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株产吲哚乙酸耐盐促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19
1
作者 贾西贝 王琦琦 +2 位作者 李杨 褚贵新 孙燕飞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7-42,共6页
从碱蓬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获得一株能产吲哚乙酸(IAA)的促生菌株BG-5,对该菌株进行了16S rDNA序列分析。以IAA的产量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分析法对发酵条件及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结果表明,BG-5菌株被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 从碱蓬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获得一株能产吲哚乙酸(IAA)的促生菌株BG-5,对该菌株进行了16S rDNA序列分析。以IAA的产量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分析法对发酵条件及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结果表明,BG-5菌株被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最佳培养条件为装液量30 mL/250 mL、初始pH值为8、培养温度37℃;优化后的培养基成分为酵母提取物7.3 g/L,胰蛋白胨8.8 g/L,七水硫酸镁7.2 g/L;在此最优条件下,BG-5菌株的吲哚乙酸产量为87.86μg/mL,约为优化前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株筛选 鉴定 吲哚乙酸 培养基成分 发酵条件 优化
下载PDF
不同形态磷酸盐及施用方式对石灰性土壤磷移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亢龙飞 王静 +1 位作者 朱丽娜 褚贵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79-1187,共9页
【目的】磷的固定是石灰性土壤中磷肥效益低的重要原因,研究两种施肥方式下不同形态磷源在石灰性土壤中的迁移以及有效性,为实现磷肥减施增效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土柱模拟试验方法进行研究,供试土壤为粘质和壤质石灰性土壤。供... 【目的】磷的固定是石灰性土壤中磷肥效益低的重要原因,研究两种施肥方式下不同形态磷源在石灰性土壤中的迁移以及有效性,为实现磷肥减施增效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土柱模拟试验方法进行研究,供试土壤为粘质和壤质石灰性土壤。供试磷酸盐为磷酸脲、焦磷酸和聚磷酸,壤土施磷量为0.0581 g/柱,粘土为0.0594 g/柱。施用方式包括一次施用和分4次滴施,同时以不施用磷酸盐土柱为对照。于地下室内(27±1.0)℃培养28天后将土柱在-80℃条件下快速冷冻固形,从土表向下0—100 mm内每隔5 mm作为一个切割单元,100—300 mm间每隔20 mm作为一个切割单元,测定每层土壤的水溶性磷和Olsen-P含量。【结果】培养28天后,一次施用条件下,磷在壤土中的移动距离表现为聚磷酸(90 mm)>焦磷酸(60 mm)>磷酸脲(50 mm),粘土中表现为聚磷酸(80 mm)>焦磷酸(70 mm)>磷酸脲(60 mm)。分次滴施条件下,聚磷酸(95 mm)在壤土中的移动距离比磷酸脲(65 mm)和焦磷酸(70 mm)分别增加46.2%和35.7%,在粘土中聚磷酸(90 mm)的移动距离较磷酸脲(70 mm)和焦磷酸(75 mm)分别增加28.6%和20.0%。磷浓度下降到一半时所达到土柱深度(半运移深度)的结果表明,在壤土一次施用条件下,半运移深度表现为聚磷酸(15.1 mm)>焦磷酸(11.4 mm)>磷酸脲(10.5 mm),分次滴施条件下半运移深度为聚磷酸(20.0 mm)>焦磷酸(14.4 mm)>磷酸脲(14.3 mm)。在粘土一次施用条件下,半运移深度为聚磷酸(17.7 mm)>焦磷酸(15.8 mm)>磷酸脲(14.8 mm),分次滴施条件下,聚磷酸、焦磷酸和磷酸脲的半运移深度依次为51.3、27.1和41.4 mm。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论一次施用还是分次滴施,聚磷酸和焦磷酸处理均随着水溶性磷含量的增加,有效磷含量在粘土上的增加量大于在壤土上的,分次滴施聚磷酸较一次施用在同样水溶性磷含量下,有效磷的含量在粘土和壤土中的差距减小,焦磷酸处理中水溶性磷与有效磷在两种土壤上较为接近。磷酸脲一次施用后,有效磷在粘土中随水溶性磷的变化量大于在壤土中,分次滴施结果则相反。【结论】在质地为壤土和粘土的石灰性土壤中,不论是一次性施用还是分次滴施,磷的移动性均表现为聚磷酸>焦磷酸>磷酸脲,且分次滴施3种磷源时磷的移动性和有效性均显著高于一次施用。同样水溶性磷含量条件下,粘土中磷的有效性高于壤土,分次滴施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的效果表现为粘土优于壤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酸铵 施用方式 石灰性土壤 磷移动性 磷有效性
下载PDF
新疆木碱蓬(Suaeda dendroides)根际耐盐促生细菌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琦琦 冯丽 +2 位作者 李杨 褚贵新 孙燕飞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569-2578,共10页
【背景】新疆是全国最大的盐渍化土壤分布区,土壤盐渍化严重影响作物生长,耐盐促生菌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提高作物抗逆性,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土壤利用率。【目的】分离筛选获得木碱蓬(Suaeda dendroides)根际土壤中耐盐促生菌菌株,对... 【背景】新疆是全国最大的盐渍化土壤分布区,土壤盐渍化严重影响作物生长,耐盐促生菌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提高作物抗逆性,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土壤利用率。【目的】分离筛选获得木碱蓬(Suaeda dendroides)根际土壤中耐盐促生菌菌株,对优良促生作用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挖掘微生物资源,为微生物菌剂的研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传统的分离方法筛选获得木碱蓬根际耐盐微生物,采用'三级筛选体系'筛选获得耐盐促生菌菌株,用CTAB法提取菌株DNA,对菌株16S rRNA基因测序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耐盐促生菌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从木碱蓬根际共分离获得耐盐微生物58株,8株具有固氮活性,解磷活性菌株12株,具有解钾活性菌株15株,产IAA活性的菌株3株,具有较强产氨活性的菌株2株。经过促生平板筛选,菌株GTZW50-5和MH-F促进了拟南芥生长,表现出较好的促生效果,通过小麦盆栽试验,菌株GTZW50-5对小麦的根长以及株高具有显著的促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植物体内的叶绿素含量。MH-F菌株对小麦的根系具有较显著的促生作用,且对小麦的叶绿素及脯氨酸含量在不同盐浓度下都有所提高。经过系统发育分析,GTZW50-5与Bacillus vallismortis (AY603658)序列相似度达到99.43%,鉴定属于Bacillus vallismortis,MH-F与Enterobacterludwigii(JTLO01000001)序列相似度为98.34%,鉴定属于Enterobacter属。【结论】菌株GTZW50-5与MH-F均具有较好的促生效果,这为耐盐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碱蓬 耐盐菌 植物根际促生菌 根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