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紧密的共同体和多元的思想广场——比较俄亥俄州立大学哲学系和维也纳大学哲学系 |
武小西
|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
2017 |
0 |
|
2
|
维也纳大学哲学系及其现象学传统简介 |
索菲·罗伊道特
朱锦良(译)
|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
2016 |
0 |
|
3
|
乌班图机器人:迈向跨文化机器人学的关系型概念框架 |
周丽昀(译)
伍佳琪(译)
|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4
|
文化间哲学是哲学的一个新分支还是新方向? |
弗朗兹.马丁.维默
王蓉
王志成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5
|
文化间哲学语境中的文化中心主义与宽容 |
弗朗兹.马丁.维默
王蓉
王志成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6
|
文化间哲学语境中的文化中心主义与宽容 |
弗朗兹·马丁·维默
王蓉
王志成
|
《教育文化论坛》
|
2010 |
0 |
|
7
|
自然何以“人化”——论“巴黎手稿”中人与自然之关系 |
涂念祖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3 |
1
|
|
8
|
口述传统在哲学史中的地位:方法论考量 |
闫书帝(译)
王卓斐(校)
|
《世界哲学》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9
|
日出前的天光:莊子和尼采論“超視角經驗” |
帕克斯
崔曉姣(譯)
|
《道家文化研究》
|
2019 |
0 |
|
10
|
现象学的新转向?——以德国与日本的哲学为例说明欧洲与东亚思想的互相丰富 |
格奥尔格·施登尔
夏一杰(译)
|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
2016 |
0 |
|
11
|
先验哲学和现象学中的观念论——思考现象学里的“甘泪卿之问” |
索菲·罗伊道特
朱锦良(译)
|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
2016 |
0 |
|
12
|
取象比类——中医学隐喻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
兰凤利
Friedrich G. Wallner
|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8
|
|
13
|
什么是“未来短缩感”?——对心灵创伤、信任以及时间的现象学研究 |
马修·莱特克里夫
马克·鲁道尔
本尼迪克特·史密斯
李晶晶(译)
|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
2016 |
0 |
|
14
|
我们-经验——与格尔达·瓦尔特一道(英文) |
汉斯·伯恩哈特·施密特
武小西
|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
2016 |
0 |
|
15
|
走向关于暴力的关系型现象学(英文) |
迈克尔·施陶迪格尔
|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
2016 |
0 |
|
16
|
关于《人道主义书信》的提示 |
王宏健(译)
朱锦良(译)
|
《伦理学术》
|
2018 |
0 |
|
17
|
响应伦理学:在回应与责任之间 |
刘畅(译)
朱锦良(校)
|
《伦理学术》
|
202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