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读懂中国文人的隐逸情怀——何其芳《秋天》赏析
1
作者
董水龙
周妙华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2016年第5期60-61,41,共3页
如果我们给文学模式作一基本分类的话,其实只有两类:叙事和抒情。抒情模式主要集中在诗歌。由于情感类型的有限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抒情诗歌中的意象或者形象是普遍化甚至是类型化的。如果说叙事类文学文本的叙事只能在具体的时...
如果我们给文学模式作一基本分类的话,其实只有两类:叙事和抒情。抒情模式主要集中在诗歌。由于情感类型的有限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抒情诗歌中的意象或者形象是普遍化甚至是类型化的。如果说叙事类文学文本的叙事只能在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中展开的话,那么诗歌是没有这个讲究的,诗歌的形象或意象是高度概括的。我们在阅读何其芳的《秋天》时,就不会去追问这“秋天”是哪一年的“秋天”,是什么地方的“秋天”。何其芳的《秋天》所写的是一种“纯粹的想象”,这种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天》
何其芳
隐逸情怀
中国文人
抒情诗歌
抒情模式
基本分类
文学模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用“生命与死亡意识”解读《背影》之虚妄
2
作者
董水龙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5年第10期43-46,共4页
阅读文学文本,是为了欣赏文学艺术,是为了“判断文学艺术的美”。而语文课上的文学文本间读教学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学生获得能独自“判断文学艺术的美”的能力。如果解读《背影》仅仅是为了得出一个“父爱”或者“生命与死亡意识”的结...
阅读文学文本,是为了欣赏文学艺术,是为了“判断文学艺术的美”。而语文课上的文学文本间读教学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学生获得能独自“判断文学艺术的美”的能力。如果解读《背影》仅仅是为了得出一个“父爱”或者“生命与死亡意识”的结论,那么,这样的解读是无效解读。对于文本,除了要分析文本中语言文字的意义外,我们还必须学会分析作家是通过什么样的叙事技巧和语言手段来表现文本内容,在明确文本主旨的同时,还学得如何言说的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解读
叙事技巧
言说智慧
文学之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以词频破译作家心灵密码——运用文体学解读《春酒》
3
作者
董水龙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2014年第5期54-55,共2页
《春酒》一文的主旨常被认为是“思乡”,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就倾向于这种解读。果真如此吗?运用文体学知识,统计并分析作品中使用频度很高的词语,如“春酒”“母亲”“我”“总是”等,深入文本感受一番,我们就会发现《...
《春酒》一文的主旨常被认为是“思乡”,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就倾向于这种解读。果真如此吗?运用文体学知识,统计并分析作品中使用频度很高的词语,如“春酒”“母亲”“我”“总是”等,深入文本感受一番,我们就会发现《春酒》的主旨应该是“思家”而不是“思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学
春酒
思乡
思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读懂中国文人的隐逸情怀——何其芳《秋天》赏析
1
作者
董水龙
周妙华
机构
绍兴柯桥鲁迅外国语学校
出处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2016年第5期60-61,41,共3页
文摘
如果我们给文学模式作一基本分类的话,其实只有两类:叙事和抒情。抒情模式主要集中在诗歌。由于情感类型的有限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抒情诗歌中的意象或者形象是普遍化甚至是类型化的。如果说叙事类文学文本的叙事只能在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中展开的话,那么诗歌是没有这个讲究的,诗歌的形象或意象是高度概括的。我们在阅读何其芳的《秋天》时,就不会去追问这“秋天”是哪一年的“秋天”,是什么地方的“秋天”。何其芳的《秋天》所写的是一种“纯粹的想象”,这种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
关键词
《秋天》
何其芳
隐逸情怀
中国文人
抒情诗歌
抒情模式
基本分类
文学模式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用“生命与死亡意识”解读《背影》之虚妄
2
作者
董水龙
机构
浙江
绍兴柯桥鲁迅外国语学校
出处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5年第10期43-46,共4页
文摘
阅读文学文本,是为了欣赏文学艺术,是为了“判断文学艺术的美”。而语文课上的文学文本间读教学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学生获得能独自“判断文学艺术的美”的能力。如果解读《背影》仅仅是为了得出一个“父爱”或者“生命与死亡意识”的结论,那么,这样的解读是无效解读。对于文本,除了要分析文本中语言文字的意义外,我们还必须学会分析作家是通过什么样的叙事技巧和语言手段来表现文本内容,在明确文本主旨的同时,还学得如何言说的智慧。
关键词
文本解读
叙事技巧
言说智慧
文学之美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以词频破译作家心灵密码——运用文体学解读《春酒》
3
作者
董水龙
机构
浙江
绍兴柯桥鲁迅外国语学校
出处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2014年第5期54-55,共2页
文摘
《春酒》一文的主旨常被认为是“思乡”,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就倾向于这种解读。果真如此吗?运用文体学知识,统计并分析作品中使用频度很高的词语,如“春酒”“母亲”“我”“总是”等,深入文本感受一番,我们就会发现《春酒》的主旨应该是“思家”而不是“思乡”。
关键词
文体学
春酒
思乡
思家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读懂中国文人的隐逸情怀——何其芳《秋天》赏析
董水龙
周妙华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用“生命与死亡意识”解读《背影》之虚妄
董水龙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以词频破译作家心灵密码——运用文体学解读《春酒》
董水龙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