南,是春秋晚期越王的陵墓。该墓的墓圹和墓道总长达100米,是在印山之巅的岩石中凿出,上堆筑高大的封土墩,四周围绕印山开挖长方形的壕沟,构成8500平方米的陵园。印山大墓墓室用加工规整的巨大方木构筑,室... 印山大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县城西南,是春秋晚期越王的陵墓。该墓的墓圹和墓道总长达100米,是在印山之巅的岩石中凿出,上堆筑高大的封土墩,四周围绕印山开挖长方形的壕沟,构成8500平方米的陵园。印山大墓墓室用加工规整的巨大方木构筑,室内髹漆,横截面呈等腰三角形,形成长达34.8米、高约5米的长条形木屋,分为前中后三室。中室顺置的一长6米余的独木棺,采用一大型圆木一剖为二,再经掏挖而成。该墓虽早年被盗,随葬品较少,但其规模庞大,结构奇特,是我国近年来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据研究,该墓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木客大冢”,墓主应是越王勾践之父允常。本期刊发了印山大墓的发掘简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山大墓 发掘简报 独木棺 随葬品 绍兴县 填土 长方形 浙江地区 斜撑木 浙江省
原文传递
浙江绍兴凤凰山战国木椁墓 被引量:15
8
作者 蔡晓黎 沈作霖 +1 位作者 周燕儿 过伟明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1-37,共7页
凤凰山位于绍兴城东约10公里的皋埠镇,西临兰塘河。1975年,在凤凰山南麓曾发现木椁墓2座,编号为M1、M2。1997年8-9月,绍兴县文保所对凤凰山东坡已暴露的一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编号为M3。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关键词 发掘 凤凰山 战国 绍兴 简报 情况 发现
原文传递
浙江绍兴袍谷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6
9
作者 沈作霖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9期799-803,815,共6页
袍谷位于绍兴城北4公里,境内有一条官塘河贯通南北,南与萧曹运河相衔接,北经三江入海,东邻豆姜乡,遗址在袍谷乡里谷社村西的水稻田中,绍(兴)三(江)公路东侧(图一)。袍谷遗址1981年发现,1986年因绍兴市排污工程在这里安装排放污水管道。
关键词 遗址 印纹硬陶 底径 口径 灰陶 绍兴市 污水管道 泥质 平底 原始青瓷
原文传递
绍兴出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燕儿 蔡晓黎 《东方博物》 2005年第1期68-71,共4页
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是越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它们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形影相随。绍兴县福全镇洪家墩村出土的一批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制作讲究、造型得体、装饰精美、数量众多,为绍兴乃至全省以往所少见。它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我国陶瓷发... 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是越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它们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形影相随。绍兴县福全镇洪家墩村出土的一批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制作讲究、造型得体、装饰精美、数量众多,为绍兴乃至全省以往所少见。它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我国陶瓷发展史提供了新的实证,而且为进一步探讨越国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绍兴 印纹硬陶 原始青瓷
原文传递
明王守仁篆盖的《安人唐氏墓志》评介
11
作者 周燕儿 《碑林集刊》 2001年第1期222-223,共2页
二十世七十年代初,绍兴县福全镇梅里村农民在容山杨峰南坡建造洪溪水库时,于一座砖室墓内发现一盒墓志铭,系太湖石质,平面呈正方形,边长61厘米,通厚21厘米,分志盖的志文两方,志盖阴刻篆书'大明故敕封安人何母唐氏墓'12字,4行,每... 二十世七十年代初,绍兴县福全镇梅里村农民在容山杨峰南坡建造洪溪水库时,于一座砖室墓内发现一盒墓志铭,系太湖石质,平面呈正方形,边长61厘米,通厚21厘米,分志盖的志文两方,志盖阴刻篆书'大明故敕封安人何母唐氏墓'12字,4行,每行3字,字径约16厘米,志文共26行,字径1.2厘米,阴刻小楷,惜因当年被村民搬回家中,长期用作洗衣石,字迹多已泯灭,难以卒读。前不久,该墓志已由绍兴县文物管理部门征集收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绍兴县 志文 墓志 篆书 文物 字径 阴刻
原文传递
越国大型水利工程富中大塘考
12
作者 葛国庆 《东方博物》 2005年第1期58-62,共5页
越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富中大塘,因一直未能找到实物遗存,成为越文化研究领域中的一大憾事。然而,在今绍兴县富盛镇却静卧着一座称为塘城的大型堤塘,因部分人士认为是宋六陵风水坝,故学者们从未对它加以更多的关注。近来,塘城上部意外... 越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富中大塘,因一直未能找到实物遗存,成为越文化研究领域中的一大憾事。然而,在今绍兴县富盛镇却静卧着一座称为塘城的大型堤塘,因部分人士认为是宋六陵风水坝,故学者们从未对它加以更多的关注。近来,塘城上部意外发现了一批汉六朝古墓葬,更在塘体内部发现了膏泥叠海畈泥、黄泥叠膏泥的奇特结构。经对塘城所处地理环境、属地地名、相对时期的历史背景等综合考察,并结合结构雷同的吴塘建筑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塘城建筑正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时期勾践治以为“义田”的富中大塘。这一发现,不仅弥补了富中大塘研究中缺乏实物遗存的遗憾,更为深层次研究越国时期的水环境演变、水利发展、农业进程、水利和农业的密切关系等,提供了一份十分珍贵的实物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国 塘城 富中大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