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羟基脲导致腿部溃疡1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子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3013-3013,共1页
患者男.58岁,2006年9月体检时发现血小板增多。我院检查:浅表淋巴结未及.胸骨无压痛,肝脾肋缘下未及,三次化验血小板计数均在1000×10^9/L以上,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诊断标准符合文献,给予羟基脲0.5~1.5g/... 患者男.58岁,2006年9月体检时发现血小板增多。我院检查:浅表淋巴结未及.胸骨无压痛,肝脾肋缘下未及,三次化验血小板计数均在1000×10^9/L以上,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诊断标准符合文献,给予羟基脲0.5~1.5g/d,共用1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脲 腿部溃疡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浅表淋巴结 血小板计数 肋缘下 诊断
下载PDF
药物改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无效造血的体外研究
2
作者 王志英 乔振华 张子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3331-3333,共3页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细胞粒-单系祖细胞集落数(CFU-GM)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的体外影响。方法:应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观察不同浓度NAC和ATRA联用及单用...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细胞粒-单系祖细胞集落数(CFU-GM)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的体外影响。方法:应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观察不同浓度NAC和ATRA联用及单用与患者及正常人骨髓细胞体外培养后CFU-GM的变化,应用ELISA方法,观察不同浓度NAC与患者及正常人体外培养后上清液TNF-α浓度的变化。结果:0.3mMNAC浓度使MDS患者CFU-GM增高、TNF-α浓度降低(P<0.01),3μMATRA使MDS患者集落数明显增加(P<0.01),而对正常人无明显影响(P>0.05),NAC与ATRA联用较单用NAC集落数明显增高(P<0.01)。结论:NAC、ATRA可改善MDS无效造血,可试用于MDS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N-乙酰半胱氨酸 全反式维甲酸 凋亡 集落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细胞凋亡率增加的研究
3
作者 王志英 乔振华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9年第9期33-36,共4页
应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碘化丙锭染色后流式细胞仪分析两种方法观察3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0例正常人的凋亡率.MDS中难治性贫血(RA)、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RAS)、难治性贫... 应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碘化丙锭染色后流式细胞仪分析两种方法观察3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0例正常人的凋亡率.MDS中难治性贫血(RA)、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RA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凋亡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变型(RAEB-T)凋亡率无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MDS中RA、RAS、RAEB存在凋亡过度,提示凋亡过度为MDS无效造血机制之一,病情演变至RAEB-T时转为凋亡障碍.抗凋亡疗法可试用于早期M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凋亡 骨髓
下载PDF
曲格列酮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的影响
4
作者 张敏 张剑 张子彦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72-273,共2页
我们应用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1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特异性配体曲格列酮(troglitazone,TGZ)作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系RPMI8226、PCM6和U266B,观察TGZ是否具有抑制增殖,诱导MM细... 我们应用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1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特异性配体曲格列酮(troglitazone,TGZ)作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系RPMI8226、PCM6和U266B,观察TGZ是否具有抑制增殖,诱导MM细胞凋亡及影响其自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作用,初步探讨TGZ作为MM化疗新候选药物的可能性,为临床寻找抗MM新药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骨髓瘤细胞凋亡 多发性骨髓瘤 曲格列酮 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 Receptor 特异性配体 PPARγ
原文传递
血小板抗体变化对脾动脉栓塞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长期疗效的预测价值
5
作者 赵振华 王伯胤 刘忠民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7期1947-1950,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变化对脾动脉栓塞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长期疗效预测的价值。方法 27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施行三明治法脾动脉栓塞治疗;分别在术前、术后7d用FCM法检测血小板抗体;进行6~9年长期随访,按疗效...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变化对脾动脉栓塞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长期疗效预测的价值。方法 27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施行三明治法脾动脉栓塞治疗;分别在术前、术后7d用FCM法检测血小板抗体;进行6~9年长期随访,按疗效分为治愈组和未愈组。结果术前血小板抗体PAIgM、PAIgA两组平均值均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小板抗体PAIgG、PAIgM均值均较术前下降,未愈组术后PAIgA较术前升高,PAIgA、PAIgM均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动脉栓塞术后血小板抗体水平降低明显的患者其长期疗效较好,而治疗后血小板抗体下降不明显的患者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性 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