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艺术人类学作为关注对象,因为这是人类学领域经历剧烈动荡变革的时期;这一转型期可以被理解为是对“艺术”这一本身就极不稳定之范畴的回应。诸如日益加剧的表征危机、“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以及去殖民化和全...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艺术人类学作为关注对象,因为这是人类学领域经历剧烈动荡变革的时期;这一转型期可以被理解为是对“艺术”这一本身就极不稳定之范畴的回应。诸如日益加剧的表征危机、“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以及去殖民化和全球化浪潮的不断高涨等问题,在1984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开创性展览“毛利人”(Te Maori),以及同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20世纪艺术中的‘原始主义’”(“Primitive”in 20th Century Art)展览中都有所回应。这些变革对各种边界进行了重新商榷、打破与定位。不仅涉及所谓“西方”与“他者”之边界,还有“高雅”与“低俗”之界线,从而导致了对公共文化的再评估。在此,我们探讨了艺术理论的不断转换和影响,及其与主流艺术世界中非典范艺术之交锋,并回顾当代艺术和人类学之间的多重交叉。展开更多
文摘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艺术人类学作为关注对象,因为这是人类学领域经历剧烈动荡变革的时期;这一转型期可以被理解为是对“艺术”这一本身就极不稳定之范畴的回应。诸如日益加剧的表征危机、“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以及去殖民化和全球化浪潮的不断高涨等问题,在1984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开创性展览“毛利人”(Te Maori),以及同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20世纪艺术中的‘原始主义’”(“Primitive”in 20th Century Art)展览中都有所回应。这些变革对各种边界进行了重新商榷、打破与定位。不仅涉及所谓“西方”与“他者”之边界,还有“高雅”与“低俗”之界线,从而导致了对公共文化的再评估。在此,我们探讨了艺术理论的不断转换和影响,及其与主流艺术世界中非典范艺术之交锋,并回顾当代艺术和人类学之间的多重交叉。