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内科病区噪音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林莉 阮文珍 丁桂芳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14期119-121,共3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血液内科病区噪音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对病区噪音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并采取相应措施。结果病区各种噪声下降率均达80%以上,其中各类车轮产生的噪音下降率达92.31%,家属大声谈话噪音与各仪器报...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血液内科病区噪音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对病区噪音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并采取相应措施。结果病区各种噪声下降率均达80%以上,其中各类车轮产生的噪音下降率达92.31%,家属大声谈话噪音与各仪器报警噪音也分别达88.24%和88.10%。结论品管圈方法的应用降低了病区噪音,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病区 噪音
下载PDF
Fas-FasL信号途径在ITP患者血小板凋亡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国忠 罗洪强 董燕媛 《浙江医学》 CAS 2019年第11期1162-1164,共3页
目的探讨Fas-FasL信号途径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小板异常凋亡中的变化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ITP患者32例为ITP组,另择行健康体检者32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组患者(用药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受检... 目的探讨Fas-FasL信号途径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小板异常凋亡中的变化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ITP患者32例为ITP组,另择行健康体检者32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组患者(用药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受检者外周血PLT表面Fas的表达,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率、表面Fas配体(FasL)的表达,并进行比较,分析ITP组患者以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ITP组患者CD4^+FasL^+细胞比率、CD41^+Fas^+血小板比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受检者(均P<0.05),PTL与Treg细胞比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受检者(均P<0.05)。ITP组患者PLT与CD4^+FasL^+细胞比率、CD41^+Fas^+血小板比率均呈负相关(均P<0.05),与Treg细胞比率呈正相关(P<0.05),Treg细胞比率与CD41^+Fas^+血小板比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小板高表达Fas可与激活的T细胞表面FasL结合,T细胞可通过Fas-FasL途径直接介导血小板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细胞凋亡 Fas-FasL系统 信号传导
下载PDF
铁死亡的调控机制及其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郑苏莹 方泽浩 +2 位作者 金晶 李丹 封蔚莹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6期1165-1173,共9页
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新发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形式,它是联系新陈代谢、氧化还原生物学和人类健康之间的纽带。其特征是脂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致死性积聚,呈铁依赖性,在形态学、生... 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新发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形式,它是联系新陈代谢、氧化还原生物学和人类健康之间的纽带。其特征是脂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致死性积聚,呈铁依赖性,在形态学、生化和遗传学方面,不同于其他传统形式的细胞死亡如凋亡、坏死和自噬。铁死亡最初在肿瘤细胞中被发现,随着铁死亡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发现铁死亡与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leukemia)、淋巴瘤(lymphoma)、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及贫血(anaemia)等密切相关。该文综述了铁死亡的调控机制及其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为临床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白血病 淋巴瘤 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贫血 血小板
原文传递
PCD方案与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及感染发生率比较 被引量:19
4
作者 周炀 洪攀 +2 位作者 钟永根 张志坚 傅雷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56-859,共4页
目的新药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PCD)方案与传统化疗方案长春地辛+阿霉素+地塞米松(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疗效及感染发生率比较。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7年4月于医院治疗的66例MM患者,分为PCD组及VAD组,其中PCD组(观察组... 目的新药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PCD)方案与传统化疗方案长春地辛+阿霉素+地塞米松(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疗效及感染发生率比较。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7年4月于医院治疗的66例MM患者,分为PCD组及VAD组,其中PCD组(观察组)39例,VAD组(对照组)27例。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比较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血清肌酐(Cr)等生化指标,观察治疗期间感染以及其他化疗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缓解率为84.62%,对照组为59.2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红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Cr、血清M蛋白、骨髓浆细胞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为43.59%,对照组为18.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炎、脱发、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D方案治疗MM具有更显著的近期疗效,但化疗期间感染发生率更高,临床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化疗方案的调整与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D方案 VAD方案 MM 疗效 感染
原文传递
外周血B1细胞在ITP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罗洪强 钟永根 +2 位作者 周国忠 傅佳萍 封蔚莹 《中华全科医学》 2015年第11期1763-1765,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B1细胞水平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97例ITP患者分为激素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选择健康体检正常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治疗前,治疗后4周、3个月、6个月外周血CD... 目的探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B1细胞水平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97例ITP患者分为激素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选择健康体检正常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治疗前,治疗后4周、3个月、6个月外周血CD19+细胞、B1细胞、PAIgG、血小板计数,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分析指标间关系。结果初治ITP组、对照组,治疗前外周血CD19+细胞、B1细胞、PAIg G、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1细胞:(8.9±5.2)%vs.(2.2±1.3)%,97例初治ITP患者治疗前B1细胞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89,P<0.05),B1细胞与PAIgG呈正相关(r=0.83,P<0.05),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与PAIg G呈负相关(r=-0.814,P<0.05);治疗后,激素治疗有效组B1细胞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B1细胞:(2.8±1.9)%vs.(8.7±5.0)%,而激素治疗无效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ITP患者激素治疗前后外周血B1细胞变化与病情及预后存在相关性,可作为ITP个体化治疗可靠的临床免疫学参考指标,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1细胞 个体化治疗 相关性
原文传递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的检测 被引量:2
6
作者 周国忠 钟永根 +1 位作者 孙荷 姜玉山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046-3049,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免疫分型与微小残留病灶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进行三色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分析,多色单克隆技术检测微小残留病灶。结果 30例...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免疫分型与微小残留病灶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进行三色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分析,多色单克隆技术检测微小残留病灶。结果 3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主要阳性表达为CD33、CD117、CD13、CD38、MPO和CD11B(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70.00%、76.67%、53.33%、76.67%、10.0%);HLA-DR和CD3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和30.0%。结论免疫分型在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化学染色基础上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诊断与分型极为重要,同时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分型的诊断结果更为客观准确。微小残留病灶的检测对白血病患者的复发能够提前预测,对于疾病的判断和预后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免疫表型分析 流式细胞术 微小残留病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