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改实践 被引量:9
1
作者 熊中奎 夏国园 +1 位作者 夏瑞明 余忠强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1年第10期1230-1232,共3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必修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实验室开放制度、建设PACS实验室等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将有助于应用型医学影像学人才培养。
关键词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原文传递
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 被引量:1
2
作者 熊中奎 夏国园 +2 位作者 孙建刚 余忠强 夏瑞明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0年第4期538-539,563,共3页
本文介绍了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探讨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与具体实践过程,即组建优秀教学团队,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条件,注重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方法,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注重教学效果评价,从而逐步形成鲜明的... 本文介绍了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探讨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与具体实践过程,即组建优秀教学团队,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条件,注重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方法,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注重教学效果评价,从而逐步形成鲜明的课程特色,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医学生临床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 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早期影像学诊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方雪丹 林微微 熊中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24期8-10,共3页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从功能影像学角度对帕金森病(PD)认识的不断进步,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和磁共振波谱(MRS)等为代表的功能成像技术,可显示脑血流、代谢、神经递质...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从功能影像学角度对帕金森病(PD)认识的不断进步,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和磁共振波谱(MRS)等为代表的功能成像技术,可显示脑血流、代谢、神经递质、转运体和受体改变,对PD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影像学诊断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王蕾 熊中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771-2773,共3页
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运动障碍性疾病之一,其神经病理学标志包括黑质和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损失,并伴随路易体形成。尽管传统磁共振成像(MRI)T1、T2加权成像可以显示黑质结构,但其对原发性PD的诊断几乎没有帮助。近年来,... 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运动障碍性疾病之一,其神经病理学标志包括黑质和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损失,并伴随路易体形成。尽管传统磁共振成像(MRI)T1、T2加权成像可以显示黑质结构,但其对原发性PD的诊断几乎没有帮助。近年来,MRI技术的发展和新图像分析方法如结构性MRI、扩散张量成像、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以及磁共振波谱等的应用,为PD无创伤性脑形态学及功能变化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本文就以上内容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磁共振成像 诊断 综述
下载PDF
口服声学造影剂诊断左侧肾上腺肿瘤1例
5
作者 何本振 夏国园 江珍珍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1年第1期51-51,共1页
患者男,40岁,慢性肠炎病史数十年,未服药治疗;上腹部不适,外院超声诊断为左肾与脾之间下方(脾血管与左肾血管之间)实质性肿块,腹部常规CT及增强扫描提示左侧肾上腺占化(图1)。肿瘤指标、生化检查未见异常,两肾分泌功能良好... 患者男,40岁,慢性肠炎病史数十年,未服药治疗;上腹部不适,外院超声诊断为左肾与脾之间下方(脾血管与左肾血管之间)实质性肿块,腹部常规CT及增强扫描提示左侧肾上腺占化(图1)。肿瘤指标、生化检查未见异常,两肾分泌功能良好。,观体格检金:腹软,稍隆,中下腹压不适,无反跳痛,肝脾触诊不满意。超卢检查永:睥下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肿瘤 超声诊断 声学造影剂 上腹部不适 口服 生化检查 实质性肿块 慢性肠炎
下载PDF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形态CT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程祖胜 夏国园 夏瑞明 《中华全科医学》 2011年第7期1134-1136,共3页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FES)患者脑形态CT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经临床确诊的FES患者,符合ICD10诊断标准、首次发病、首次经抗精神药物治疗且病程≤2年,并和对照组(n=100)进行对照。所有研究对象经头部CT扫描获得脑部CT图像,测量...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FES)患者脑形态CT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经临床确诊的FES患者,符合ICD10诊断标准、首次发病、首次经抗精神药物治疗且病程≤2年,并和对照组(n=100)进行对照。所有研究对象经头部CT扫描获得脑部CT图像,测量、计算及观察有关数据和指标,经过统计学处理后分析FES患者脑形态CT改变。结果 FES患者反映脑室扩大、脑萎缩的指标发生改变,如FHI、VBR、HZ等增大;PFAI、CMI等减小。表现为侧脑室、第三脑室适度扩大、脑沟扩大,外侧裂增宽并且表现出RASF、弥漫性及局限性脑萎缩等脑形态CT改变,松果体钙化发生率明显增加且过早钙化。结论 FES患者大脑组织的丧失导致其出现脑体积减小、脑室扩大、脑萎缩等异常,进一步证明了FES患者大脑病因学假说中的神经发育假说,为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精神分裂症 大脑皮质 脑室 CT 神经发育假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