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育龄期妇女腹直肌间距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余卓敏 余俊丽 +4 位作者 侯泽辉 梁志强 刘伟 陈双 江志鹏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6期566-570,共5页
目的观察育龄期妇女腹直肌间距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超声科体检或产检的201名育龄期妇女。其中,未育组(N_(1))30名,妊娠组(N_(2))141名,产后组(N_3)30名。... 目的观察育龄期妇女腹直肌间距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超声科体检或产检的201名育龄期妇女。其中,未育组(N_(1))30名,妊娠组(N_(2))141名,产后组(N_3)30名。使用超声测量育龄期妇女的脐水平腹直肌间距离(IRD_(1))、脐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点腹直肌间距离(IRD_(2))、脐水平左右两侧腹直肌宽度(WRA_(L)、WRA_R),横断面观察并分析各组的腹直肌形态学变化特点。结果 N_(1)组的IRD_(1)、IRD_(2)、(WRA_(L)+WRA_(R))/2平均值分别为(16.57±4.62)mm、0 mm、(72.03±11.38)mm。N_(2)组的IRD_(1)从妊早期开始随妊娠周数的增加而增加,孕21周后增加更为显著,直至分娩前(孕37~40周)达到高峰,平均值(92.41±23.40)mm;IRD_(2)、WRA_(L)和WRA_(R)在妊早期变化不明显,在孕21周后(WRAL+WRAR)/2开始显著增加,分娩前达到高峰,平均值(113.27±18.5)mm。各数据变化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N3组的WRA_(L)、WRA_(R)在产后1个月恢复正常;IRD_(1)于产后3 d即可恢复41%,67.1%的妇女产后1个月可恢复至未育水平,产后超过1年者中约有26.6%的妇女IRD_(1)仍>27 mm。IRD_(1)(Y)与孕周(X_(1))和IRD_(2)(X_(2))有相关性,模拟曲线方程(逐步法)Y=2.801X_(1)+1.111X_(2)-26.049,X_(1)>21。结论女性在妊娠期及产后前腹壁的结构发生一系列形态学改变,此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个体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 腹直肌间距离 腹直肌分离 育龄期妇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